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日元升值世界贸易国民福利经济学理论杂谈 |
分类: 时评 |
日元升值的福利效应
——经济理论的无用之用(之二)
赵
近期去日本参加一学术会,顺道去了大阪、神户等关西几座城市,走了一些地儿,邂逅数位日本经济学人,包括几位旅日中国学人,谈及日本经济现状,多半有种“共识”:实际状况比统计数据要好的多。我的印象也如此。这里说的“实际状况”,大家心知肚明地是指国民福利。但这个福利一般没法直接观察,直接可观察到的显性指标,当首推国民“痛苦指数”,就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加总。若按照这个指数去判断,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目前的国民“痛苦指数”不是最低也当居末尾,因为其失业率依然位居“三大”工业化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之末,但其消费者物价指数亦即通胀率,多半时间依然是负的,且与“前危机”时段相比没什么上升!
论及日本经济与国民福利,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日元汇率的变化,这方面的一个猜想是:日本近年名义GDP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多半靠了日元升值而非实际产出。这个说法自然有待数据分析去证明,但其引出的问题是日元升值对于日本经济的实际效应,尤其是贸易福利效应。我的推论是,日元升值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压低了进口品的价格,因而抑制了日本国内的物价,另一方面则提升了日本出口货的价格因而厂商收益。下降的进口价与上升的出口价则使本国消费者和生产者同时得利,用经济学的“行话”说,就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剩余”同时增加了。
这个推论自然与主流经济学之贸易理论推论相悖。按照标准的新古典贸易分析框架推断,一种商品的进口价下跌虽然会增加消费者的剩余,但却会减少生产者剩余,因为分割这两种福利的重要机制是价格。某种进口品的价格下降会使该种产品的国内生产者的价格也跟着下降,因而减少其剩余。然而非常清楚的是,这个理论是基于许多假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假定,是说同一类进口货与国产货之间在品质上是无差异的,因而彼此是可以完全替代的。然而现实世界几乎不存在这种完全替代的现象。现实世界一国进口品和国产品大多数是不可完全替代的。日本的情形恰恰如此。略微看看近年日本对外贸易统计,至少会发现两个结构性特点:一个是,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东亚,其中中国(两岸四地)、韩国最重要,东盟其次。日本与东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它自东亚贸易伙伴国的进口货品,多半都属于国内已经减少甚至停止了生产的低制造附加值环节的产品,这些产品多半由日本企业设计并控制着品牌及附加值较大的环节,而由境外“外包”企业所产。此类产品与其国内制造品替代性很差。其价格因汇率上升而下降,并不会挤占国内厂商已有市场,只会给消费者增加福利。另一个是,最大的贸易流尤其是“出口流”(export
(2011年12月14日思于日本神户,25日写于杭州)
部分载《经济参考报·名家论坛》2011-12-27: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