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公倍数教学设计
(2013-05-08 22:04:03)教学目标:
1、能正确区分公因数和公倍数,掌握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整理与探究过程,增强归纳、概括等数学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体会数学学习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三个数的短除法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这两天我们都在与数打交道,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
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说一说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比较沟通,升华方法
1、出示问题
18分之12 用短处的方法除分子和分母
2、交流信息
师:从短除的算式里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能得到18和12的最大公因数,算式是2×3=6
生2:我能得到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算式是2×3×3×2=36
3、比较沟通
出示12=2×2×3
师:通过分解质因数,说一说算式各数的意思。
生:2和3是12和18的共有质因数,2是12的独有的质因数,3是18独有的质因数。
师:观察算式,同样是用短除法,但是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把除数部分乘起来,一个是把除数和商部分都乘起来。
4、深入探究
师:从短除的算式里你还能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商部分的3和2其实就是18和12的最简分数。
师:真神奇,为什么就会出现最简分数呢?
生:其实除以2除以3的过程,就是把分子和分母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就是约分的过程。
5、升华方法
生快速报出结果
师:仔细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1:当两个数互质时,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
生2: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
生3:我发现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因数是的倍数。
师总结:看来在求这两个数时,我们一要看规律,二再用方法。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我们家贮藏室长 24dm,宽16dm。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 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2、每块地砖的边长是24cm,宽是16cm。如果要用这样的地砖把贮藏 室的正方形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至少要几厘米?
师:比较下两道问题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道题是把大的长方形用小正方形去铺,第二道题是用小长方形铺成大正方形。
师:那这两道题分别是求什么?
生:第一道题是求最大公因数,第二道是求最小公倍数。
生自主解决问题。
四、思维冲浪,拓展提升
1、有三根铁丝,一根长15米,一根长18米,一根长27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不许有剩余,每段最长有几米?
师:这道题是求什么?
生:求15、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1:因为是要截成小段。
生2:我是看问题的,问题是最长是几厘米?
生自主求最大公因数。
展示方法
生1:我用列举的方法,在15的因数里找。
生2:我用短除法。
师:同学们很厉害哦,用不同的方法求出3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小组分队,如果4人一队多一人,如果6人一队也多一人,如果8人一队多一人,这个小组至少有几人?
演示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其实就是求4、6、8的最小公倍数,再加1就可以了。
展示方法
生1:列举法,举出8的倍数再找。
生2:4、6、8虽然有3个数,但其实就是两个数。因为8是4的倍数,实际上找到8的倍数就是找到4的倍数,所以可以划去4.
生3:我用短处法
五、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