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2015-05-17 21:21:49)
标签:

文化

北太湖石

颐和园

分类: 图说颐和园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 京城老师编写的探秘颐和园问答题(59)名石奇闻和问答题(60)北太湖石出题后,落红老师把贴子包装成《寻找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的名称,激起了我的探寻兴趣。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 于是我背上背包真的到颐和园里寻找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了。(我是周六上午七点到达新建宫门,这是颐和园的知春桥)。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  其实,对北太湖石我还是很感兴趣的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有多处。仁寿门外的猪猴石,门内的寿星石和四季石,玉澜堂门外的子母石,排云门外的十二生肖石,宜芸馆里的狮子林,扬仁风院内的水池,含新亭周边的假山群,谐趣园里的石峡和桥头等地。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4 从颐和园知春桥过来,我最先在玉澜堂门外的找到了子母石”,子母石”在玉澜堂正殿门外,是一对守门石。传说这石头是一雄一雌,日日夜夜,冷眼相望。雄的是光绪,雌的是慈禧,两块奇石跨越了几百年的历史,历经了世事沧桑的变幻,见证了朝代的荣辱兴败。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若干悬念(这是玉澜堂门外雌性子母石”,暗指慈禧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5 不论这块“子母石”本身的价值,还是它背后蕴含的东西,都是十分珍贵的。其实,藏石的魅力就在于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以及其背后故事的不可复制性。奇石不像书画作品,可以仿制,甚至以假乱真。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它是一文不值,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价值连城。(这是玉澜堂门外子母石”,暗指光绪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6 从玉澜堂过来,我的第二寻访点是仁寿门外的猪猴石,门内的寿星石和四季石。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7 这就是仁寿门前的寿星石,它是一块巨型南太湖石峰,此石连石座高约5米,宽2米,正面欣赏该石,酷似一鹤发童颜的老人,因而又称寿星石。石背面孔洞沟壑繁密,颇具山川灵秀之美,周围以汉白玉栏杆维护,下衬六角须弥汉白玉石座。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8 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在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内)移来。色青圆润,造型奇特,状如寿星,俗称寿星石。也有传说是寿星石最早的收藏者是出自一代石痴米万钟的勺园,也有传说是寿星石最早的收藏者是出自郑亲王的弘雅园,也有传说是寿星石最早的收藏者是出自和坤时代的漱春园,但现在现已无从可考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9 这就是仁寿门外的猪猴石中的猴石猴石仁寿门的左侧,猴石形状奇特竣削,体态麟峋透露,多褶皱纹理,形态颇似一猴,神韵恢谐。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0 这就是仁寿门外的猪猴石中的石,它在仁寿门外的右侧,猪石浑厚雄壮,曲折圆润,石上多窝孔穿孔,其形态酷似猪八戒,夸张幽默,憨态可掬。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1 二石均高1·5米左右,下衬汉白玉须弥长方石座。慈禧太后以猪猴的形象来作为仁寿门的拱卫可以说是颇有点睛之笔,也包含着美好的寓意。这两块奇石如同古代门神一样,拱卫着皇家园林,驱鬼辟邪,祈福致庆。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2 正是因为这许多美丽的传说,丰富了我们游人的想象力,增加了景点的趣味性和传奇色彩。两块奇石为这古老的皇家园林平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3 从仁寿门向北我到达了谐趣园里,在谐趣园我来说说太湖石,(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景观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4  谐趣园里的石峡和桥头等地多有北太湖石,作为一个北京历史人文的爱好者,我寻访过太湖石。那时,当你身处于整片的太湖石丛林的时候,那种感受,却只乘下一种无法想象的奇妙了。(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5 我无法用言语去形容太湖石那种自然造化的风骨之美,太湖石不存在任何的人工雕琢,它本身就已是一件可以雅赏的奇珍,除了太湖石,谐趣园里还能够有什么可以与其左右替代?(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6 太湖石,因为在太湖洞庭西山发现,并且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为人们赏识而闻名于世。而现在的太湖石,已经成为一种这样形态的石头的总称,在安徽、福建等地都有发现,所以,也就有了南太湖石和北太湖石的别称。(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7 她以生水中为贵。石在水中,岁岁为波涛所冲撞,皆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弹窝,亦水痕也。没人缒下凿取,极不易得。石性温润奇巧,扣之铿然如钟馨。这是古人对太湖石比较全面的点品。(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8 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山水园林。在颐和园中能独成体系、构成完整景观的当首推谐趣园,其中谐趣园里太湖石景观是比较多的。(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19 谐趣园是乾隆1751年仿无锡寄畅园而建,原名惠山园。嘉庆1811年重建,取名谐趣园。咸丰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1892年重建。重建中多用太湖石景观则是必须有的。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0  谐趣园沿塘建有楼、亭、堂、斋、榭、桥。并由环塘游廊衔接,错落有致、步步有太湖石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1  中国的造园艺术起源于先秦,兴胜于唐宋,极盛于明清。历代造园艺术,都离不开以太湖石装点景致。太湖石体态秀润,奇趣天成,历来受到造园艺术家的青睐。(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2 纵观南北园林景致,有四块太湖石最为著名,它们分别是: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杭州西湖的皱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北京颐和园的青芝岫(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3 前三块都是南太湖石,只有青芝岫是北太湖石。这块被称为四大名石之首的大青石,三百多年前发现于房山,现陈设在乐寿堂前,从明朝到清朝关于这块奇石的故事众说纷纭,流传至今。(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4 北京房山的太湖石,也称北太湖石,产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地区。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5 北京房山太湖石为石灰岩,形状大体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涡、沟、环、洞的变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无共鸣声,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体态麟峋透露,质地坚硬,一般用作修筑叠石假山。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6  房山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层里,因红色山土的作用,新开采的多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日久后表面带些灰黑色。质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韧性。(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7 房山太湖石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和南方太湖石外观的轻巧、清秀、玲珑有明显区别。(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8 总之,太湖石,是一种包涵着历史文化的。中国古代就开发利用太湖石很早,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闻名于世的,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迭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29  我从颐和园里的谐趣园到达颐和园里的宜芸馆,宜芸馆在紧邻玉澜堂北面的单独一个院落。乾隆时为了在清漪园里能与在紫禁城里一样,有个藏书、读书的好地方,于1750年在勤政殿(今仁寿殿)之西建造了一座建筑,其正殿名为“宜芸馆”,并配有东西两配殿:东曰“道存斋”,西曰“近西轩”。芸,芸香,喻书香。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0  夕佳楼是位于昆明湖东北岸的一座两层小楼,其名取于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小楼临湖而建,其东侧楼前小院,实际处在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其院落的北面即为宜芸馆的正门。(这是我在宜芸馆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1 乾隆皇帝认为,宜芸馆是一个“背山复面水,净明尘不受”、“回廊护幽馆”、“窗明几净展芸编”的适宜藏书、读书的地方。(这是我在宜芸馆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2 在乾隆皇帝眼里,虽然“内府富图书,芸编随处有”,但是,这里才是他惟独钟爱的书堂,“此意人知否”?因此,他咏宜芸馆的诗中,便是篇篇不离“芸香”,句句不忘“芸编”。(这是我在宜芸馆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3  我从颐和园里的宜芸馆到达颐和园里的乐寿堂了,乐寿堂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之名取自《论语》中"知者乐,仁者寿"语句。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4 乐寿堂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乐寿堂堂前还太湖石景观。(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5 乐寿堂堂前有一青芝岫”,青芝岫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重二十多吨,具有玲珑剔透,重峦迭障之姿。远远望去,酷似一颗青色的灵芝。(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6 “青芝岫横卧在颐和园乐寿堂前一个刻着海浪的环形汉白玉石座上,在它的左右各有一棵作为衬景的松树,松树旁还有两块秀丽多姿的南太湖石,无论站在哪个方位观看,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7 由于乐寿堂这个院子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所以,我在拍摄奇石的同时,对它神奇的经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靑芝岫这块大青石是怎么来到颐和园的呢,说来话长了。(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8 为了给母亲孝圣皇太后做六十大寿,从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乾隆皇帝就调动大批人力物力修建清漪园,这就是颐和园的前身。修建宫苑当然需要搜罗奇石异草用以点缀。大青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皇家园林。(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39  据说,有一天,乾隆皇帝南巡,住在良乡黄辛庄行宫,听说在良乡昊天塔下的官道旁,有一块明朝遗留的大青石,博雅好古的乾隆令人带路观看。大青石存放在一间土墙破败的茅草屋里,它的表面有许多蜂窝一样大小不等的孔洞。孔洞中生出花草和树木。(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40 乾隆以手扣之,大石清脆有声。精于赏石的乾隆皇帝大喜过望,决定以国家之力把它运到乐寿堂,于是传下一道圣旨,限期运到清漪园。(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41 运送大青石需要多少白银,无从知晓。但有一个参考系数,明代从房山石窝运了一块两百多吨重的汉白玉到紫禁城。就是现在故宫保和殿北面最大的那块云龙石雕,从房山运到北京五十多公里,两万多民夫用旱船拉运,走了28天,耗银11万两。(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42 “青芝岫运送的路途长,安全要求系数要求高,运费恐怕也有5万两白银以上的开支。(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43 大青石为什么被放在荒郊野外?这还得从明朝万历年间说起。当时,有一位祖籍安化(今属陕西)人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他出生于隆庆四年,是宋朝米芾的后裔,徙居顺天后把家安在宛平(今丰台,包括海淀一带)。(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44 大青石在房山什么地方发现的,是怎么发现的?细节无从考证。只知它发现于大房山深山。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45 大凡人上了年纪的时候,都会不时地产生一些与儿时记忆有关的念头。这念头有时候是离奇地怪异,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且是那么地固执,非要把念头变成现实不可。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P46  斯是寻访,我的寻访还在进行中,即使登临颐和园里的所有的名楼,拍遍颐和园里的所有的栏杆,微斯人,吾与谁归?请关注我的寻找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二)感谢京城老师题村,感谢落红老师点拨。多元的文化吸收,都会是我现在的创意生活里,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文艺术情结。
       

               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背景音乐:阿里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