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诺奖青睐和谐社会设计者

(2012-11-20 06:51:05)
标签:

财经

诺奖青睐和谐社会设计者

赵 伟(浙江大学)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两位美国教授,分别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艾略特·罗斯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家劳埃德·夏普利。颁奖词说,以表彰他们在“稳定配置理论和市场设计实验”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两位学者研究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在一点上显然是相通的,这便是试图就社会微观组织的匹配问题,提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罗斯的理论由这样一种现实困局引出:纽约市每年都有大量小学生从公立学校毕业升入中学,每个学生都可在最近学区选择数所学校报名,每个学校都有些许特点与录取偏好。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每个学生都能如愿以偿,按照自己填报的意愿进入自己最心仪或比较满意的学校吗?另一方面,每所学校都能够按照其最初确定的名单录取到足够的学生吗?现实答案并不令人满意。现实的情形是,往往有一些学生被多个学校同时录取,但他只能选择一所学校,还有一些学生没能给自己列出的学校录取,而不得不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随机分配。由此引出的问题就是个匹配问题,说明白点就是学生和学校之间是否匹配。

    不匹配会产生什么问题?可以设想,那些未能如愿进入自己心仪学校的学生,心灵会受到多大的伤害?他们的家长们将会有多大的抱怨?进而可能引出别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困扰着各方,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尤其是学生和家长。罗斯借助博弈论范式提出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在罗斯看来,这个问题是个随机博弈问题,是可以以数学的方法给出解的。罗斯方案导出了实现较理想匹配的条件,借以设计了一种择校机制。实施结果虽不能说皆大欢喜,但各方抱怨比以前要小。基于这个实验,罗斯将其理论与方法拓展到别的现实难题的求解上。最著名的就是肾移植中的匹配问题。器官捐献者与接受者之间不仅有个匹配问题,而且还有个最佳和次优匹配问题。要在众多器官捐献者和众多接受移植者之间实现最佳匹配,也得有一种科学可行的方案。罗斯理论找到了用武之地,美国东北地区(新英格兰)的肾移植匹配方案就是由罗斯参与设计的。

   夏普利的获奖很有趣。他自认为是个数学家,声称对经济学一窍不通,但他的随机博弈理论却迷倒了许多经济学人。他的也主要贡献是博弈论,被公认为随机博弈理论的开拓者。什么是随机博弈?有个著名而有趣的例子:随意在几只篮子里放入数量不等的苹果,让两人轮流从取出。条件是:每人每次至少应取出一只苹果,但一次不能全取走。这样轮下去,谁拿到最后一只苹果谁赢!这样随机而不无游戏特色的问题,结果看似很难有定论,但夏普利却找到了求解方案。这无疑是个创新。但值得指出的是,按照诺奖评奖委员会的说法,此次夏普利得奖似乎不是由于这个贡献,而是这个贡献的延伸,具体说就是和罗斯有些“神似”的另一重意义的匹配。直截了当的问题是:婚姻的稳定性。一大群男女青年中,谁和谁结合婚姻最为稳定?这个问题不仅取决于两人之间的般配,而且还受周围男或女与这对夫或妻的相比的“相对优秀”程度。如果妻子眼里有位男士看上去比自己丈夫要优秀,或者反过来丈夫眼里有位女士胜过自己的妻子,则那对婚姻的稳定性就受到挑战!夏普利用数学方法找到了一种解。当然这个解也是按照随机博弈框架设计的。

    他们二人的理论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在我看来,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增加社会和谐。他们的工作实际上在为社会的“和谐”提供解决方案。道理很简单,如果一座城市甚至一个社区的大多数中小学生能够选择到自己较为满意的学校,则从学生本人到家长到学校以及整个社区,都会收获到一种愉悦,如果大多数夫妻的婚姻是稳定的,则社会麻烦就少些。这些看似缺乏“战略意义”的问题,恰恰关乎到一个社会和谐与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作!就这个视点来看,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疑在奖励“和谐社会”的设计者。

最后值得一提到是,两人得奖或许还沾了夏普利年龄特高的光。夏普利对于博弈论有突出贡献,但诺奖已经给博弈论研究者好几次了,这次再奖给博弈论研究者,显然是考虑了这样的现实:夏普利已经89岁高龄,年事不多了,而不给夏普利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2012-10-15日夜写,16日修改)

部分载《浙江经济》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