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gxjiaoyan.com/?uid-2647-action-viewspace-itemid-40323
为《科学识记汉字 提高教学效率
》配汉字图
正在为孩子寻找识字的方法,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谢谢作者。
从识字教学的角度来说,汉字的本义与最初的构字字形密切相关。也是学生识记汉字字形和学习汉字引申义、假借义等诸多义项的基础。在古诗词教学中,掌握了汉字的本义,不仅能极大地提高他们识记字形的效率,并且能使小学生方便而准确地理解古诗词。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汉字学”基础知识,自然不能十分重视古诗词用字的特点,于是在古诗词教学中自然地将诗歌讲解与识字教学割裂开来,造成了教育资源相当大的浪费,也极大地影响了小学古诗教学的效率。为此,本文试就古诗词语言与汉字运用的相互关系对科学的识字教学进行分析,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识字教学的现状
目前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较之其它文体的教学,突出地存在一个科学性不强地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一部分教师重字、词释义,轻整体教学
我们常见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先解释字词,其次讲解诗句,然后翻译全篇,最后让学生背诵古诗词。这样的步骤应该是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的。但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对字词的教学违背了汉字的科学知识,其中常见的是教师和学生对字形的任意解说,使字形和字本义常常不沾边,使得表意的汉字成为了形义割裂甚至是形与义毫无关系的符号。
例如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解释诗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一句时,有的老师对“碧”字这样解析:“王老头,白老头,坐上大石头。”这样解析字“形”,虽然新奇有趣,押韵易记,但与碧“义”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记字“形”而不明字“义”,能算学好了这个字吗?更糟糕的是,这种教法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试想,他们不明白字义,怎么能准确地理解古诗词呢?这样的识字教学,完全忽略了古诗词多用字本义的特点,这能够真正完成由字到词再到句再到整个诗篇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吗?“碧”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石从珀(琥珀),意思是像琥珀般的玉石,珀兼表声,本义是青玉,引申泛指青绿色。“无穷碧”描绘的便是碧绿的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呈现出无穷的碧绿的荷塘景色。假如学生理解了“碧”的形义关系,不但容易记住碧的“形”,而且还能因掌握了碧的本“义”而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可见,违背汉字构形原理的教法,即使活泼有趣,识字的效率也不能算好。而科学的解字析义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汉字,并且能深刻地理解古诗词。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08.GIF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09.GIF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78f1489e_1233039a9e4__7ffc_00000241.GIF
(二)古诗词教学中就字教字,把汉字当作毫无意义、死记硬背的符号
许多教师教生字时,都是按部就班:先拼拼音,二读生字,三唱笔画,最后组词。长此以往,学生对识字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应有的兴趣。
教学唐朝诗人骆宾王的诗《鹅》中的“项”字时,有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念“xiànɡ”,并解释这个字是由左边的“工”和右边的“页”组成。学生们不明就里,也只能通过反复的机械摹写来识记这个字的形和读音。显而易见,这样的识字教学,并不能使学生真正迅速地学会汉字,更不能明白该诗用“项”的妙处。汉字学告诉我们:“项”是形声字,从页,工(古音)声。“页”的本义是头,作意符表示合体字与“头”义有关,所以“项”与“脖子”义有关,本义是脖子背面。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所以诗用“项”字来表现鹅鸣叫的形态,十分确切传神。同时,在教学“页”部首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与“页”有关的如“顶”、“颈”、“额”、“颊”、“颜”的意思,让学生认识到含有形符“页”的字,其字义很多与人体肩部以上的部位有关。因为“页”的本义就是人头,繁体字写作“頁”,就是突出了人的“目”及以上的部分。如果教师方便的话,用溯源析字法把甲骨文字形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就会对“页”的形和义理解得深,记得牢,对以“页”为部首的字也就能很快理解其词义,掌握其字形,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作者运用“项”字作诗的精到之处。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10.GIF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11.GIF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12.GIF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14.GIF
可见,小学语文教师缺乏汉字学知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和识字学习的效率。如果古诗词教学在过识字这个第一关时,教师能够正确地讲解诗词中字的形音义关系,必然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的识字教学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作用
(一)理解字的本义,提高对古诗词理解的准确性
文学语言主要是书面语言,即文字。汉字由字形、字音、字义三要素构成。学习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才能进而准确地理解诗歌、鉴赏诗歌。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时,教师应抓住此句的重要字眼“碧”字与“回”字。“碧”的本义是青玉,这里引申比喻水的碧绿而平静。根据此义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联想到“宽阔平静的楚江碧水”。“回”字在这里是“回旋”的意思,用的是本义。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回”的本义与后来的引申义“回来”、“回还”等意思的不同。学生明白了“碧”、“回”的字义,就容易理解这诗句的意境了。“碧”字形象性极强,“回”字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水缓缓流到天门山处时江水突然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通过对这两个重要字眼本义的了解,更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15.GIF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时,通常要抓住一些关键字词,所谓的“关键字词”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字。这些字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例如人教版第二册第4课孟浩然《春晓》中“处处闻啼鸟”的“闻”字,在古代不是指用鼻子嗅气味,而是指用耳朵“听到”的意思。为什么呢?原来,“闻”是形声字,从耳,門声。从耳,表明字与“听”义有关,本义就是听见,听到,比如成语“耳闻目睹”、“喜闻乐见”的“闻”,都是听见、听到之义。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一觉醒来,)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17.GIF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16.GIF
(二)科学识字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识记古诗词
积累语言,品味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古诗词的教学也不例外。古诗词的记忆属于语词记忆,就是将曾经记过的语词的音、形、义及其相互关联的意义信息储存起来,并可以在内外刺激下重新唤起,作为一种意义单位被重新编辑、理解。语词记忆的敏感度、清晰度和稳定性与人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和外界刺激的强度以及该刺激的主体关注度有关。因此,识字教学如果能科学地讲解每个字的形义关系,并利用“义”的决定因素,讲清字的构形原理,就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轻松识记。
比如人教版第八册李白《独坐静亭山》中“相看两不厌”一句,“厌”的意思是满足。这与现代汉语“讨厌”的意思正相反。怎么帮助小学生学习和识记这个字义呢?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已经比较高了,可以用溯源分析法给他们讲解这个字的形义演变过程。该字繁体写作“厭”,是会意兼形声字,从厂(
hǎn),从猒(yàn)。“厂”像山崖石穴形,是可以掩体处;“猒”本就是会意字,由“犬、肉、甘(已变形)”三部分合起来,表示一只犬吃饱了,很满足。后来与“厂”合体,表示一只犬为躲避其他动物的抢食而躲在山崖下吃肉,本义还是满足,如“学而不厌”。所以该诗用“厌”的本义来表明诗人与敬亭山的亲密关系。由于生活中满足易生厌,后来“厌”就引申为厌倦、讨厌。规范简化写成“厌”,省去了肉、甘。这样讲解,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厌”的形义关系和在诗中的意思。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18.GIF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78f1489e_1233039a9e4__7ffc_00000243.GIF
再如教学人教版白居易《草》中“离离原上草”的“原”字,为帮助学生理解“原”的形义关系,可以给学生解说该字义的演变过程。“原”字是会意字,原本是由“厂”(hǎn)和“泉”构成,“厂”像前檐突出的山崖,所以整个字形像泉水从山崖里涓涓流出。后来隶书把原来“泉”下面的“水”写成“小”,字变成为“原”。“原”的本义是水源、源泉。泉水聚集一起水面就会平缓,故又引申指宽广平坦的地方,并成为“原”的主要意义,如“平原”、“原野”。所以“离离原上草”的“原”用的是引申义。后来人们为了表现本义的“原”,就加“氵”写作了“源”。了解了“原”的字义,再看诗句,就容易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辽阔原野和“原上”那绵延天际的野草的景象。
http://images.cersp.com/images/resblog/20090822/upload_575d2654_1233152a7a2__7ffc_00000319.GIF
科学识记古诗词中的汉字与古诗词教学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学生准确地理解了字义就能便捷地理解诗词内容;而深刻地理解了诗词内容,又能促进对字形字义的方便识记。
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字形、字义、字音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诗词的内容甚至形式,这对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以及“学会汉语拼音。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如何将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与识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文仅是提出了一些设想,还有许多实践中的问题需要研讨和解决。但是可以相信,只要广大教师努力学习古诗词知识和汉字学知识,发扬科学探讨和创新精神,就一定能科学地促进小学古诗词教学和识字教学的有机结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