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之境:金意庵、刘廼中书弘一大师偈语

标签:
金意庵刘廼中丛文俊弘一法师三惜草堂 |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是1942年秋弘一大师病重时写下的,我第一次读到这32字偈语是在一篇悼念赵朴初先生的文章里。当时,不求甚解的我误认为是赠给朴老的,就随手抄录在笔记本中。其实,稍有常识就应该知道,当时弘一大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而赵朴初先生在华东上海,两人不可能有这种文字交往。后来,我请金意庵、刘廼中先生分别书写了这一内容,而金老的书法又请丛文俊先生题跋,造成了以讹传讹,实是我的错误所致。
金意庵先生的书法(尺寸:68cm×68cm)是写在我提供的冰梅笺上,后来请丛文俊先生题跋时,我拿的也是同一种纸。丛先生在跋语中写到:“‘问余何适,廖而无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之语,也已参透禅机矣。余亦爱斯言,以为佛禅亦重自然,即所谓随缘也。然则书道或有不同,殆书之为艺,乃社会公器,固有通行之法,共尊之旨,趣而后见个性焉。若以书道兼于禅意,但从个性着眼,妙悟而后见之。若着力刻画,即不是矣。意庵先生字画,直抒本心,不染俗格,纵未修禅,而斯理相通也。”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在吉林市坊间有一件金老同一内容,甚至每个字、每个印章都相同的中堂,曾数次在拍卖中出现。我想说,金老写这件作品是,内容是我抄录在一张纸上,金老写完后,我就把纸条撕毁了。金老不可能凭印象写出一件一模一样的作品。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
弘一大师是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对日军侵华极为愤慨,说道:“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曾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字幅,还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已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 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布丁,皆亲手自补,马一浮曾挽诗云:“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
弘一大师的这32字偈语,我的理解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原就该与水一般纯净,不搀杂任何的杂质;如果执著于交往对象的表面现象,难免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至于问我的归宿,前路广阔,却是无言以对;但凡见春暖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吧?
对于弘一大师,我一直深存敬意;这32字偈语,我更是时常默念于心。寥寥数语,道尽人生,为人处世、立身、择友、归宿,一一交代:意境优美,又不失平和中正,似乎包含着无尽的禅理。但红尘难舍,笔者也不能例外,所以欣赏归乎于欣赏,顿悟归乎于顿悟,真要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是断断不可的。我做不到,您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