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电影圈里的王彩玲
(2014-12-29 12:34:58)“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随后,电影宽银幕黑屏。影院里一片漆黑寂静。片尾曲响起,人们依然在座位上坐着发愣。一分钟后,电影散场的声音才缓缓地发出。
我是为数不多喜欢把片尾字幕看完的观众之一。每次从头到尾地把滚动的名单看过最后一页,影院里已经几乎没有别人。但是这一次不同。
这就是一部真正好的电影的力量。即使结束了,还令人心潮澎湃。即便是结束的那一秒钟陷入黑暗,人物性格命运的光芒依然折射着整个空间。虽然整部影片的基调不是取悦,但是最后达到的效果却是征服。王彩玲追求梦想的过程中的悲伤与孤独,与世俗社会四面楚歌的倔强抗争,让我们感到,某个时刻王彩玲在我们身上灵魂附体。
与其说是悲悯,不如说是心疼。与其说是旁观,不如说是尊敬。正是王彩玲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总是折射着我们的影子,因此我们无法对这个人物冷眼相看。
在熙熙攘攘的嘈杂小城,王彩玲的华丽声音率先出场。炫丽的声线和平庸的外表相对比,下里巴人的城市和阳春白雪的艺术理想对比,王彩玲的人生历程在镜头的缓缓移动里诞生。梦想着冲出这个城市,王彩玲几乎是以堂吉诃德冲向风车的方式,一次次跌得头破血流。
“我教不了你,我过两天就要去北京了。”当周瑜第一次见到王彩玲时,她就这样目不斜视地告诉自己。这样的镜头在影片里出现了几次。王彩玲以“六指”的行为方式把自己装在梦想里,成为理想的拥趸,沦为理想的奴隶。在一次次奔赴理想的途中,不论是立交桥下不切实际地购买北京户口,还是在音乐学院数次求职遭遇白眼,她的“不择手段”没有任何“灰色”的痕迹。这与后来装成癌症女孩想方设法成名的“贝贝”,形成鲜明的比照。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王彩玲更是“毫不妥协”。在与隔壁“小张老师”的平凡和正常生活的对比下,她的生活显得更加孤独,单调,灰色,甚至绝望。但是,越是毫无色彩可言,王彩玲对待爱情的态度越让人敬畏。她把黄四宝暗比成“梵高”,她向黄四宝赠送《渴望激情》,她给黄四宝当人体模特,她在黄四宝喝醉时安抚他。她对黄四宝说:“在这个城市,我不想发生爱情。”又说,“除了我你再也找不到像我这么懂你的女人了”。但是,黄四宝爱她吗?
和王彩玲一样痴迷“艺术”的黄四宝,只想认她当姐姐。即使醉酒后在王家过夜的黄四宝,依然抑制不住愤怒,在全校师生面前把王彩玲摔倒在地。但是她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心意吗?她不再爱黄四宝吗?答案是她回眸一望的眼神。
王彩玲很丑,当我们只以为她会很容易满足于任何一个向她“示爱”的男人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大错特错。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周瑜的求婚,“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让周瑜落荒而逃。对胡金泉“假结婚”以维持一个形式婚姻的请求不屑一顾。“这就是你的命,你就得自己担待。” 这也是王彩玲对自己的命运的解读。
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王彩玲”,价值观如此鲜明,眼睛里的世界是如此单纯简单,想要的东西如此超凡脱俗,对待理想的方式如此身体力行。你不要以为身边的小打小闹能够诱惑她;你别以为隔壁的温存暖语能让她艳羡不已;你不要以为自己是小张老师,可以饱含着优越感去看待王彩玲。当你有机会直视王彩玲的时候,她就是一面镜子,把你以及小张老师身上的庸俗,显现得一清二楚。
顾长卫解读这部电影的时候说,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王彩玲。因此,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仿佛依稀看到自己的影子,曾经遭遇不快乐,曾经被梦想拒绝,曾经觉得无法承受世俗的压力,而被迫让自己走向“正轨”。而当我们已经亦步亦趋地向现实“妥协”时,王彩玲像一个坚硬的符号,她的人生可能淹没于历史长河里灰飞烟灭,但是她的精神却足以让我们刮目相看。
前一篇:电影圈里的王彩玲
后一篇:立春:电影圈里的王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