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箐筝
箐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72
  • 关注人气: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2009-09-02 22:03:58)
标签:

归园田居

榆柳

桑麻

桃李

陶渊明

田园

分类: 班门弄斧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有“田园诗人”之称,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而且,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开千古平淡之宗”,在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陶渊明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三类,其中以田园诗的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出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体现出他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体现出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体现出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在晋义熙二年,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写下了五首著名诗篇。这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其所抒发的感情,是以质朴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下面我便从文学风格的几个审美构成要素简单分析一下《归园田居》,从中探讨出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1.文采――质朴无华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平易纯朴,质朴无华,不尚藻饰,不加雕琢,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陶渊明诗句的魅力,在于他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陶渊明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表达的是一片纯真心的情怀,所以,他选择的是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陶渊明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陶诗的语言虽是极普通的“田家语”,但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产物,虽刻意精工但让人浑然不觉,于自然处见精工,于精炼中显真纯。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在语言上运用“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 “桑麻”“草莽”“种豆”“荷锄”“夕露”“丘垅”“井灶”“山涧”等这类浅显古朴的田家语和白描的手法来传写农村的生活情调和气氛,描绘出一幅平淡无奇而极有韵致的画面,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极高境界。同时,陶诗的语言又是经过加工锤炼,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出来的。如“少无适俗韵”的“韵”,看似简单,但其实点出了作者高洁的志趣,而且,一种清雅脱俗的意境油然而出;“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直白的语言,表面上是写门庭、房子,实际上却道出了作者归隐田园的闲适心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中的“掩”“绝”用字精确,表明作者决心将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 蕴含了作者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陶渊明的诗在平淡无奇中创造出生动和谐欢快的田园生活。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陶诗的语言就是这样在朴素自然中见功力,不在“饮”,而在“品”。

2.情调――朴实真挚

元代陈绎真评论陶诗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所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成为了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他已与它们融合为一。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或欣赏者,而是其中一员。唯有这样,才能写出如此朴实真挚,亲切自然,朴茂生气的田园风光。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并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通过写与纯朴的农民共话桑麻;通过写晨兴理荒秽、荷锄归;通过写访故友而不得,从濯足、喝酒悟出"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的真谛等这些恬美的意境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是诗人与因与劳动人民有共同语言而高兴;“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是诗人在溪涧小憩片刻后,身心得到愉悦……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 陶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韵、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3.气势――平淡幽远

品陶诗如品一杯淡淡的清茶,极淡极雅极清又意味深远,他没有六朝诗的浮艳,没有谢灵运诗的典丽,但他的诗却把一幅幅朴素、自然、恬静、亲切的田园风光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把田间生活、农民情趣自然交融,于平淡中见真纯,一幅和谐、安宁、闲远的田园风光图从世俗的繁华中脱颖而出,使人感受人生的真趣。“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一种榆柳飘飘,桃李芬芳的平静的田园景色,在陶渊明笔下写得恬美宁静;“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是乡村生活的喜悦,这单纯的喜乐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让读者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诗人心境的恬静;“带月荷锄归”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写出了乡村生活中邻里关系的融洽和谐,于平凡处见幽远……陶渊明用朴素的语言,真率质朴地抒发出自己平淡的心境,幽远的境界,一切似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果说李白的诗是长江大河滚滚涛涛,气势不绝,杜甫诗是大海般深沉凝重,波澜潜伏,陶诗则是涓涓细流,潺潺而来,清澈自然,平淡幽远,于玲珑剔珀之中见真纯。

4.氛围――恬静自然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着浑然天成,自然清新的特色,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论及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时指出:“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综观陶诗,自然质朴,恬静自然当是陶诗风格的基调。在《归园田居》中,五首诗都弥漫着恬美。自然、清新的氛围,于自然景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达到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鸡鸣”“狗吠”,诗人与无知的景物交换着感情,对“吾庐”一往情深,檐后榆柳树影婆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的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这些处处洋溢着和谐恬静的气氛;“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简朴的乡间生活,纯朴的乡间人民,渲染出平淡宁静的氛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作生活,在诗人看来是多么的美好,纯净,真实,这一句在诗中烘托出柔和恬美的气氛……在陶渊明笔下,总是弥漫着恬静、安逸、欢快的气息,在陶渊明的诗中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他的田园生活总是无忧无虑,欢欣和谐的。读着陶诗,心中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轻松之情。陶渊明笔下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和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自然景物中,都熔铸着他无限喜悦的主观感情,它们都在人境之内,与人的生活融成一片,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情调、高远的精神境界,藉此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5.韵味――醇厚隽永

陶诗塑造出了深远的意境,他从平凡中取材,于人皆尽知的生活中下笔,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其中,描绘出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正如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看似平凡简单,细细品来却意味深长,韵味无穷。如《归园田居》五首诗意境幽远,醇厚隽永,一种宁静安逸、纯朴自然的情韵自然涌露。“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归园田居(其二)》写的是简单的乡间生活,却能读出一种悠远宁静的韵味,一种平淡和谐的气息洋溢于心中,洗脱了尘世的污浊,求得心灵的解放;《归园田居(其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的是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几句简单的耕作生活诗中,读出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境,悟出一种洒脱飘逸的韵味,却不失真挚淳朴的感情;《归园田居(其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对于故友的噩耗,诗人不免陷入深沉的哀痛中,加深了对官场的厌恶,悔恨自己不早日离开,读后令人不禁陷入深思;《归园田居(其五)》“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又是同样精彩的一天,诗人仍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读罢让我们领悟出生活的真谛,隽永深刻,意味深长,韵味无穷。《归园田居》寥寥几语,与平凡处显现出不平凡,处处彰显着醇厚深刻,意味隽永的韵味和内涵,余音萦绕,品味再三。此乃苏轼所言“观陶澎湃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陶诗几乎不渲染、不夸张,尽可能避免在形式上做文章。意境单纯而丰富,语言朴素而明净,是陶诗的面貌呈现。他把丰富的意蕴、深厚的情感,熔铸在单纯的形象和朴素的语言中,从而获得一种“表里俱澄澈”的纯净透明之美。“不杂”、“不繁”,使陶诗绝去尘滓,出神入化。陶诗的自然,是生活的自然、生命的自然。

宋人曾紘评论陶诗的创作风格时说:“余尝评陶公诗,造语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冠冕也。”曾紘评语不但概括了陶诗艺术风格造诣的深远,而且中肯指出了其艺术内涵的丰腴和陶诗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明感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