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岩的现代与传统(当代百家题三惜草堂——邵岩)

标签:
邵岩现代书法古干井上有一三惜草堂 |
分类: 名家题三惜草堂 |
邵岩,1962年2月生于山东文登,自幼与书画结缘,父亲邵炳山写一手好颜体,伯父邵炳岩擅于画白描人物。“七岁起,父亲耳提面命,每日临书二百字,从小学至初中从未间断,十七八岁时又遍临古典碑帖……”这一段苦学求知的经历,令邵岩至今回味至深。后来邵岩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对书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直到现在邵岩也每天坚持写字,对于传统书法的钻研他一直不曾停止,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已经成为邵岩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邵岩常说,人有表情,汉字也有表情,汉字站立时有向背、挤压、叠加,行走中有快慢、倾斜,奔跑时有失重,结构疏密、用笔速度、墨色浓淡,均赋予了汉字丰富的表情。楷书如人的站立,行书如人的行走,草书如人的奔跑。人的表情在面部五官与身体姿态,汉字的表情则在笔划和结构形态中。回顾邵岩的创作之路,传统书法就是一条基线,无论后来的现代书法还是当代艺术都是在这条主茎上开出的绚烂花朵。
邵岩的早期作品就避开了“画字”这条路,不同于张光宇、王方宇、古干和一批现代书法创作者,而是着重字的结体来构造作品。邵岩认为,传统书法艺术创作相对保守,众多的作者以十分相近的面貌出现,极大地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和书法表现力的张扬。但面对传统经典,“我在哪里”便成了每个人寻找自我价值的第一追问。邵岩从1983年开始接触并进行现代书法的创作,但直到1985年他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看到日本艺术家手岛右卿“少字数”书法作品和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井上有一的作品集,他才有了探索的方向。他从这些作品风格上的多样性和视觉空间的多维性中得到启发,发现当代作品由于放置环境的改变,因此过去书斋式的“阅读”就会过渡到当代以满足视觉美的“观看”上来。自此,邵岩找到了“少字数”这个现代书法的切入点。
由于多年高度消耗体力的创作与书写,人在中年的邵岩,已经消耗了他过多的心力和健康,2007年末邵岩被诊断出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此后的数月间他的心脏经历了三次手术,被植入了8个支架。在休养的日子里,最为他所称道的“多字数”作品创作获得突破,1995年,被他视为“多字数”探索时期的代表作的《桃花乱落红尘雨》问世,这件作品在第六届全国中青展书法篆刻展上获得一等奖。
“多字数”的创作,最大的难度在选字选句上。必须考虑有诗意的内容;必须考虑单字结构及字与字的结构连接关系。《桃花乱落红尘雨》取自唐代李贺的《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邵岩独具匠心地将“如红雨”改成“红尘雨”,邵岩说“一是觉得改后更有诗意,另外‘尘’字的草体线条缠绵反复,特别是‘雨’中的点,与‘花’‘乱’的点相互呼应以表达桃花像雨水一样散落的意象,用斗笔快速‘打’‘扭’‘转’出几个不同方向的点,用草书挥写一气呵成,墨色、锋向、起止、连承自然顺畅。”整幅作品的竖式书写更幻化出一种有花雨飘落的感觉,将诗的意境完美表达出来,把书法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奏完美结合起来。时隔多年邵岩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创作的情景,如何起意,如何筑构,如何书写。言者讲得意兴盎然,听者也仿佛身临其境,零落的花雨轻拍面颊。
在卧床养病的岁月里,邵岩每天与药为伍,注射器成了每天延续他生命的东西,一次看到护士推药时从针管里挤出水柱,邵岩突然意识到,水墨与注射器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如果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震撼。出院后,邵岩开始进行大胆尝试,用注射器推射的方式进行创作,当他在空中完成书写,看见喷射在纸上的墨滴后,他开始对此无限着迷。至此他也进入到了他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追求更为自由的创作世界,大胆尝试跨界,巧妙地将西方现代艺术——主要是抽象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艺术的若干特点,融入书艺之中,形成他独特的水墨涂鸦风格。2011年《飞来好运》问世,书法界的专家纷纷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桃花乱落红尘雨》作为中国“现代书法”的开创意义被历史所记住,而《飞来好运》则是邵岩对自己艺术的突破,因为其意象大美、创作难度高、不可复制而进入中国书法史。邵岩自己对这幅作品也满意至极,认为这就是新时代的《兰亭序》。他说:“我现在每天对着它喝茶,每次看到都会有激动,我想我可能再也无法超越它了!”
我始终认为,邵岩的现代书法是一种在书法与非书法之间所做的努力,书法已不再是固有观念中的书法,它可以以一种新的形式来继承传统书法所体现的文人精神和美感,来实现它在现代视觉艺术范畴中的新生。邵岩从有笔到无笔,从挥毫到射墨,并未背弃“传统”,而是紧贴着传统并将“传统”无限放大开来。
几天前,我请邵岩为我题写了两件“三惜草堂”,我没有约束他怎么写,只说不是为了刻匾,可以抛却实用性,任意创作。如今,两件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参阅我对邵岩三十余年探索的梳理,您说它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
作者简介:邵岩,1962年2月生于山东文登市,先后就读于山东莱阳师范学校美术专业、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历届中国国家展现代书法最高奖获得者,作品入展第二、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以现代派书法作品获第六、七届一等奖,八届获二等奖,二届优秀奖),第二、三届楹联书法大展。作品被法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意大利等多家国内外博物馆及美术馆收藏,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当代艺术专业特聘专家、中国国家画院外聘教授、中国汉字艺术中心主任。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委员会副秘书长、荣宝斋画院特聘专家。江苏省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常务理事、马来西亚国际书画联盟理事。北京“檐”艺术空间主持。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