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说不完的故事——白谦慎两跋永和九年砖拓

标签:
白谦慎永和九年砖王羲之兰亭序三惜草堂 |
分类: 盘点馆藏经典 |
后来也有史学家认为,兰亭会举行的时代背景正是南北对峙,战事吃紧的重要当口。殷浩正在筹备北伐,桓温也枕戈待旦。王羲之此时身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虽身在后方,以其为人决不能置身于事外,便效法其先祖王导的“曲水修禊诗会”,因此才有了这一次著名的“兰亭雅集”事件的发生。然而,与会者绝非一班文人名士。不仅有朝中要员五、六人,且大部分于军中供职,多来自京城乃至前线。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会稽山阴绝非仅为发“文人雅兴”这么简单。因一篇千古传颂的《兰亭序》而闻名的这样一次“文人雅事”,事实上却是一次研究北伐战略真正的政治协商军事会议。具体军事内容后人不得知,但是似乎为后面晋军战事胜利做好了铺垫。
永和九年究竟还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几乎无人问津,只是因为王羲之先生书写了《兰亭序》,还偏偏在开篇就先把具体时间交待的很清楚,以致后来,好多人其实都背不下来《兰亭序》,但至少记得“永和九年”这个明确的纪年。
永和(345—357)是东晋时一位皇帝的年号,这位皇帝姓司马单名一个聃字,皇号的全称——孝宗穆皇帝。他3岁即位,在位17年,用“永和”年号13年。15岁时亲政,改元“升平”,这个年号用了5年,19岁就死了。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篇《兰亭序》引领书坛,一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唱响文坛千年,同样,也使那一年的古文字砖也随之成文人雅士手中的文玩佳物,甚得风流。一千六百多年后,美籍华人学者白谦慎教授见到此砖拓片后,挥毫跋曰:
此砖近出浙江余杭,湖州惭云楼藏,文曰:“晋永和九年建造”。梁山舟铭其砖砚云:“顽物千年遂不磨,不知荡蹫几沧波。昭陵玉匣今安在,断甓犹传晋永和。”世人慕书圣王逸少与友人于永和九年暮春雅集兰亭,曲水流觞,江左风流,千古传诵。近之藏甓者,亦以永和九年砖为贵,昔千甓亭主陆刚甫藏汉晋古甓逾千,藏砖之富,无出其右。然所著《千甓亭古砖录》,憾无永和九年砖收录。今之土木大兴,地不爱宝,古砖出土最夥,永和九年砖屡有现世,此亦今人之幸也。云庐主人白谦慎释。
今天又是三月三,清晨的阳光飘落书斋,几千里外的绍兴兰亭亦将开幕新一年的书法节,纪念1663年前的雅事。展读所藏白谦慎先生题永和砖墨迹之时,又在微信中见到中原王秋人兄展示收集到的“永和”年间的古砖,字迹清晰,宛如当年,且元年至十二年,排列有序,完整不缺。就是当时当代有心人要集齐,最少亦需要十二年的功夫。面对这近二千年的旧物,恍然如见羲之、安石之旧影。遂微信支付购得一套。我们无缘见到1663年的雅集,唯有这曾沐东晋风雅的永和砖拓,让人心驰神追那千古风流和浪漫情怀……
◆◆三惜草堂藏“白谦慎跋永和九年砖拓”两品(尺寸:45cm×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