南长河之麦钟桥与麦钟桥遗址


标签:
文化南长河麦钟桥麦钟桥遗址御制麦庄桥记 |
分类: 北京与北京文物古迹遗址 |
P1
寻访南长河--从紫竹院公园紫御湾码头往西→广源闸→万寿寺→麦钟桥,这是南长河最清静的河道,我今天要寻访的是南长河麦钟桥遗址,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P2
P3
P4 我先来说说南长河公园,南长河公园是一处新建的依水而建公园。位置在海淀区北洼路北南长河,东起西三环,西至京密引水渠边的蓝靛厂南路,全长1500米。
P5 公园原来是南长河两岸开放性的绿地,原有一些休闲场地和健身设施,不过十分简陋。2013年,公园设计者们以绿色为基础,结合南长河的历史,在南岸打造出一条“人文走廊”,在北岸打造出一条“健康走廊”
P6
公园虽然四周圈有半人多高的绿色油漆的铁栏栅,但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设有出入口,徒步十分方便
P7
南长河是古代通惠河漕运水源河道。公园里植被非常丰富,景色宜人,满目苍翠,那些景观也很优美。这处公园别具匠心的设计让古老的长河焕发出了靓丽光彩。
P8 南长河公园里设置有十多处景观,“柳岸春荫”、“曲苑听香”、“故道花语”、“春堤信步”等等,每处景观都很有些趣味。很值得休闲、这里最佳的景观是“长河观柳”,每年春天不少摄影爱好者来此处“长河观柳”。
P9
明清时代的人们时尚长河观柳,柳树美、柳枝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柳树就有了一个雅致的别称:细柳。“细”字体现了柳的美、纤、柔,却也多少有一点“弱”的因素,似乎她弱不禁风,人们夸赞女子身材好时常说:“柳柳的”。她确是树中的“弱女子”,与刚健的白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P10
我到达了南长河麦钟桥,不过这是新麦钟桥,新麦钟桥在昆玉河(京密引水渠)与长河交汇处的附近,位于蓝靛厂正对面的长河上。
P11
老北京人关于麦钟桥名称的争辩很多,我曾在国家图书馆一个展览上看过一个署名常印的人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所绘的图,图中标注“长河自绣绮桥至高亮桥计两千八百七十丈”,长河上的长春桥、麦庄桥、广源闸(元朝至元26年即公元1289年建)、白石桥(公元1292年建)、高亮桥(公元1292年建)被依次画出。
P12
P13
矗立在颐和园绣绮桥东北角昆明湖畔的乾隆御制石碑上镌刻着乾隆帝一次从皇宫出来,走水路去颐和园的游记诗,其中就有“麦庄桥过接长春”的诗句
P14
综上可见麦钟桥名出无据,当是麦庄桥之误。同样,具有700多年历史的西直门外名桥高亮桥也不应被随随便便地改成高梁桥,然后又衍生出“高梁桥路”。我的这些说法不知能不能被老北京人所接受?
P15
老北京也有传说麦钟桥曾用名“埋钟桥”。传说,永乐大钟由德胜门汉经厂移到万寿寺悬挂,没有几年就卸下,后埋在桥旁,到乾隆年间才移至大钟寺,不过,这传说无据可考。
P16
现在新的麦钟桥是整治京城水系时兴建的一座仿古赵州桥式的双曲拱桥
P17
新的麦钟桥是一片风景,春夏秋冬在长河变化;它更像一段历史,静静地停留在那里,任由我们走过它。
P18
麦钟桥的遗址是在1999年3月被发现的。麦钟桥的遗址对研究元代以来北京水利工程史有重要价值
P19
原来,老麦钟桥始建于明朝。明嘉靖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上载“麦庄桥
P20 这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麦庄桥旁立御制文石碑及碑亭,碑阳面上镌刻着600多字《御制麦庄桥记》,碑记详细记述了桥下之水泉、河道及沿河桥闸的情况,
P21
从考证中可看出,明嘉靖年间,当时的人们曾经对麦庄桥两次提到停修和诏修。
P22
我走下河堤,在麦钟桥下真的看到“古麦钟桥遗址”,六个刻墙石板上的大字。
P23
到了清朝,《五城寺院册》记载:“万寿寺稍西为三笑庵,过此麦庄桥。”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麦庄桥立有御制文、碑亭;清高宗弘历的《麦庄桥记》称:“麦庄桥为城外适中之地。”。
P24 乾隆写下了一首诗:“新涨平堤好进舟,霁空风物报高秋。闻钟背指万寿寺,摇橹溯洄西海流。送爽一天去似缕,娱情两岸稼如油。石桥郭外绿过屡,试问常年得似不?”。
P25 乾隆的诗词描绘出在天高气爽的时节,有人摇着船在碧波荡漾之间,看着两岸绿油油的庄稼,欣赏美景时的喜悦心情
P28
原来,在乾隆时代是比较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乾隆在经济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农田水利建设上,他继承了父,祖的遗风,基本能做到因时损益,使百姓休养生息,在康,雍两代发展的基础上,经济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P29
乾隆时期,中国人口增长飞快.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突破二亿大关.人口成倍增长,使全国人民的生计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P30 乾隆为了防止社会发生动乱,他首先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他相信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务本足国,当首重水利农桑,乾隆即位之初,他就指示编修刊布农书<授时通考>,关心各地水利建设,关心农民收成。
P31 乾隆很注意水,旱,风,雹虫等自然灾害.他遵守父,祖成例,命各地大员必须定期向他汇报关心各地水利建设情况,农业气象,庄稼长势,谷物行情,隐瞒实情者严惩不怠。
P32
乾隆对农业发展和水利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比较我国南北方水利建设的差异,认为北方粗放,南方精细.他劝诫百姓注意提高耕作技术,并延情南方老农到北方传授。当时,有的地区(如贵州)遍地皆桑,但不知有蚕丝之利,乾隆责成地方官招募别省种植棉织布,养纺织之能人设局教习。
P33 乾隆如遇天气久旱不雨,便亲自到天坛,社稷坛,黑龙坛等处去祈雨.这在历代皇帝中是不多见的.
P34 一场清凉惬意的雨,赶走了炎热的夏天;一股凉爽的北风,从西山吹来,我寻访南长河的日历上也脱下夏的纱衣,披上秋的清装。“绿树红花依旧在,只是秋意浓。”迷人的初秋,已经含情脉脉地向我们走来,仿佛让我嗅到了一丝秋的味道和芳香.
P35 寻访南长河路上,初秋发出了醉人的淡香,南长河初秋的景色迷人,让我心旷神怡
P36
我从南长河麦钟桥往西行,到了长春桥,这里是南长河的昆玉河段,河岸是蓝靛厂和火器菅,蓝靛厂是明清时期,出产青蓝色染料的基地。明朝叫“内织染局”、清朝改称“织染局”,织染局外署辖蓝靛厂。
P37
长河(即今昆玉河)之美美在昆玉河段河面的开阔处,一望河水,碧浪漾出,一汪清水。
背景音乐: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