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忆跟踪报道迈克尔-杰克逊追思会的那些日子

(2010-02-09 07:30:59)
标签:

报道杰克逊

中国歌迷

森林草坪公墓

迈克尔杰克逊

中国纪念条幅

娱乐

今天,据美国媒体报道,迈克尔-杰克逊的尸检报告今日正式曝光,验尸官作出了他杀的结论,而报告中所指出的四大致死因素将矛头直接指向杰克逊的私人医生康纳德-莫里。这让我回想起迈克尔-杰克逊猝然离世,我在洛杉矶跟踪报道的那些感人的镜头。

 

6月26日,增辉在网上急呼我,说: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了。当晚,我来到了杰克逊急救的医院UCLA医学院,代表新浪娱乐与众多美国及全球的主流媒体一起,跟踪报道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去世后的情况。

 

从UCLA医学院到杰克逊位于比华利山的家,从星光大道到举办追思会的Staples Center,从暂时停放杰克逊遗体的森林草坪公墓,到最后安葬他的绿茵公墓(即森林草坪公墓的私家墓园),连续的三个多月的阶段性报道,让我亲临了这位全球歌迷为之动容的伟大艺术家带给人们的音乐上的影响和生活上的震撼。

 

这段经历是如此的厚重,以致于除了报道之外我没有在博客上记录任何只言片语,我就好象一个进入角色的演员,有一段的时间里很难将自己从角色中跳出来一样。为迈克尔-杰克逊对艺术的一生倾情,为我所看到的歌迷对他真诚的热爱,为人性最真实又真挚的爱的表达,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现在再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现场报道中的几个片段和体会:

 

中、美不同的纪念方式

 

6月26日第一天我到达医院,大批的歌迷已经等候在医院外边,现场并不是一片悲痛。多数歌迷点着蜡烛,由两名黑人歌迷开始唱杰克逊的歌,大家就开始围在一起唱”Heal the world”, ”Never say goodbye”,并随着歌声跳杰克逊的舞步、喝彩,来表达对杰克逊的热爱。

 

之后报道的几个纪念现场,歌迷们多数是身穿印有杰克逊图像的T恤、全身挂着各式各样的杰克逊图章、大热天戴着杰克逊经典的手套、总要围在一起唱他的歌,跳他的经典舞步、高声喊着“杰克逊,我爱你!”,并且偶尔会有一、两位打扮成杰克逊样子的歌迷出现在现场,立即引起歌迷和媒体的轰动。感谢那些及时出现的售卖杰克逊纪念品的小贩们,他们让歌迷有了更直接的纪念方式。

 

现场的不同肤色的、热情的歌迷们,井然有序、全副武装的警察们,长枪短炮的专业媒体们和游走在人群中的小贩们,让杰克逊的追思纪念现场如此生动、如此不同、如此的令人记忆犹新。

 

除非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言语哽咽,更多的歌迷采取积极的方式表达对他的爱和纪念,我想不仅仅是美国的文化有所不同,更多的是,杰克逊就是在他独特的歌和舞中,带给人们的欢快的、积极的影响和美好记忆。

 

小米加步枪,巧过飞机和大炮

 

我当时是新浪娱乐的突击队,手中只有一台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比起现场CNN、ABC等各大媒体的直播车、航拍飞机、最专业的摄像器材和设备,我的设备就是小米加步枪了。没有指定的专业拍摄位置,我们就采取游走拍摄的方式,保证新浪在关键的现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小浪,当仁不让地出现在各种场合的镜头里。

 

事实再次证明游击队是战无不胜的。利用这种方式,我们甚至拍到被固定位置的大媒体拍不到的新闻:杰克逊姐姐的出现;杰克逊的父亲和哥哥亲临Staples Center现场;杰克逊模仿者的镜头;并且我们还跟随其它葬礼的车队混进了公墓里边。

 

杰克逊无可阻挡的、影响全球歌迷的魅力

 

我采访到的歌迷来自全世界各地、年龄从九岁一直到七十多岁、包括黑人、白人、亚裔人。他们听到杰克逊去世的消息,就自发地来到洛杉矶的各个追思现场:

 

  •  一对爱尔兰夫妇说: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杰克逊去世的新闻,我就想我们不能呆在家里。虽然我们不知道来到这里能做什么,但我们一定要来现场送他。感谢上帝,我们终于拿到了飞机票。(那几天,飞往洛杉矶的机票已经非常难得)。
  • 一位有氧操女教练说:如果没有杰克逊,这世界上就不可能诞生有氧操。杰克逊的音乐创造了有氧操,并一直带领着它的发展,我们感谢他的贡献。
  • 一位来自比利时的年轻漂亮的女士为我们展示了她在脖子、腿上、胳膊上的杰克逊纹身,她说:我爱他,爱他的音乐。我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就想我一定要做些什么,我就飞到洛杉矶,买了鲜花去看望他的家人,安慰并谢谢他们。
  • 一位九岁的小孩子在杰克逊家门前接受了我的采访,我眼看着他蓝色的大眼睛里的眼泪转啊转的,最后落了下来。他说:我爱杰克逊的音乐,我从七岁就开始著迷他的音乐,我不敢相信他真的死了。当我问他你要怎样纪念杰克逊呢,他说:我要继续听他的音乐,象他一样的唱歌跳舞,我会永远记住他。
  •  有一位年近七十岁的老人,坐着轮椅,跟自己的家人辗转了三次车来到洛杉矶,他说,我们看着杰克逊长大,我们看他从一个几岁的孩子开始演出,到后来成长为知名的歌星,我们被他的歌影响着,我们了解他。他这样突然地去世,我们的心都碎了,我要来参加他的追思会。
  • 不能不说我们的中国歌迷: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歌迷得知新浪将在洛杉矶现场报道杰克逊追思纪念活动,专程连夜赶出两块签名条幅,由几十名歌迷自发送到新浪网北京总部理想国际大厦,由新浪娱乐负责杰克逊专题的张晗托人送到洛杉矶。

当我在Staples Center挂出两块条幅时候,无数的歌迷自发地前来签名。这两块由中国歌迷发起,写满了来自全球世界各地歌迷心声的条幅,作为最后的礼物,被我送到杰克逊家人的手里,寄托了中国歌迷对杰克逊的爱和纪念,为中国的歌迷完成了千里追思的心愿。

 

被墓园的保安车追得满园跑

 

森林草坪公墓是最初停放杰克逊遗体的地方,全球的主流媒体日夜守候在墓园门口,7月7日上午我们跟随葬礼车队进入森林绿地,准备在一块空闲之处做standby,尽管我们已经在车上做好准备,但是公墓园区虽然大却处处都有摄像设备,我们在场地快速拍摄的时候还是被绿地里边的巡逻保安车发现了。

 

我们开车就走,保安车在后边紧追,追了几圈之后,保安车打开警报灯,我们就不得不靠边停车接受训话。美国的法律要求,看到警报灯必须靠边停车,否则就算触犯法律,鸣枪、拘留、后果不堪设想。我只好下了车对付全副武装的保安,只见这个年轻的白人保安被气得脸更白了,眼睛也绿得发亮,但是他始终保持了绅士风度和良好的修养,令我刮目相看。他说:女士,你不应该在这里。如果你需要拍摄,就要象其它媒体一样等在墓园门口。经过一番道歉和交涉,最终我们得以带着拍摄的东西安全离开。

 

有意思的是,保安用英文跟我说:这次就让你们走了,如果有下次的话,那……我疑惑地问:下次?他立刻反应过来说:NO! 没有下次!请现在就出门,不要再进来了!事实上,下一次拍摄杰克逊葬礼的时候,的确不是在这个公共墓园,是在这个公墓的私人墓地,就在它的后院。

 

各个国家媒体的风格

 

杰克逊去世后的跟踪报道,让我结识了很多不同国家的媒体,在现场我们互相采访、交流信息和感受。尤其中国条幅的出现让我接受了众多媒体的采访,并结识了采访的媒体,他们来自中国新闻社、新华社、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青岛日报、凤凰卫视、洛杉矶时报、法国电视台、墨西哥电视台、韩国TBS、洛杉矶DirecTV, Thai TV, Random TV、日本电视台等等。

 

各国的媒体各有不同的风格,日本媒体人比较害羞,安静地躲在一边拍摄,也不肯接受采访,说自己的英文不好;法国媒体的人很帅,但态度比较冷,还在现场挑人采访,以为选美呢!南美的媒体人热情、喜欢交流,采访之后还要跟你拥吻一下;至于美国媒体,那是相当的大牌,最现代的拍摄设备,无论从设备到场地布置,还是人员态度,那是绝对不含糊的。大媒体每家一部直播车,并且出动了航拍飞机,和警察的直升机一起在头顶上盘旋。

 

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是:在现场报道,美国媒体女主持都会穿鲜艳的颜色,因为一来美国的习俗是在正式葬礼上才穿黑色,平时穿什么无所谓;二来现场人多,容易在镜头中跳出来。我开始也穿玫红色,结果我看到报道中有个网民就提出来了,报道追思会怎么还穿红色啊?考虑到我们中国的习俗和网民的感受,在这之后的报道我就穿灰色、黑色和紫色了。但是不戴墨镜是不行的,七月八月加州的阳光实在是太灿烂,正是骄阳似火的时候。

 

永远的杰克逊 

 

这次跟踪采访让我更多地认识了迈克尔-杰克逊,一个公众人物能够有着如此轰动的全球性的影响,受到政府、机关、各国歌迷的高度关注和爱戴,其贡献是巨大的。他在音乐上的登峰造极的成就和对孩童的爱心奉献是世人学习的榜样。

 

而作为媒体,应该有以事实说话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让民众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少去做一些“莫须有”的炒作。如今“娈童案”已经大白于天下,相信杰克逊是微笑地安息了。

 

独家报道:

 

歌迷用不同方式纪念心中歌王杰克逊(上)

 

歌迷用不同方式纪念心中歌王杰克逊(下)

 

迈克尔-杰克逊家属亲手收下新浪网友悼念条幅

 

各路记者云集斯台普斯报道公众纪念活动

直击斯台普斯 众粉丝寄语送别杰克逊

直击斯台普斯粉丝寄语杰克逊(下)

 

新浪网友悼念条幅高挂斯台普斯各国歌迷表哀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