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马太效应”(修订版)
赵伟(浙江大学)
http://s1/small/6204a9afg7e9f7de3be10&690
经济界关于财富分配不公现象有个颇为流行的说法,这便是“马太效应”。这个效应被用来描述社会财富分配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原系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杜撰,后为经济界所广泛引用,近年在中国经济界尤其走红!常被财经“大嘴”们拿来比喻中国目前社会财富分配倾向。然而我以为这可能是经济界的一个谬误,至少是一种误导!
“马太效应”典出《圣经·新约》之“马太福音”(Matthew),讲的是耶稣受难前不久给弟子们的一个隐喻式教导。典故大意是:一位东家要出远门了,便将其名下财富托付(entrust)给三位仆人去照管,且按各人才能(ability)大小分托:给第一位5个“坦楞特”(talent,约合1千块),第二位2个“坦楞”,第三位1个“坦楞”。数年后东家回返,召见三位仆人汇报。第一位汇报说,他将主人托福的财富投入经营,已赚取额外的5个“坦楞特”;第二位说,他也如法炮制,赚取了额外的2个“坦楞特”;第三位汇报说,他将主人托付的财富埋于地下洞穴封藏了起来,而今一文不少!主人听后对前两位大加褒奖,并许诺将给予他们更多的事务去管理,对第三位予以严厉挞伐,斥之为狡诈而懒惰之徒!并将原本托付给第三位的财富收回,给了第一位亦即赚头最大的那位仆人。临了主人说:“那些已经拥有财富者,将被给予更多;那些尚未拥有财富者,就连他们已有的财富也将被夺去”!
显而易见的是,这个典故本身并没有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财富分配寓意,其明确的寓意至少有二:其一是,按照才能托付事务;其二是,按照绩效与忠诚度实施奖惩。因为主人原本就是按照三位仆人的能力大小来分托其财产的。后来之所以褫夺了第三位仆人的受托财富,而给了赚头最大的那位,原因交代的也很清楚:那位非但未能尽心尽力去照顾受托资产,而且还对委托人存有戒心。不仅如此,就这个典故在《新约·马太福音》中“出台”的“背景情节”来看,也得不出强调财富分配的寓意。我们知道,这个典故是在耶稣受难前两天讲的,我以为他给其弟子的寓意很明确:老师我要出远门了,托付给诸位的教义得好好去发扬光大啊!不然的话……。沿着这个逻辑下去不难得出结论,典故实际上所强调的并非财富分配,而是一种尽心尽力完成他人所托付的事业的激励机制。说明白点,就是那些尽心尽力去完成他人所委托事业的人,将获得更多,而那些懒惰与狡诈的家伙,将失去一切!就这个意义来说,可将“马太效应”理解为“天道酬勤并酬诚”!此可谓“马太效应新解”。
我以为,在时下的中国,这个“新解”用在两种人身上当最为贴妥:一种是企业经营者。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不管他的那个位置是通过什么方式谋到的,然而一旦占居了经营资产的位置,那就意味着“受人之托”,须像仆人那样去尽心尽力地去经营那份资产,并确保其增值。不然的话,即使像守财奴那样保持了资产原值,也可被视为无能或懒惰!他所拥有的机会将被剥夺!我以为,真正的企业家当有这种胸襟,有此种自我危机与忧患意识!
另一种是政府官员或曰公务员。一位政府官员,一旦占据了一定的“官位”或公职,握有了一定的权力,那也意味着你已受人之托。按照时下官方的流行说法,是“受党和人民之托”。那就应该忠于职守,尽心竭力的地去做好你所受托的事儿。否则的话,将被视为懒惰与无能,将可能失去一切!
原载《浙江日报》2010-2-2;此处有修改
附记与说明:
本文故事取原文梗概转述形式,不可能与原著相同。实际上,为避免重复原著语句而引出“版权纠纷”,除了那句常被用来作为“马太效应”出处的名言而外,别的句子均力求与原著不同。但这不并影响对故事本身寓意的转述。窃以为,这个故事的深刻寓意便是:“天道酬勤又酬诚”!而并非简单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当然这仅属个人愚见,未曾也不准备要求别人苟同!
值得一提的是,《圣经》有许多版本,多种文字,翻译语句差异很大,各人理解不同。欢迎网友的善意批评与指正!当然对恶意攻击亦可一笑置之,同时会让人及时删去的!毕竟文明上网是网络时代必须提倡的大众行为规范啊!
赵伟 2010-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