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与集群:同一现象的两个视野
——空间经济学漫谈(之八)
赵
伟(浙江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栏
论及产业地理上的集中现象,两个专业术语难以回避:一个是集群(cluster),另一个是集聚(agglomeration)。许多研究者——包括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大家都将这两个词等同起来,甚至混用。然而这多半有些误导,因为这两个术语原本代表着不同的学术视野,源自不同的分析框架。
产业集群是个管理学概念,由管理学家(或者战略理论家)麦克尔·波特提出,原本置于他所提出的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框架之下。竞争优势理论的高度提炼即所谓“钻石模型”,该模型是波特对其所理出的决定一国特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条件的一种综合。四个条件分别为需求条件、要素条件、支持性产业条件和企业战略及同行竞争状况。他把这四个条件作为菱型的四个角,再用线条把它们彼此间的互动关系勾勒出来,宛若一颗钻石。在这个“钻石”中,产业集群是个“二级因素”。上面的“一级因素”则是构成“钻石”一角的“支持性产业条件”。波特认为,支持性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集群,即彼此关联的行业的集中。由于集群,彼此关联产业之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会产生一种正的效应,被称作“集群效应”。恰是这种效应,直接或间接地强化着特定产业的竞争力。波特理出了集群效应发挥的三种形式,分别为(1)通过增加集群中企业的生产率,(2)通过集群地域创新,以及(3)通过刺激地区新产业的产生。这种效应也被波特纳入竞争优势论中。按照这个理论,比较优势基于特定区位之特定要素禀赋,而竞争优势则不完全受本地要素禀赋的限制,多半取决于企业能否审时度势,生产性地利用各种投入方式,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关联产业集群则是企业创新的一只有力推手。
产业集聚是个较为古老的经济学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是对特定产业在特定地域集中现象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克鲁格曼将其引入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进而提出核心—外围模型。这个模型总揽特定产业的空间分布,把其密集集中或集聚的地域称作核心(core),而将其余地域称作外围(periphery)。这样分的缘由和主旨,盖在于按照主流经济学框架刻画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进而引出效率涵义。我们知道,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大范式,就是均衡分析。一般的推论是,均衡最有效率,不均衡则意味着资源空间配置的扭曲因而低效率。新经济地理学视野下也有个地理集中效应,称作集聚经济(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这是对集聚生产率增进效应的一种概括。当代空间经济学家提炼出了三种形式的集聚经济:其一是知识外溢,源自扎堆而设的企业技术知识可通过不同企业员工间的交流传播;其二是分享的劳动市场,同一类技术工人汇聚于特点地域,企业容易找到需要的入手;其三是分摊的基础设施成本,这一点不说自明。
进一步看下去,集群与集聚两个术语所代表的理论对于地域因素强调程度不同。“钻石模型”总览四个因素综合促成的竞争力,多半淡化了地域因素。波特甚至怀疑区域是否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佳单位,而倾向于一种“有国家无区域”的框架。认为特定产业竞争力须借助一国之力而非一国内部特定地区形成与凝聚。因为他谈的集群是“支持性产业”形成的因素,而支持性产业与别的三个条件,只有置于一国范围才有意义。比如与支持性产业条件并列的需求条件,首先强调的是一国市场而非区域市场。他列举的日本传真机及复印机行业的案例,就置于整个日本市场情景下,而淡化了特定地域范畴。
与钻石模型不同,克鲁格曼核心-外围模型本质上属于一种“有区域无国家”框架。这个框架下国家显得可有可无,但区域很重要。这方面最夸张的设想是:全世界的金融业,核心由纽约、伦敦和法兰克福分享,其余地区皆系“外围”!
值得说明的是,我这样较真,本意并非想“叫停”这两个术语的混用。我想要说的是,作为专业研究者,在混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务必先搞清楚你在哪个框架下,是管理学的无有均衡的框架,还是经济学之均衡框架?
(2013年5月31日晨草于北京清华园宾馆,6月4日晨改于杭州阳光地带寓所)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22日A07版
责任编辑:孙三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