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廓如亭之牌匾与藻井彩绘

标签:
文化藻井彩绘廓如亭颐和园牌匾 |
分类: 图说颐和园 |
P1 这是北京人最熟悉不过颐和园的廓如亭。你知道吗?也有北京人称它为八方亭,因为亭有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呈八方排放。亭子是八方重檐攒尖,八方造型,舒展而稳重,四时之景,八面着实可观。不过!你知道吗?廓如亭还有一个“八”,你猜一猜?
P2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到名胜之地,必会认真观摩牌匾和楹联书法等文物。当登临远眺、凭栏击节,感天地之悠悠、发思古之幽情时,匾额、楹联等作为中国特定精神和文化的载体,天与地、人与物之间,就会无形中筑起一道相互贯通的“心桥”。
P3 历尽沧桑的颐和园,屡经废兴,其匾额、楹联等传承有序,虽经风雨岁月或后代重制,只要用心去感应,我们的目光依然能穿越时空的漫漫隧道,触觉到古人的心迹和手泽。
P4
匾,古字“扁”,古人当时的本意为户口册,就像今天的门牌号码,后来,逐渐演变成亭台楼榭的名牌,后来也作宅院内堂室的题名标志,因多悬挂于建筑的上方,因此又称匾额。
P6 廓如亭虽是颐和园全园最大的亭子。但它梁和枋、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天花、瓜筒、角梁、椽子等建筑木构件上,覆盖了精美复杂的彩绘,这些彩绘用笔渲染细腻,图案纹样精致优美,栩栩如生,可反映古今不同时代的画面,色彩雅致,气韵生动。
P7 在历史文献上记载,木匾有匾、额、牌等单称,同时又有匾额、牌额、牌匾等合称。匾额按其基本形式可以分为竖匾和横匾两种。同时随着匾额文化的发展,匾额的演变形式多样,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雕饰有龙凤、吉祥图案、花卉等,也有的镶嵌珠宝、玉石,既庄重又华丽。
P8
这是我拍下来的廓如亭东端第一块匾额,乾隆三十五年所作诗句:“长河漾舫不多时,湖入昆明漭沆披。适可黄头落风颿,遂教青雀泊云涯。肩舆路便聊揽景,点笔秋前恰启思。底事对山饶逸兴,田功夹岸看来宜。”进舟至万寿山登陆有作
P11 这是我拍下来的廓如亭东端第二块匾额,是乾隆三十六年“过广源闸换舟遂入昆明湖沿缘即景杂咏”诗句八首,乾隆三十六年所作,此年正是其母八十大寿之际,所以有诗句“都为今冬庆典昭”。第一首:“广源设闸界长堤,河水遂分高与低。过闸陆行纔数武,换舟因复溯洄西。”第二首:“朱衣僧跪寺门前,不挂紫衣不透禅。蓦直进舟弗返顾,个惟调御证因縁。”
P12 乾隆作的诗中,有相当部分是关心天气晴雨变化、农业生产情况、祈望丰收年景的诗,体现了重农兴穑,如第三首:“万寿寺无二里遥,墙头高见绣旛飘。维新梵宇非崇佛,都为今冬庆典昭”。第四首:“夹岸香翻禾黍风,无论高下緑芃芃。所希此后雨旸若,未敢秋前说兆丰。”。第五首“水痕涨落尺犹余,蒲苇根还泥带淤。北运河消堤岸固,关心庆未害菑畬。”
P13
P14 这是我拍摄的廓如亭第三块匾额,匾额是乾隆所书《文心雕龙.通变》的内容,匾额钤有慈禧三方印章: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数点梅花天地心。
P15 《文心雕龙.通变》匾额的内容是: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篇制,顾慕风汉。
P16 这是我拍摄的廓如亭第四块匾额,匾额是乾隆所书《文心雕龙.神思》的内容: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P17 这是我拍摄的廓如亭第五块匾额,匾额是乾隆所书《文心雕龙.史传》,办容是;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之世,史有苍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曰∶“史载笔。”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也。唐虞流于典谟,商夏被于诰誓。洎周命维新,姬公定法,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P18 这是我拍摄的廓如亭第六块匾额,匾额是乾隆所书《文心雕龙.宗经》,
P19 这是我拍摄的廓如亭第七块匾额,匾额是乾隆所书《文心雕龙.征圣》,内容是: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
P20 这是我拍摄的廓如亭第八块匾额,匾额是乾隆所书《文心雕龙.原道》内容:日月垒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
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
P21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P22
全书共10卷,50篇,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P23 如果我们在颐和园的廓如亭能看懂乾隆的御诗与他书写的《文心雕龙》所蕴含的奥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任何事务只有在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下,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P24 《文心雕龙》所蕴含的奥秘用现代人的美学世界观就是:不论绘画、书法艺术,戏剧、表演艺术,服装、摄影艺术,音乐、文学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作品,创作作品都需要有欣赏能力之人。
P26 现在我来讲讲廓如亭的藻井彩画的故事,藻井是常见于汉族宫殿,坛庙建筑中的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这是拍摄的廓如亭之藻井)
P27 廓如亭的藻井位于亭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斗拱承托,象征大清国天宇的崇高,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是希望廓如亭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祐建筑物的安全。
P28 廓如亭的藻井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和彩绘。这是清代园林中建筑中很华贵的藻井。它以其内容的丰富和恢弘、藻井的多面和神奇、情节的复杂和传奇、主题的多元和诡秘,为人们口碑相传。史料传续,这种藻井文化是很神奇的,它日益转化为一种民族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粘合剂。
P29 廓如亭的藻井彩绘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艺匠们将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不同内容和工艺应用到廓如亭的藻井里,极大地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诸如牌匾文字以及几何纹样等用在装饰中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涵。
P30 廓如亭的藻井彩绘的另一个的突出的特点是,艺匠们在把藻井彩绘装饰与保护木材结合起来,广泛地使用了木漆和桐油,后来又根据需要加入了银朱、樟丹、赫石、朱膘、石黄、雄黄、雌黄、土黄、洋绿、石绿、铜绿、铅粉、黑白脂等矿物质和藤黄、胭脂、墨之类的植物质颜料,配制成绘彩颜料而绘制出不同色彩的彩画,并在色彩对比和调和方面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方法。
P31 廓如亭的藻井彩绘对色彩的运用,不仅与“浓于伦理”的“理治”有关,还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有关,很早以来,中国人就信奉阳阴五行说,认为色彩的分类皆与五行说相印,春天为青、方位为东,夏天为赤、方位为南,秋天为白、方位为西,冬天为黑、方位为北,黄色相当于土并位居中央。
P32
青、红、白、黑、黄各有意味:青色象征平和永久,赤色象征幸福喜悦,黄色象征力度、富裕和王权。在这种观念下,廓如亭的藻井彩绘色彩的使用在建筑装饰上是谨慎的。表示幸福富贵的用赤色,祝愿平和时用青色,黄色是帝王专用之色,庶民不得滥用,黑白两色一般很少使用。
P33
廓如亭是一幅灵动的画面。没有过多颜料的装饰,没有更多纷杂的背景和渲染,只是中国历史的舒展,寥寥几笔,便是活灵活现。
P34 尤其是廓如亭之牌匾与藻井彩绘,更是如此!而牌匾作品中的简约,让历史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像是一道减法题,越是简单,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越容易让人体会内涵,或是让人通过眼睛之外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容。简约不是简单,而是懂得取舍之后的升华。
P35
当人们厌倦了刻意的雕琢、铺陈过多的时尚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传达信息、传递美好、传承精髓和信念!把最美的情感,最朴实无华的故事变成简约中一朵朵悄然盛开的花朵。
P37 颐和园是一幅幅最美的画面,廓如亭之牌匾与藻井彩绘的故事是那样让人怦然心动,简约,就这样植入了心,美的让人惊心动魄,美的典雅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