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一)


标签:
文化北太湖石颐和园 |
分类: 图说颐和园 |
P1 京城老师编写的探秘颐和园问答题(59)名石奇闻和问答题(60)北太湖石出题后,落红老师把贴子包装成《寻找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的名称,激起了我的探寻兴趣。
P2
于是我背上背包真的到颐和园里寻找颐和园里的北太湖石了。(我是周六上午七点到达新建宫门,这是颐和园的知春桥)。
P3
P4 从颐和园知春桥过来,我最先在玉澜堂门外的找到了“子母石”,“子母石”在玉澜堂正殿门外,是一对守门石。传说这石头是一雄一雌,日日夜夜,冷眼相望。雄的是光绪,雌的是慈禧,两块奇石跨越了几百年的历史,历经了世事沧桑的变幻,见证了朝代的荣辱兴败。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若干悬念(这是玉澜堂门外雌性“子母石”,暗指慈禧)
P6
从玉澜堂过来,我的第二寻访点是仁寿门外的猪猴石,门内的寿星石和四季石。
P7 这就是仁寿门前的寿星石,它是一块巨型南太湖石峰,此石连石座高约5米,宽2米,正面欣赏该石,酷似一鹤发童颜的老人,因而又称寿星石。石背面孔洞沟壑繁密,颇具山川灵秀之美,周围以汉白玉栏杆维护,下衬六角须弥汉白玉石座。
P9 这就是仁寿门外的猪猴石中的猴石,猴石在仁寿门的左侧,猴石形状奇特竣削,体态麟峋透露,多褶皱纹理,形态颇似一猴,神韵恢谐。
P10
这就是仁寿门外的猪猴石中的猪石,它在仁寿门外的右侧,猪石浑厚雄壮,曲折圆润,石上多窝孔穿孔,其形态酷似猪八戒,夸张幽默,憨态可掬。
P11 二石均高1·5米左右,下衬汉白玉须弥长方石座。慈禧太后以猪猴的形象来作为仁寿门的拱卫可以说是颇有点睛之笔,也包含着美好的寓意。这两块奇石如同古代门神一样,拱卫着皇家园林,驱鬼辟邪,祈福致庆。
P12 正是因为这许多美丽的传说,丰富了我们游人的想象力,增加了景点的趣味性和传奇色彩。两块奇石为这古老的皇家园林平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P13
从仁寿门向北我到达了谐趣园里,在谐趣园我来说说太湖石,(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景观)
P14
P15 我无法用言语去形容太湖石那种自然造化的风骨之美,太湖石不存在任何的人工雕琢,它本身就已是一件可以雅赏的奇珍,除了太湖石,谐趣园里还能够有什么可以与其左右替代?(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P16
太湖石,因为在太湖洞庭西山发现,并且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为人们赏识而闻名于世。而现在的太湖石,已经成为一种这样形态的石头的总称,在安徽、福建等地都有发现,所以,也就有了南太湖石和北太湖石的别称。(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P17
她以生水中为贵。石在水中,岁岁为波涛所冲撞,皆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弹窝,亦水痕也。没人缒下凿取,极不易得。石性温润奇巧,扣之铿然如钟馨。这是古人对太湖石比较全面的点品。(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P19
谐趣园是乾隆1751年仿无锡寄畅园而建,原名惠山园。嘉庆1811年重建,取名谐趣园。咸丰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1892年重建。重建中多用太湖石景观则是必须有的。
P20
P21
P22 纵观南北园林景致,有四块太湖石最为著名,它们分别是: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杭州西湖的“皱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北京颐和园的“青芝岫”。(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P23 前三块都是南太湖石,只有“青芝岫”是北太湖石。这块被称为四大名石之首的大青石,三百多年前发现于房山,现陈设在乐寿堂前,从明朝到清朝关于这块奇石的故事众说纷纭,流传至今。(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P24 北京房山的太湖石,也称北太湖石,产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地区。
P25 北京房山太湖石为石灰岩,形状大体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涡、沟、环、洞的变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无共鸣声,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体态麟峋透露,质地坚硬,一般用作修筑叠石假山。
P26
P27 房山太湖石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和南方太湖石外观的轻巧、清秀、玲珑有明显区别。(这是我在谐趣园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P29
P30
P31
乾隆皇帝认为,宜芸馆是一个“背山复面水,净明尘不受”、“回廊护幽馆”、“窗明几净展芸编”的适宜藏书、读书的地方。(这是我在宜芸馆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P32 在乾隆皇帝眼里,虽然“内府富图书,芸编随处有”,但是,这里才是他惟独钟爱的书堂,“此意人知否”?因此,他咏宜芸馆的诗中,便是篇篇不离“芸香”,句句不忘“芸编”。(这是我在宜芸馆里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P33
P34 乐寿堂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乐寿堂堂前还有太湖石景观。(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一处太湖石景观)
P35 乐寿堂堂前有一“青芝岫”,“青芝岫”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重二十多吨,具有玲珑剔透,重峦迭障之姿。远远望去,酷似一颗青色的灵芝。(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P36 “青芝岫”横卧在颐和园乐寿堂前一个刻着海浪的环形汉白玉石座上,在它的左右各有一棵作为衬景的松树,松树旁还有两块秀丽多姿的南太湖石,无论站在哪个方位观看,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P37 由于乐寿堂这个院子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所以,我在拍摄奇石的同时,对它神奇的经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靑芝岫”这块大青石是怎么来到颐和园的呢,说来话长了。(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P38 为了给母亲孝圣皇太后做六十大寿,从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乾隆皇帝就调动大批人力物力修建清漪园,这就是颐和园的前身。修建宫苑当然需要搜罗奇石异草用以点缀。大青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皇家园林。(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P39
P40
乾隆以手扣之,大石清脆有声。精于赏石的乾隆皇帝大喜过望,决定以国家之力把它运到乐寿堂,于是传下一道圣旨,限期运到清漪园。(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P41
运送大青石需要多少白银,无从知晓。但有一个参考系数,明代从房山石窝运了一块两百多吨重的汉白玉到紫禁城。就是现在故宫保和殿北面最大的那块云龙石雕,从房山运到北京五十多公里,两万多民夫用旱船拉运,走了28天,耗银11万两。(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P42 “青芝岫”运送的路途长,安全要求系数要求高,运费恐怕也有5万两白银以上的开支。(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P43
大青石为什么被放在荒郊野外?这还得从明朝万历年间说起。当时,有一位祖籍安化(今属陕西)人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他出生于隆庆四年,是宋朝米芾的后裔,徙居顺天后把家安在宛平(今丰台,包括海淀一带)。(这是我在乐寿堂堂前拍摄的“青芝岫”景观)
P44 大青石在房山什么地方发现的,是怎么发现的?细节无从考证。只知它发现于“大房山”深山。
P45
大凡人上了年纪的时候,都会不时地产生一些与儿时记忆有关的念头。这念头有时候是离奇地怪异,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且是那么地固执,非要把念头变成现实不可。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