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化奇葩”武梁祠

标签:
武梁祠丛文俊金意庵王静芝三惜草堂文化 |
分类: 藏拓故事 |
武梁祠画像石拓片是我最早接触的画像石拓片,是在金意庵先生处见到的。2001年,我首次请丛文俊先生题跋时,即请先生选了一张武梁祠风格的汉画像拓片(尺寸:90cm×90cm)。先生以“汉化奇葩”为题题跋如下:
庚辰溽暑,余赴鲁西讲学,蒙友人赠此拓片,初观未曾奇之,而多看始知其魅力。思凌翰墨志以橄榄之味喻其品王书之美,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矣。老子以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来阐发事理,书画家则定说解艺术原理以观此作,不亦宜乎?
辛巳长夏观玩并题之如右,丛文俊赋闲。
首栏右为凤、虎,正中据案者乃少昊金天氏,两侧臣属,背皆饰鸟翅,为以鸟名官之象。事见《左传·昭十七年》。
此栏为荆轲刺秦王。左侧用刀者为荆轲,其后为秦武阳,右执剑者为秦王,其后为臣属。
三栏为孔子讲学图或以为朝觐,待考。又汉画像有许多义不明者,此其一也。
四栏乃日常生活。左起为汲水、鼎食,鱼及网罟、犬鉴、沐、炊、蒸,皆传其神韵,丰富而井然有序。
五栏为车马出行图。驭者揽辔,马极雄健。古友乘肥马、衣轻裘之风,太史公有轻车重马之笔,均可仿佛于此矣。
右图为减低阴刻,为鲁西汉画像石常见之工艺,其装饰美尽在于线条,然则以后增以点饰,既富变化亦能强化其装饰效果。边框以直曲图案变化呼应,殆象天圆地方之意耶?首栏以鸟翅饰于人背,与西方之天使形象同。四栏之甑灶与考古所见无异。而其如何配合使用,观此图乃可明之,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也。
简言之,此图为汉画奇葩,亦置于金匮而宝之也。
辛巳岁长夏,余再观此图,并为释说题记以及观玩所得。时值天阴无雨,流风习习,丰草堂中与古晤言,何其乐也。文俊。
武梁祠是我国东汉晚期一座著名的家族祠堂,其内部装饰了大量完整精美的古代画像石,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画像遗存。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县武翟山(旧称紫云山)下,是东汉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和四个石祠堂的装饰画,其中以武梁的祠堂为最早,故名。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因水患淤漫,祠倾圮湮没于地下。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被黄易访得,后经翁方纲、李东琪等人倡议捐资兴建了汉画室。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
武梁祠现存画像石43块,画像石多用减地阳刻法,雕刻精细,造型生动。画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包括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孝义故事﹑列女故事﹑神话传说和各种车马出行﹑宴筵乐舞﹑庖厨﹑水陆攻战﹑祥瑞灾异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武梁祠汉画像拓片流传甚广,故宫藏有“武梁祠画像册”,为宋拓孤本,内容是第一石的上二列画像。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自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也加入研究的行列,我曾读过旅美学者巫鸿先生所著《武梁祠》一书,其史料之详实令人感叹。
我收藏的许多武梁祠拓片,都是近年的新拓,除丛文俊先生题跋外,2002年秋,台湾著名学者、书法家王静芝教授亦在我寄去的拓片上题诗曰:“汉迹流传石刻奇,嘉祥地建武梁祠。车服人马形神妙,史事留图贵可知。”一个月后,王静芝先生不幸逝世,这也是先生最后一首诗作。
一处画像遗存,一朵艺术奇葩,一段中国美术史,一个个传统儒家思想的故事,武梁祠堪称中国古代一座艺术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