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信与文明的双重欠缺

(2012-02-16 10:06:08)
标签:

诚信缺失

社会文明

企业信用

国人德性

杂谈

分类: 时评

 诚信与文明的双重欠缺

赵 (浙江大学)

数年前在德国一所大学访学小住,与邀我的教授朋友口头约定在那里搞几次讲座,期间东道主单位因临时有别的重要活动取消了一次,为此提前两天特告知并发了告示。这在高校学术安排中原本是常有的事儿,我也没把这种变故当回事儿。不料事后主人付讲座筹金时,特意将那次未曾搞过的讲座筹金列出,说即便没讲,也须付筹。因为讲座已列出,预算也做了。我想拒收,说没讲的课怎么能拿筹金?并援引中国习语“无功不受禄”的说法。不料具体经办这事儿的行政主管的理由比我还多,说由于是他们的缘故给教授客人造成不便,虽事出有因,但也属于一种失信,因此筹金绝对不能少,这也算是院方“对失信的一种支付”!临了还加了一句:我这也是照章办事,你要不签收,让我为难啊!总之,理由充分得让人难以拒绝。这个事儿当时印象很深,但也没多想,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给淡忘了,不料前不久在国内的一档类似经历,重新唤起了这个经历的记忆,两相对照,生出颇多感叹。

事情是这样的,暑期在外度假与游学——我把这叫做“张扬人固有的自由与自在的天性的美事!”。忽一日接到一地方高校院长的电话,说下学期晚些时候有家公司想办个系列讲座,请几位经济专家分析年度经济形势和行业前景,想拉我支持一下。这个学期在本单位的教研工作与外出学术活动原本已排得很紧,本想谢绝,但听出此公似已答应了人家,且自视为一番好意,恰好我也想接触一下此类企业,顺便做点调研什么的,于是便给应承了下来。开学后不久即接到短信邀约,告知讲座具体日期,且有当地“政府领导听到有名家前来讲座,特别重视”云云。看了自然有几分受宠的飘然,但还未到“若惊”的地步,因为此类恭维话听得多了!于是在本季校外非学术活动日程安排中,特将此次讲座列入“重要事项”。原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说定了,临近该讲座约定日期的那周,为履行该承诺,还特意推去了一次出外访学兼旅游的邀请。然而距约定日期仅一天,当电子日历提醒次日有讲座安排时还未见讲座邀约者的任何动静,于是便电询那位院长,不一会儿即收到一条短信,自称是那家单位讲座的组织者,说讲座因故推迟到下月某日,并对推迟安排深表歉意。看后心里虽有些不爽,但“换位”一想,人家或许确有难处,临时推迟也是可以理解的,恰好那天也有空,于是也就跟着调整了一下日程,打算还是给支持一下,以履行自己的承诺,谁让自己轻易答应了人家呢?然而未曾想到的是,这一次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也是临近约定日期的前一天,也是在未见约定者任何动静的情形下,当电子日历提醒这件事儿的时候,照样不见邀约单位的任何动静,于是照样电询那位院长,对方信誓旦旦地说这次绝对不会有变,让我静候!然而与上次一样,过了个把小时即收到一条短信。这次不是说讲座推迟了,而是干脆宣布因故取消了!到这里不由地有一种给人奚落与欺骗的感觉,不由得不使人愤怒。便立马地回了一条:“你以为人就那么傻,等着你们一再的谎言?……欺骗一位学者,良心何在?” 对方保持沉默,直到次日晚些时候又来一短信,信誓旦旦地说绝对没有拿教授开玩笑的意思,说是“临近年底,客户闹事,公司不堪应付……”。一看便知是家管得多么混乱的企业!

这事儿原本不想再提,然事后不由地勾起我在德国的那档经历。两相比照,总感到有些实质差异,差异在哪儿?立马想到一个词儿“诚信与文明的双重欠缺”。在我看来,这里不单是诚信意识的差异,而且还是文明意识的差异。早先我曾写过,信守承诺是古今中外各种文明得以确立的一块共同而不变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文明是要崩溃的。在我看来,现代文明社会不仅基于诚信这块基石,而且还得加上一条,这便是人们考虑自己行为的“负外部性”要多一点。换句话说,任何人在自己采取某个有意识行为之前,往往考虑别人是否方便比考虑自己的方便要多那么一点!故此我们能在公共交通中看到让座与让路的现象,在文明社会能看到吸烟者拿出烟卷之前先得问问周边的人可否允许抽烟的现象。现实世界,企业与企业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有些约定,的确会受不测变故的影响而难以践行,文明的做法是事先告知与事后补偿,这样不仅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失信对他人的伤害,而且还会促使失信者长个“记心”:失信是有成本的。先前在异国的那个经历,可视为对诚信与现代文明的一种演示,近期本地的这个经历,则可视为诚信与现代文明意识“双重缺失”案例。

写到这里,或许有人要发“常规话”了:这是中国,国人就这德性!不错,我们社会的诚信缺失的确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有些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业,甚至到了无假货才奇怪的地步,以权利与金钱为基础构筑的弱肉强食体制也发展到了近乎骇人听闻的地步!然而我倒要问,议论“国人德性”的时候,是否自己先扪心自问一下:你在“国人”中属于哪类?按理说大学管理层与大公司的CEO们,手里聚敛了足够的权利和资源,社会责任感应该更大些,在议论“国人德性”的时候,是否应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这方面自己做得究竟如何?

(部分载《新京报》人文专栏(行与思)2012-2-4B07)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