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藏鲁九喜跋“北周朱绪墓志”(附旧文:我说“九老”鲁九喜)

(2016-09-29 10:52:19)
标签:

鲁九喜

鲁东彬

后千甓亭

朱绪墓志

三惜草堂

分类: 草堂新藏品

新藏鲁九喜跋“北周朱绪墓志”(附旧文:我说“九老”鲁九喜)               (三惜草堂藏品:鲁九喜 “北周朱绪墓志” 尺寸:68cm×136cm)

 

       “朱绪墓志”,全称《魏故乐安太守朱府君墓志铭》,2013 年出土于山东青州市城南郊井亭村建筑施工工地,北周宣政元年(578 年)刊刻。墓志青石质,圆首碑形,高84 厘米,宽46 厘米,厚10 厘米。志额隶楷书 “魏故乐安太守朱府君墓志铭”12 字,字径4 厘米。额面线刻两条倒龙,顶部为一宝珠。北周朱绪墓志与稍前出土的隋代朱神达墓志的两位两志主为父子关系,可与旧出朱岱林墓志及《魏书•朱元旭传》互为参考,此外,新出的朱神达墓志则是朱绪儿子的墓志。通过这些的对比研究,可以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该墓志还具有较高的文物和书法艺术价值。(王宝林)

作者简介:鲁九喜,本名鲁东彬,祖籍山东,1978年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南开大学,斋馆号为养山堂、后千甓亭。金石学家,书法家。喜读历代金石杂刻,长于鉴赏,于汉魏北朝时期石刻尤为倾心。书法擅篆隶,篆法取自《天发神谶碑》,奇崛生动,别具一面;隶则杂综汉隶及明清各家,温润典雅。又长于题跋,以干嘉金石家为楷模,超迈时流,迥异迥异今声。

我说“九老”鲁九喜

在学术界,不少作者或出版社喜欢请名家題签,被请者多为德高望重的学者或书法家。如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据说题过近八百种,我买过一本《顾廷龙书題留影》,可谓洋洋大观。近几年,我见到多部中华书局出版的学术书籍和一些金石书法的书籍,题签者署名“鲁九喜”,字体有楷书、隶书、篆书,皆温润典雅。我曾自诩为书法家辞典,凡是有点名气的书法家在我的脑海里都会有印象,这次却失灵了,怎么也搜不到鲁九喜的名字。

难不成这是一位民间大隐?

怯生生咨询朋友圈,大家都笑我孤陋寡闻。原来,鲁九喜在被誉为“收藏小资”的金石收藏圈名气很大,以“养山堂主”的ID纵横“书法江湖”多年。他不仅收藏宏富,而且用心于金石上的学问,其金石题跋在金石圈内已然是有口皆碑了。有些前辈学者、师长称他为“老九”,平辈的朋友们尊称他为“九老”,也有人称他为“九爷”,当然,这个称呼并没有辈分上的意义,更多的是好朋友之间的调侃。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他身份证上的名字——鲁东彬,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今年只有37岁。

了解“九老”始于翼庐孙海鹏先生一篇流传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妙文——《胶东一布衣》,翼庐诙谐的语言描绘出活脱的“九爷”形象:“一个从来都不肯放弃倔强和独立人格的人,一个不愿意违心做事和希望简单生活的人”。潇洒、真诚、简单、直爽、可爱;结识“九老”始于止堂老兄,我筹划“翰墨贺良缘”,止堂说请“九老”写一幅吧。“九老”在止堂老父亲手工打格的对联纸上以楷书作联:“握管描娥传汉殿,吹箫引凤上秦台。冰岩先生、思凡女史结褵之禧。岁乙未春二月,鲁九喜敬贺。”作品透着文气,很雅致。收到后,我得寸进尺,请书“三惜草堂”匾额,不久快递到了。寄来的却是十堰一位朋友的堂号,“三惜草堂”寄到了武当山下。收到隶书的“三惜草堂”,我再次得寸进尺,请止堂代订了十件楷书、隶书长联,因为我觉得“九老”写的长联有梁任公的味道。这是我第二次真金白银购藏“非著名书法家”墨宝,上一次收藏的是被称为“玉老”的王家葵先生墨宝。而二位都堪称“今之古人”,如果给他们换上棉布长袍,放在民国文人行列中,当不差分毫。

“九老”祖籍胶东,出生于津沽,毕业于南开,就职于京华,是地道的“理工男”,却以金石家名世。他幼时读书,偏爱文史类,也看了很多清代的信札和抄本,而其中的线装古籍和碑帖拓本,则成为后来嗜古成癖的渊源。由对古旧碑帖拓本的喜好,他转而对金石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拓本后面往往有前代金石学家的题跋,是关于碑刻中某字某文的讨论辨析,这些文字与以前读古本小说一样,不止是有结论,还有悬疑,所以逐渐会引导你参与其中。他曾经说过:“读古代的题跋,其实不是大家理解的枯燥无味,很多题跋是在互相讨论辨真辨伪,这些都很有趣,与诗文一样有性情。并且现在有非常多新发现的文字资料,都是前代人没有见过的,非常有必要整理。”他自言白话文的书读的少,简体字看的少,甚至用硬笔书写,也都是繁体字,这大概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去过“九老”之“后千甓亭”的朋友都会惊叹他的收藏。他曾跟随王靖宪先生学习碑版鉴赏。王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法帖研究专家,对历代碑帖版本鉴定极其擅长。王老又是一位收藏家,藏有碑帖一千多种,收藏有史料价值的古石砚、澄泥砚等300余方,并出版了《古砚拾零》。“九老”开始时所藏碑帖原拓,后来改玩残碑断简等实物。他常下江南收购古甓,一般周五晚飞到杭州,周六杭州古玩市场收购些古甓,周日宁波再买些,周日晚飞回北京。他搜集到的古甓,时代跨越汉到唐宋,其中尤以东汉及东西晋数量最为巨大,正在整理的《后千甓亭砖录》收录品种竟有一千五百种之多,并且都是新出现的品种,其中价值自不待言。“九老”也成为当代古甓收藏一大家。

“九老”年幼的时候,他在父亲的督促下临习各种碑版法书,最初是从唐四家的欧阳询入手,十来年时间,一直在学习《九成宫》和《皇甫诞碑》。后来开始广泛涉猎两汉、魏晋碑刻及唐宋法书。他平时喜欢做蝇头小楷为碑帖拓本题跋,也做大字榜书,取法邓石如、金冬心,篆书则写《天发神讖碑》,奇崛生动。他自言不懂技法,也不知道当代书法。很少使用“书法”这两个字,说的总是“写字”。他主张在广泛涉猎的前提下,选取符合自己性情的来学习,而并不一定要拘泥于秦汉魏晋。他自言幼时受馆阁体影响很深,小时候看馆阁体的信札,忍不住就喜欢临摹几行,现在还自觉不自觉的写出来。馆阁并不是不好,至少是基本功,清代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写过馆阁,但不影响他们之后的发展创造。他长期浸淫在故纸堆中,所以落笔即有古意,而与当下的流行面貌完全不同,有旧时文人气息。尤其是他的题跋,以篆书题签,以楷书题跋语,位置上中规中矩,绝不喧宾夺主。跋文简洁明了,话语平实,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卖弄学问。可以说,在当代众多题跋高手中,他最接近清末民初的文人味道。难怪王家葵先生在《石头的心事》一书中写道:“九喜于金石碑刻见解尤深,我一直目为黄小松(黄易1744-1802,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孙渊如(孙星衍1753-1818,著有《寰宇访碑录》)一流的人物,故临纸踌躇,迟迟未敢下笔。”

瘦瘦高高,戴着副眼睛,一副文人相的“九老”,从不以书法家自居,没有参加过当下所谓的展览,更没加入各类协会,可喜欢他书法的人却越来越多。这几年,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吉林文史等尊古的出版社三十几次请他为学术、文史书籍题签,这在当代书法家中绝无仅有,老一辈也只有顾廷龙、启功二位先生而已。这是何等的荣光啊!

关于他的书法,关于他这个人,我想借用他的一位画家朋友春在君先生的文章作为本文结尾:

书法的传世须得综合多元的条件,要经时间的洗礼还如磐石般的坚固更是不得了,其无非有两点:书以人传,人以书传。

    书以人传说的是个人的德操和涵养,典范垂世。人以书传便是传承笔法,融会学养而自成一家。

    鲁九喜的书法是传承古人笔法的,发笔使转宽而厚,结字茂密,配合敦厚的用笔,全是裕如调度。

    他是金石家,一句跋语可抵千言。那是博洽的提练。这是九喜先生书法背后的风景。先生深具赤子之心,立时流而异时流,有时看他很遥远,仿佛三代吉金。有时很近,他就在身旁,时时对你有启发的喜悦。

 

 

 


                                                   2015115华灯初上时于三惜草堂

新藏鲁九喜跋“北周朱绪墓志”(附旧文:我说“九老”鲁九喜)
新藏鲁九喜跋“北周朱绪墓志”(附旧文:我说“九老”鲁九喜)
新藏鲁九喜跋“北周朱绪墓志”(附旧文:我说“九老”鲁九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