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拍出520万的沈曾植绝笔对联

标签:
沈曾植王蘧常嘉德大观之夜西泠拍卖三惜草堂 |
分类: 草堂夜话 |
新闻链接: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号甚多,有寐翁、睡翁、随庵、谷隐居士、浮游公、东轩、东轩支离叟、姚埭老民、逊斋、逊翁、巽翁、巽斋、余斋老人等等,计一百多个。浙江嘉兴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等职。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他也是书法大家。早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利;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写字强调变化,抒发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海内外求其字者颇多。
沈曾植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碑、帖并治,尤得力于“二墨”,体势飞动朴茂,纯以神行。个性强烈,为书法艺术开出一个新的境界。
寐叟在临终前数小时仍握笔挥书,写成三联。甲联书于五尺白冷金笺上:“石室竹卷长三尺,山阴草迹编千文。”有陈散原、冯梦华、吴昌硕等39人题跋。乙联写在五尺宣纸上:“岑碣熊铭入甄选,金沙锈断肋薪纰。”题跋者有马一浮等16人。
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为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师皆受沈书的影响。
书法艺术是书法家的自身涵养、文学功底、学问积蓄、学识个性和天赋、气质等贯融的表现。沈曾植作为一名大学问家,他的书法艺术日臻化境。评论家认为:“书法家的字求法;画家的字求趣;学者的字书卷味;碑学书家的字有金石气;帖学书家的字滋润丰腴肌理;唯寐叟翁(沈曾植)全有,故能兼美。”
沈曾植的书法独树一帜,章士钊评其为“奇峭博丽”;沙孟海称他“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
著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注》、《汉律辑补》、《海日楼诗集》、《海日楼文集》、《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菌阁琐谈》、《辛丑札丛》等。
印鉴:子培父、海日楼、曼陀罗花馆、象莲花未开形、知一念即无量劫
沈曾植(寐叟)(1850--1922),浙江吴兴人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乙庵,号巽斋等,别号乙公,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生于诗书之家,学识广博,为晚清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学识渊博,精音律史地,诗文书画。其书初师包世臣,后工章草,参以二爨及北魏碑刻。清曾熙评其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七律》行书作品有“极缤纷离披之美”,在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沈曾植书擅各体,尤以草书为佳。初学包世臣,复取法于邓石如,晚年转宗明末著名书法家黄道周、倪元璐,因而其书风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书多用方笔,风格挺健峭拔,沙孟海先生评其书曰:“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清末官至安徽布政使,民国时以遗老自居。
虽然我们在遗老的形象中窥出一丝保守、刻板、落伍的色彩,但是书法上,沈寐叟却是一个相当有胆魄的创新大家,他以北碑传统为基点,在深入到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与线条表现)的深层内容之后,沈寐叟毅然决然,在以方笔作行草书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他的方笔斩截、锐而不峭、厚而不滞,见出极强的驾驭功底。但更令人振奋的,还在于他以方笔顿挫带动行草书的连贯意识,把具体的连贯按照顿挫间隔成一组组意的连贯,在其中,既有古代章草的某种结体意识,又有努力求空间开张的横向宕开,更有方线条棱角、锋尖在不断交替过程中的勾连吻合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种出众效果都是在流畅的挥洒过程中自然呈现,而不是刻意做作而成的。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典型:作为遗老,沈寐叟深深重视清代碑学所具有的价值,他不可能跨越这个历史的规定。但作为艺术家,他又具备本能的开拓希望,因此他努力寻求在规定下的发展空隙,从一个清代人感到迷惘的风格夹缝中走了出来。在一时间,沈寐叟的北碑行草风成为民初书坛的一面大旗。
沈寐叟以方胜,吴缶庐以圆胜;沈寐叟意在生辣,吴缶庐旨在醇厚。沈寐叟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吴缶庐则从大见小、从整体到局部。两位大家可以标志着民初书坛上的两种不同路数,当然是同样有高度的路数。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庚戌 生于北京,次年太平天国起义。 1岁
1857年 咸丰七年 西巳 父沈宗涵殁。 8岁
1860年 咸丰十年 庚申 英军入侵,随母避居昌平。 11岁
1861年 咸丰十一年 辛酉 从俞策臣读《礼记》及唐诗半年。 12岁
1862年 同治元年 壬戌 从杭州仁和高伟曾习诗词,以小楷抄读《鉴纪事本末》等。 13岁
1867年 同治六年 丁卯 家境贫困,忍痛以祖传《灵飞经》初拓本送当铺得三十钱换米。 18岁
1870年 同治九年 庚午 以太学士应顺天府试,考官罗绎农惊为奇才,但未取,罗甚惋惜。 21岁
1872年 同治十一年 壬申 在成都与李逸静结婚。 23岁
1875年 光绪元年 乙亥 始治边疆地理学,得《游牧记》、《落帆楼文稿》以较东北、西藏、新疆地图及《圣武亲征录》。 26岁
1877年 光绪三年 丁丑 南下广州探望叔父沈宗济,研究法律。 28岁
1880年 光绪六年 庚辰 殿试第三甲中第九十七名,赐同进士出身,与康有为、朱一新、李慈铭等结识。翁同和阅其卷称"通人",精读历代刊律,对蒙古地理有创获。冬还嘉兴。 31岁
1884年 光绪十年 甲申 住京宣南珠巢街,所藏善本书遭盗,法人又俗侵华,愤愤不已。 35岁
1887年 光绪十三年 丁亥 考订元代《经世大典?西北地理图》。 38岁
1888年 光绪十四年 戊子 康有为上书变法,朝廷保守派大哗 ,将逮康,沈劝其作"沉迷金石态韬晦"。 39岁
1889年 光绪十五年 已丑 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俄国股章京。 40岁
1891年 光绪十七年 辛卯 冬,迁员外郎。 42岁
1892年 光绪十八年 壬辰 春,任江苏司郎中。二月,叔父沈宗济卒于广州。 43岁
1894年 光绪二十年 甲午 康有为遭抨击,焚毁《新学伪经考》,沈营救无效,中日甲午战争,好友李慈铭殁,痛哭。夏,校刻《中亚洲俄属游记》成,并序之。 45岁
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上书请向英人借款修铁路,为权臣所阻,未果。开强学会于京师。 46岁
1896年 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 母丧,重病一年,自开放方得愈,力驳俄欲谋我黑龙江渔业航务。 47岁
1897年 光绪二十三年 西酉 奉母灵柩南归安葬。皇帝将重用康有为,沈赠康阅《唐顺宗实录》,五月应聘主持两湖书院。 48岁
1899年 光绪二十五年 已亥 返嘉兴合葬父母于祖茔(王店榨部村)回武昌时遇盗,失书籍碑帖数十种。居株园评议古诗。 50岁
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八国联军入侵,携家眷在上海,奔走南京、武昌,晤张之洞、盛宣怀等商定联合行动,以保全大局。九月回沪大病。 51岁
1901年 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至南京为刘坤一拟奏稿,张之洞召见共议新政,不久任南洋公学监督(相当于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52岁
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 调外务部和会司员外郎。 53岁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 任江西广信府知府,至南昌,巡抚柯逢时召见,共议全省大计。 54岁
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 南昌教案,力争抗辩,保全民众,传为风谊。57岁
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 简署安徽布政使,掌握全省财政。 59岁
1909年 宣统元年 已酉 建造纸厂,严拒外国求开铜官山,命日本教习去黄山采取植物标本,命举人谢石钦赵日本考察税制。 60岁
1910年 宣统二年 庚戌 校刊宋嘉泰本《白石道人歌曲》,十月回嘉兴,埋头读书,不闻政事。 61岁
1911年 宣统三年 辛亥 与杨仁山居士讨论学,一月归居上海新闸路33号,六月回嘉兴,七月大水,与郡守筹办救灾。 62岁
1912年 俄人卡伊萨林为沈曾植作《中国大儒沈子培》,上海居所题"海日楼"。 63岁
1914年 回嘉兴扫墓,登览烟寸楼作诗首。 65岁
1916年 袁世凯窃国,沈早就洞悉其奸,与康有为等密谋覆之;王国维自日本抵沪,得沈曾植指教,撰《释例》。 67岁
1917年 四月,张勋北上。五月抱病北行,十三日溥仪复辟,授学部尚书,二十五日事败,七月乘海船归沪。 68岁
1918年 秋,移居上海威海卫路211号,题寓楼"隐谷",自号隐谷居士,筹备亚洲学术研究会。 69岁
1919年 撰《月爱老人客话》一卷,海内赠其诗文甚多,大多以自寿诗作答。夏,移居沪新闸路91号,《全拙庵温故录》竣。 70岁
1920年 为日本学者白川省三讲《尚书》,九月中风,年终康愈。 71岁
1921年 四月,弟弟桐在北京故。 72岁
1922年 四月,小弟曾樾亡。十月初二午书二副对联绝笔,初三殁。 73岁
1923年 十一月初六归葬嘉兴王店榨部村(秀洲区王店镇太平桥村)。
"昔年书法传坤艮,置我三王二爨间。满地残阳看绝笔,落花如雪泪如环。"此余师兄王君蘧常题其师沈寐叟墨迹之绝句诗也。王君十余岁由其父甲荣携往请业,寐叟未及与之论学术,简述书法奥诀告之,君晚岁题其真迹,为诗如此,余手录之,今稿不复存,尚能背诵不误。
书法一道,非限于书法而为书法也,必与其人之学问德业、事功成就、时代特征,息息相关。尤于书法本身,穷源竟委,集其大成,自创新面,然可以前无古人,如寐叟者,所以被尊为"三百年来第一人"也。
寐叟入仕途于晚清中光绪六年庚辰第二十四名贡士,出余舅祖翁瓶庐相国同和门下,殿试第三甲第97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第二等第20名,钦用主事,观政刊部,自是始与贤士大夫交游,名扬海内矣。寐叟生值清季,觅见历代古物及新发现之文献珍品,以其乾嘉治学之法治之,于辽、金、元史,西北、南洋地理,尤所究心,于甲骨文,敦煌秘籍,靡不究心,熔为一冶。与罗振玉、王国维诸先生论学开一世之新风,而罗、王包罗之广犹不能及寐叟,寐叟于学术外尤擅书法绘画,此皆罗、王所不能旁及者也。论并世学人,或与太炎章先生并列,然太炎不信甲骨,治学趋向,一以清中叶为归,结一代之局则有余,若云创新,则逊寐叟一筹矣。
寐叟一生,政事学术,出入綦忙,懒于著作,其名著《蒙古源流笺证》,自雕木版刊行;《元秘史注》,由中华书局排印出版,其他书名繁多,或数页而止,短书杂札,往往书于帐册之背或杂纸之上,虽标明为书,实不过未经整理排比之读笔记、简端评识而已。余客寐叟嗣子慈护处,按《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这例编次之,颜日《海日楼札丛》者是也,虽此属畸零汇辑之书,未足见寐叟学术之广博弘大,然未尝不可窥豹一斑也。
书法一道,既汇众长于一,寐叟少年时得启迪于张裕钊,后遂由帖入碑,南北融化,上自先秦出土文物,下至唐人写经,无所不取、无所不舍。寐叟所处之时代,玉人士称寐叟第子王蘧常为当代王羲之,其弟子尚然,高出弟子数倍之寐叟,奚待戋戋之赘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