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慧树 艺坛散仙——漫谈书画篆刻家张树先生

标签:
张树慧树居士邱才桢刘彦湖三惜草堂 |
分类: 翰墨因缘 |
有人说张树全身弥漫着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气息,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艺术气息。从张树老师到树哥到树翁,张树似乎没有变化,一样的北人南相,一样的慢条斯理,一样的儒雅安静,一样的来去自由。
外表儒雅安静的张树,确实江城书画界最不安静的一位。进修回来后,他先是调到了国安局,后来又去中国美院国画系进修,再后来病退离岗,北漂京城。那时,生意人南下,艺术家北漂都很时髦,有的还轰轰烈烈。张树“漂”得很辛苦,他曾进修于与中国美院风格完全不同的北京画院郭石夫画室,当过知名杂志的编辑,最终还是选择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游走于京城艺术圈,成为旅京篆刻家中的一位独特的角色,安稳、平静地生活。
“许多书画人北漂,非但笔下的书画没进步,反而染上一种世俗的油滑和虚妄的自大。张树的北漂无疑是成功的,生活的磨砺和眼界的开阔使他愈发沉静、坚毅,行为举止中流露出稳健与成熟。”(韩戾军语)张树的书法崇尚传统,尊重经典。他诸体兼擅,其篆书从三代吉金、先秦文字,到李阳冰、邓石如、吴让之等,均潜心专研,心摹手追;其草书取汉人章草笔致,存章草的高古格调而通会今草的流便,质朴而含灵秀,清妍不失淳雅。他的小楷,以些许隶书波磔的笔法增添飘洒优游的意味,质妍并茂,体势峻拔,气息清脱,韵致醇雅;他的隶书则取法清贤,却能取其秀逸,摒弃藩篱,别具体貌。他的绘画,以写意花鸟见长,师法于八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兼取浙派的小写意和京派大写意,作品追求清雅怡淡,素朴超然的画风,讲究书法入画,讲究笔情墨趣。
但是,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张树的艺术世界,最能深刻映现张树在艺术上心路历程及风格索求的是他的篆刻作品,他首先是一个篆刻家,然后才是一个书法家、画家。张树的篆刻,被誉为只满足少数人的极致稀有品。能够读懂张树篆刻的观众,必定是在艺术审美上追求极致完美风格的人,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张树篆刻的鼻祖是齐白石,作为不同时期的“北漂”,齐白石来自南方,张树则从北方去了杭州又去了京华。曾和他一起回江城举办展览的好朋友邱才桢博士曾深情地写到:“白山黑水塑造了他粗犷的外表,柔情的种子却在多雨的江南迅猛滋长,于是,早期白石翁风格刚猛的线条渐次柔和起来,张树用悠缓的太极手法消解了白石翁的刚猛身手,并将对方的精神内核引入自身之中,这给人们重新观照白石翁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物的同时,也照亮了白石翁背景下的自己。”
张树与石开一样,是带着自己的篆刻风格开始“北漂”的,所以幸运地抵御了以王镛为代表的京华写意派篆刻的侵蚀,没有象更多“小刀会”“细柳营”成员一样,因为支离破碎而毁了自己。张树青年时期吉林大学考古学的专业背景与吉林市博物馆的工作经历以及他的佛学修养等都多少滋长过“厚古薄今”之心,古人的好尚、品位、情致以各种途径汇入他的生活体验和内心体验中,但张树显然更倾向于聆听自己内心感觉,并很好地找到了与外部世界、与古人和今人之间的距离和平衡点,提升了他石上境界的原动力。使其篆刻作品呈现出难得的古雅风致,清穆之境,隐者之风。从严格意义上讲,东北三省在中国当代篆刻史上最具个人印记的三人都是六零后,他们是出生于辽宁的王丹(1963年生)、出生于黑龙江的刘彦湖(1962年生)和出生于吉林的张树(1960年生)。
张树以独立身份游走书坛多年,自谓“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之人”,作为书画印三栖型的艺术家,他低调而不张扬的为艺为人,如荷之出淤泥而不染,似兰之藏幽谷而不俗。在这个书坛全民市场化货币化、山头主义盛行,以及书家独立品格普遍稀缺的年代,更显得他的特立独行的可贵。近年来,当上祖父的张树别属“树翁”,在家乡建立了新的画室,居住家乡的时间逐渐多于北京的时间。是艺术上的回归,还是功成名就的隐居,我不得而知,但有一样可以肯定,他始终没有停下行走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