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与吉林市

标签:
启功金意庵刘廼中侯刚三惜草堂 |
分类: 翰墨因缘 |
今年的
7月26日,是启功先生诞辰104周年。20世纪以来,活着的书法家享有浮世声名,未有逾启功者。启功先生没来过吉林市,却与江城吉林有着很深的翰墨因缘,牵起这翰墨因缘的是“吉林四老”当中的金意庵和刘廼中。(题图摄影:王宝林)
金意庵先生原名爱新觉罗启族,生于北京,与启功先生同龄、同宗、同好。当年“金意庵诗书画印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时,启功先生亲撰前言:“金意庵先生夙耽书画,兼长铁笔,数十年来无一日不亲翰墨。其书法宗二王,参以宋元遗意。于今论书派之安雅,于意庵一无间言。城由学养深醇,诗文杰出,通于书画、金石,遂能不染俗格。今将近年所作书画篆刻结集一堂,旨在希求攻错,方家惠展,可证非以吾宗之望,而作恶好私言也。”展览期间的一个下午,启功先生专程来到展厅,他说开幕时观众太多,无法仔细的观展,今天来要仔细看看。当见到一幅金意庵所画长白山天池时,启老对金老说:“人家都说咱老祖宗就是从这儿出来的。”现场一片笑声。一位吉林的书法爱好者前去北京找启老求教书法,启老听说他来自吉林市,说:“你们吉林市有金意庵啊,你去求教他多方便。”金老为吉林市一些收藏爱好者求过多幅启老的作品,我曾经收藏过一幅写给吉林市造纸厂原厂长李成玉的精品,就是金老代求的。
刘廼中,字汉宽,1921年生。1939年考入辅仁大学时,启功是他的国文老师,后来又拜在启功门下学习书画。刘老的二伯父贡扬公(名毓瑶)与启老同是冰社成员,交往密切。刘老的三姐、著名历史学家刘廼和乃陈垣弟子,长期担任陈垣先生的秘书,是启老的同门师姐。文革结束后,刘老与启老分别近30年重新相逢,启老在刘老带去的一本册页上,写下了不久前的一首自作诗:“月圆花好路平驰,七十年唯梦里知。佛法闻来余四谛,圣心违处枉三思。满瓶薄酒堆盘菽,入手珍图脱口诗。昔日艰难今一遇,老怀开得莫嫌迟。”刘老曾对我说:“所以随机写了这首诗,恐怕是它的尾联和我的境遇较洽合吧。”
启老晚年时,刘老每年都要几次去北京问安,为启老所刻姓名印、纪年印三十余方。其中,“启功九十后作”一印,刻于辛巳(2001年), 这一年启老先虚岁九十,老人家特以小诗一首,跋语一通分别书于扇面相赠:“箑叶临窗晓日初,失眠病目不堪书。平生一眚滔滔是,九十年来记已无。不佞生于壬子仲夏,今年始周八十又九。汉宽仁兄世大人惠制此印,钤此志谢。弟功谨识。辛巳仲秋。”又在印章钤盖之侧跋曰:“汉宽先生每年赐制,此其近作也”。
多方面原因使刘老与启老关系极其特殊,启老对其是有求必应。吉林市图书馆、吉林市档案馆、致和门立交桥、北山画院、吉林市社保公司等单位的牌匾都是刘老出面请启老题写的,而为吉林市友人所求启老墨宝有几十件之多。其中,
2001年7月22日,启老在眼疾严重地情况下,题赐我一张三开墨宝。这件难得的墨宝一直挂在我的书房中。
说到启老与吉林市的翰墨因缘,有三件事令人难忘。
“吉林市图书馆”是启老1981年应邀第一次为吉林市题匾,原为竖式。后来,图书馆迁入新馆,拟把原竖式的改成横式,可惜当年原迹因经手人变更、保管不善而遗失。刘廼中先生拓下原木刻的成品,按照先生的笔意修改放大后交工程人员刻成横式,因刘老对启老书法了解颇深,刻成后与原迹极为相似,幸甚。
吉林市北山翥鹤轩旧有晚清名家赵之琛题联:“一畦杞菊为供养,半壁江山入卧游”,可惜文革时与众多名家墨迹被损毁。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相关部门开始修复北山旧貌,刘廼中先生恭请启老补书斯联,启老看过原联后说:“此联不妥,‘半壁江山’是指山河破碎,我把它试改一下。”遂写成“盈畦杞菊堪颐养,满目江山即画图”。观者皆言此联可谓点铁成金,妙不可言。1993年1月,吉林市举办首届雾凇冰雪节,刘老让夫人孙贤舒带领吉林市书协副主席吴玉珩、叶天废到北京邀请赵朴初、启功等莅临吉林参加盛会。由刘廼和教授引荐拜谒启功先生时,启老有重要外事活动脱不开身,婉辞了邀请。刘廼和教授请启老为吉林市题词,启老当场挥毫赋诗:“雾凇木稼实奇观,南土稀逢北地观。雪岭冰川增异采,森林竟作玉壶看。”由于当时现场有人拍照影响了启老,墨宝中漏“川字”,后来启老添加。此作乃存世孤品,是启老一生中为吉林市创作的唯一一首诗词,此作只书写一次,启老也没留底稿,所以未见于启老任何著作。2006年,侯刚先生主编《启功全集》,收在第15卷中。
这件作品曾与赵朴初先生的一件写给吉林市的墨宝后来流入市肆,我借款购下。我曾以政协委员的身份给有关部门写信,阐述吉林市乃历史文化文化名城,与吉林风物有密切关系的诗文尤当珍爱,此作于吉林市更有其特殊意义。提出两条建议:一是由文博部门出资购藏;二是动员企业家买下,捐赠给博物馆,然后在雾凇景区刻石留念,不能让这两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外流。可惜,相关部门没理我,作品流入市肆,消失在江城人民视野。就连月前轰动一时的吉马赛解说词中,也没提到启老的这首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启功先生对吉林市颇多厚爱,遗憾的是却没有引起吉林市应有的重视。这几年,启老送给朋友的作品不断出现在拍卖和画廊,我曾先后购得几幅,大多流向外地。如今,全国“启功热”持续升温,希望江城人不要忘记这位与吉林市有着翰墨因缘的书法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