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危机时代民企国际化大势

(2009-12-01 23:12:06)
标签:

民营企业

国际化

财经

分类: 学术文章

后危机时代民企国际化大势

——平湖服装业国际化论坛讲演(之一)

赵 伟 (浙江大学)

1.1. 引言

    很高兴也很荣幸应邀参加平湖市服装业国际化论坛。平湖是我较为熟悉的浙江县域经济之一。五、六年前,当时的平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曾邀我策划过一个高层次的专家论坛,主题是平湖经济接轨上海发展战略。论坛间我们几位专家还被聘为平湖市政府的经济顾问。那时就已经获知,平湖是中国县域经济中最大的出口服装生产中心,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平湖出口服装交货值最多。近期获知,在2008年年底袭击全球的金融风暴以及那以来的世界经济衰退中,平湖服装业逆势而动,在全国工业品出口大幅度下滑的背景下,平湖服装出口不降反增。表明平湖服装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平湖市有关部门举办这样一个大型的论坛,恰逢其时。此举不仅可望为平湖服装业的进一步国际化造势,而且可望为平湖乃至浙江服装业下一步的发展与调整,征集到一些好的思路或曰“金点子”。就这种二重意义来看,此举很有远见,值得肯定。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事先已经议定好了的,这便是企业国际化大势与平湖服装业的选择。这个主题下准备讲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目前企业国际化所面临的一些发展大势。大势要从宏观上来看。我以为企业决策也好,县域产业发展决策也好,要有宏观视野,从宏观视野出发,正所谓“审时度势”。企业国际化或“走出去”决策,更需要宏观视野,需要审时度势,用经济学家们的“行话”来说,就是认识决策的约束条件。

    第二层意思是企业国际化理论与民营企业面临的现实。企业国际化是有一套理论的,但这些理论几乎全部基于发达工业化国家企业国际化的以往经历提出的,与中国现实相去甚远。但切不可以为这些理论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我以为,作为理智的企业决策者也好,作为企业国际化环境推动者的政府决策者也好,听听这方面的理论是有好处的,起码可以举一反三,作为现实决策的重要参照。

    第三层意思是平湖服装企业国际化的选择。拟聚焦于平湖经济与产业,聚焦于平湖服装业,看看这样一个服装制造大县企业国际化之路下一步如何走为好。事实上平湖作为一个服装出口大县,服装产业的国际化早已在做,目前的国际化程度已经不算低,问题显然在于国际化层次较低,从国际化获得的收益还不算太大,因此需要提升。

1.2. 民企国际化环境:几个内外大势

    前已提及,国际化要求企业经营者与政府推动者审时度势。审时度势的高层次就是判断决策所面对的大势,由此才可谈顺势而为,才可谈所谓“事半功倍”等等。我以为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而言,目前至少须关注国内外六个视野的大势

    第一个是企业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历史时代视野。近年显现的大势是,企业国际化已经进入全球竞争时代,我把这叫做国际化的“战国时代”。说具体点就是,几乎所有经济起飞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都在搞国际化,企业国际化母体国家多元化。这是最近十几年时间才露头的大势,历史上并非如此。早几年我的研究,曾将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投资流动与企业国际化历史,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可称为一国主宰时代,或曰美国时代。那个阶段,美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一度居于主宰地位。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冷战”结束前夕,可称为企业国际化的“多国兴起时代”。这个阶段,先是西欧,其后是东亚的日本,最后是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企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国际化浪潮。到“冷战”结束前夕形成企业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多国竞争格局。美国企业主宰国际化的地位一去不复返。第三个阶段开始于“冷战”结束以来,目前还在延续,可称为企业国际化的全球竞争时代或曰“战国时代”。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是:几乎所有工业化获得突破的国家,或者说经济已经起飞了的经济体的企业,都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都在搞国际化。国际化成了时代潮流,有远见的企业经营者都在跃跃欲试。

    第二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视野。目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能够得出一个共识,这便是经济全球化正在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按照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说法,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的“3.0版”。弗里德曼在其《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全球化分为“三个版本”,分别为1492年至1800年“全球化1.0版”,1800至2000年的“全球化2.0版”,以及自2000年开始的“全球化3.0版,并认为这三个版本中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量不同:“全球化1.0版”的核心推动力量是国家或政府,所依托的是一国军事实力,所采取的政策是强权式的或帝国主义的;“全球化2.0版”的核心推动力量是跨国公司或企业,依托的是单个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实力,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跨国并购方式;“全球化3.0版”的核心推动力量为互联网+个人电脑+电子商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乃至个人参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小企业与大公司之间的国际竞争差距拉平。说的通俗点,有了互联网,小企业乃至个人只要有好的创意,一旦上网便可能很快风行全球的!

    第三个是企业国际化方式视野。传统企业国际化依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东道国投资办企业,这叫做“绿地投资”;另一种是购买东道国的原有企业,这叫做跨国并购。最近十年以来,除了这两种传统方式而外,还有了第三种方式,这便是外包。什么是外包?就是一家企业将自己接到的订货委托给第三方来制造。这个生意如若跨国境进行,就成了跨国外包了。这些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出口,实际上是在当外包链条的第三方。我相信我们平湖许多服装企业接到的外销订单,实际上就是外包性质的委托加工。我以为,有了外包这种方式,企业国际化不一定要派人“走出去”,不一定要在国外进行实质性投资,只要将你的产品打入国际外包链条中就可以了,那也意味着你也在参与国际化!

    第四个是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走势视野。目前是所谓“后金融危机的时代”。金融危机在过去,但其影响将是长期的。这就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扔了一块大石头,搅乱了湖面,得好长时间水波涟漪才能恢复平静。关于这个时代的世界经济走势,前不久我的分析(赵伟,2009)认为,虽然金融危机将很快会过去的,世界经济短期内也有望触底反弹,但中期乃至长期内,将经历一个震荡时期,震荡至少持续5-6年时间,也可能持续十年左右时间。期间世界经济尤其是美、欧、日三大经济实体将经可能历一个夸张W型震荡。

    第五个是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视野。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目前发展阶段,说法多多。我以为,若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正在进入“大众消费”时代。这个时代一国经济可借助内需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这个时代一国财富增长很快,乃至“钱潮涌动”,面临着货币升值压力,企业国际化具有日益增强的财力在推动。历史分析来看,这个时代在美国始于20世纪头10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结束。日本的这个阶段降临较晚,但20世纪60-70年代是个高潮。按照分析,大众消费阶段的典型标志是,以前仅为少数富人享用的一些耐用消费品,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中。最主要的耐用消费品有三:其一为住宅及中央制热;其二为小轿车;其三是家用电器。近年中国消费发展与先行国家越来越相似,这些耐用消费品正在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尤其是工薪阶层家庭。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大众消费时代刚刚开始,带有初始阶段的明显特征。此外,由于收入差距巨大,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处在事实上的多阶段状态。但总体上看,大众消费时代已经来临。随着这个时代的来临,我们看到中国也出现了“钱潮涌动”态势,资本形成能力大增,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第六个是政府战略与政策视野。相信企业界的朋友早已知道,几乎与新世纪同时开始,政府高层就推出了一个国家战略,这便是“走出去”国家战略。什么是“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呢?就是借助政府推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拓展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空间。

1.3. 民企国际化:内外大势的寓意

    对于民营企业跃跃欲试的国际化而言,上述六个大势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以为至少有三个大的涵义:一个是民营企业国际化乃大势所趋。一个企业若想做大做强,若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顺应国际化大势,至少不能无视这些大势。不仅如此,种种迹象表明,经过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些大势都有强化的趋势。客观地来说,金融危机正在过去,但其影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别的不说,如若今后5-6年时间内世界经济走走停停,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不可避免,“中国制造”将可能遭遇全球贸易保护的狙击。面对这种态势,规避保护主义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便是主动“走出去”,进行国际化经营。就是说,国际化在绕过贸易保护壁垒方面不失为一种选择。

    另一个寓意关乎到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理念。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理念,当非双赢乃至多赢理念莫属。原因很清楚,在前述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竞争时代”或曰“战国时代”,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或区域越来越多,以往那种损人利己的企业“走出去”方式,尤其是掠夺式的方式将越来越不得人心,且鲜有市场,其成功的概率很低。不仅如此,在“全球化3.0版”或新的时代,近乎数量无限的中小企业乃至个人,与大企业乃至跨国公司处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两者在竞争信息获得性等方面的差距大为缩小。那些以消除竞争对手为目标的传统竞争手段,在国际竞争中将越来越难以奏效。即使消除了大的竞争对手,立刻会冒出众多的中小竞争者,面对这种局面,企业的最佳选择,无疑是合作与互利。

    第三个寓意关乎到企业国际化的方式。有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企业国际化多了一种选择,有些企业即使完全在国内、省内,不派一名高管出去,也可借助网络将产品打入国际价值链中,尤其是借助无所不能的国际外包,来参与国际化。   (未完待续)

(据赵伟教授在“2009平湖服装论坛”讲演整理,时间:2009年11月27日;地点:嘉兴学院平湖校区)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