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乃父 律之于己——丰子恺之女丰一吟书画收藏后记

标签:
丰子恺丰一吟衍园课子图弘一法师三惜草堂 |
分类: 草堂新藏品 |
艺术作品中表现母爱的作品甚多,但表现父爱的就寥寥无几了。丰子恺先生是位情商很高的画家,他有情且又擅画,他的父爱之情更便于从他的笔尖上流向画纸,成为一幅幅动人的画作。有的画中虽没有出现父亲的形象,却包含着父爱的温情,散发着父爱的暖流。如《爸爸不在的时候》,孩子在爸爸的书桌上“舞文弄墨”,这位爱子的爸爸非但没去训斥还加以描绘,透出了赞赏的心态。再如《“爸爸回来了”》一画,画上未见爸爸,却见到爸爸的身影,孩子的模仿更令爸爸疼爱。《兼母之父》一画从另一侧面画出父亲的担当。在旧社会,生活的重担往往更多地压在父亲的肩上,而此画上的父亲则肩负两个重担,一要艰辛谋生,二要照顾孩子(可以想象孩子的妈妈正躺在病床上),看到此处,不能没有压抑感!
丰子恺爱子女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许多漫画作品直接就以他的子女作描绘的对象。作为丰子恺的爱女“老六”,丰一吟自小便是父亲希望的接班人。1945年7月,丰子恺在成都写过一首题为《寄一吟》的诗。诗曰:“最小偏怜胜谢娘,丹青歌舞学成双。手描金碧和渲淡,心在西皮合二黄。刻意学成梅博士,投胎愿作马连良。藤床笑倚初开口,不是苏三即四郎。”诗中所提“谢娘”是东晋谢安之侄女,谢安极怜其才。丰子恺此诗中不仅对女儿丰一吟擅画能戏的才能感到欣慰,同时表达了他对幼女偏爱的情感。
丰一吟爱艺术,丰子恺亦有意培养。1947年和1948年,他两次带着一吟访梅兰芳,此后又带她赴台湾举办画展,意在增加见识,扩大眼界。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对艺术的父女又开始合作翻译外国文学和艺术教育书籍,丰子恺画过一幅《日月楼中日月长》的画送给新加坡的广洽法师。画面上除了丰一吟外还有幼子丰新枚,题词曰:“余闲居沪上日月楼,常与女一吟、子新枚共事读书译作。写其景遥寄星岛广洽上人,用代鱼雁云尔。”
1975年丰子恺去世后,原本从事俄语翻译工作的丰一吟在各种原因的“逼迫”下,开始丰子恺的研究、整理工作,并重执画笔,临摹父亲的绘画。在她的几个兄弟姐妹们中,原先还有大姐丰陈宝和她一起研究父亲的作品,现在大姐已经90多岁了,身体吃不消,几年前就退出了,为此还专门给她写了一封信,说很遗憾不能和她一起战斗了。目前83岁的丰一吟是丰家唯一一位研究父亲的子女。
藏品中增加了两件丰一吟作品,翻检旧文,品读新作,不知不觉中迎来了端午小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