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

(2013-01-12 00:13:35)
标签:

丛文俊

松花江放船歌

康熙

江城吉林

三惜草堂

分类: 陋室藏珍录

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

吉林市又称江城,是全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关于“江城”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普遍认可的是始于清康熙帝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初巡吉林市时于松花江上所作的一首古风——《松花江放船歌》。关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我曾在“同一首歌——吉林市与《松花江放船歌》”一文中有过详细解读,恕不赘述。

在江城吉林市,无论是著名书法家还是书法爱好者,大都书写过《松花江放船歌》;各个重要景点及公共场所,也随处可见张挂的各种工艺制作的《松花江放船歌》书法作品;松江两岸望江的高档住宅在选择书法作品时,首选《松花江放船歌》,堪称江城特殊的一个文化现象。我的收藏中就有金意庵、刘廼中、窦黎明、吴玉珩等多人书写的这一内容。

1228日,参加吉林市电视台三集文化专题片《大江书卷翰墨风》首映式,遇到丛文俊先生,谈话中提及想请先生写四体“放船歌”。丛先生说,以前只写过行草的,隶书、篆书都没有写过,特别是篆书,一些字篆书中没有,如何按照六书的要求,采取部首拼接、异字替代等,创作上有一些难度。但先生同时也表示,喜欢我这种“出难题”,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元月3日,我驾车去丰草堂,丛先生已写了多件篆书“放船歌”,对个别字还在斟酌。一周后,先生来电告知,四件作品全部创作完成。我在丰草堂先生新的创作室看到,四件作品全部用磁铁压在墙上,全部是六尺对开,洒银的生宣,墨色淋漓,精彩纷呈。丛先生告诉我,金文的写了五遍,草书写了七遍,最终选出了满意的一幅,其余全部丢进了碎纸机,足见先生严谨的创作态度。

我谈到当下某位当红书家,流出的作品经常有错字、多字、丢字现象,丛先生感到不可理解。先生说,一个书法家一生的创作水平能达到多高,与自身的悟性、修养、勤奋有关,但作品中的硬伤则与书法家的创作态度、艺术良心有关。每个书法家,都应该爱惜羽毛,“不留劣迹在人间”。

作为中国书协篆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当代最据影响的篆书名家,在谈到两件篆书“放船歌”创作体会时,丛文俊先生指出,当下的篆书创作,应该体现写意性,参差错落,顾盼生姿。那些方方正正、图案性强、线条僵硬的篆书作品,很难入选全国性展览。对于篆书创作中的“造字”问题,丛先生强调一定要“师出有名、合情合理”,对待一些异体字要慎用。欣赏先生的作品,“叠”、“貅”等字的篆法果然是匠心独具。

为了便于大家欣赏,抄录《松花江放船歌》全文如下,权作本文结尾: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水叠锦绣毂明。彩帆画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20131120时10分王宝林于三惜草堂雪窗

 

 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

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               (三惜草堂藏品:丛文俊大篆精品“松花江放船歌” 尺寸:180cm×48cm)
http://www.qyx888.com/attachments/month_1301/20130111_0f8e8dd07af8ab7887f3kPMmScWgFjIH.jpg

                 (三惜草堂藏品:丛文俊小篆精品“松花江放船歌” 尺寸:180cm×48cm)

墨韵船歌——丛文俊四体“松花江放船歌”

http://www.qyx888.com/attachments/month_1301/20130111_2e9c48ffe42a0cdabba8T8cJha9h6QjH.jpg                (三惜草堂藏品:丛文俊隶书精品“松花江放船歌” 尺寸:180cm×48cm)
http://www.qyx888.com/attachments/month_1301/20130111_632096b425d508d3633cNO8oB4F2Viug.jpg                 (三惜草堂藏品:丛文俊草书精品“松花江放船歌” 尺寸:180cm×48cm)

◆附:同一首歌——吉林市与《松花江放船歌》

有的时候,一部文学作品会与一个城市紧紧相连,甚至成为城市的思想、城市的魂。如果有人问我周边的人,对应江城吉林市的是哪部作品?大部分人会说是《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放船歌》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初巡吉林市时于松花江上所作。是年54日(三月廿七),康熙帝率皇子及少数大臣、侍从在宁古塔将军巴海等陪同下冒雨登船,检阅了江面上彩饰一新、排开船阵的吉林水师营。之后,乘龙舟前往大乌拉虞村视察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今乌拉街满族镇)。这实际是一次大规模的阅兵活动。龙舟顺流而下,一时风急浪涌,江流有声。不久,雨过天晴,霞光远映,山明水敛。当时游弋在松花江面的船舰有二百余艘,鳞次栉比,帆樯如林,密密层层。景色与军威相互映衬,浑然一体,格外壮观。康熙激情勃发,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水叠锦绣毂明。

      彩帆画鷁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康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帝王,他8岁继位,14岁亲政,经过多年剿抚,终于创造了比较安稳的政局,他开始全面经营东北。此时的康熙皇帝29岁,风华正茂,踌躇满志。诗中既用“浪花叠锦绣明”、“苍岩翠壁两岸横”等佳句描绘了春日松花江的秀美景色,又用“乘流直下蛟龙惊”、“旌旄映水翻朱缨”等词句赞扬了清军水师的雄壮精锐。既然是检阅水师,为何又在诗中写道“我来问俗非观兵”呢?这正反映出康熙并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暴君,就其本意是愿与沙俄通过谈判平等解决东段边界问题的,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沙俄不会轻易让步,于是用“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作为此诗的结尾,表达了反侵略战争的必胜信念。康熙东巡归后,马上“调乌喇、宁古塔兵,并置造船舰于黑龙江、呼马尔等处驻守”。第二年又造船运粮松花江上,经过一系列缜密筹备,终于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并于1689年签订了平等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获得了此后近一个半世纪的和平与安宁。

    《松花江放船歌》是反映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锦绣河山、北国风光的诗篇,是吉林市雅称“江城”的出发原点,诗中散发着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畏强权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精神。全诗共十五句,每三句诗为一段,可分成五个自然段落。全诗没有热闹的铺排,用白描手法再现了三百年前充满战斗气息的松花江春色,丰采华茂,情景交融。诗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感情热烈奔放,颇有峰峦高插、涛澜动地之气,一扫随风而靡、无病呻吟的虚假情感,深得流水行云、浑然天成之妙,更为许多“御制”诗中那种铺排造作、竞尚浮华、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所望尘莫及。   

    康熙的《松花江放船歌》影响了后世,乾隆皇帝也效仿祖父来过两次,他除了“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外,比康熙多做了几件事,拜祭松花江神,祭祀龙潭,在龙潭山上封神树。毕竟他与康熙不一样,他是一位旅游家、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来吉林也和他下江南一样,纯属扬威和旅游,所作诗句也自然与其祖父无法相提并论。

    《松花江放船歌》问世后,并没有广泛流传,它后来的脍炙人口与一位“旧王孙”有关,他就是乾隆皇帝长子定安亲王永璜之后裔、著名书法篆刻家、诗人金意庵(爱新觉罗•启族)先生。

    1988年秋季,吉林市政府决定出版一本全面介绍吉林市情况的书籍,定名为《北国江城-―吉林市》。时任市政府办公厅处长的青年书法家吴玉珩是责任编辑之一,具体负责设计、摄影、编辑印制等工作。在一次研究设计稿时,吴玉珩向市领导提出,自己手里有一篇康熙帝《松花江放船歌》诗稿,据说吉林市的“江城”别称就是由此诗而来,可请满族书法家金意庵先生书写印在扉页上。他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几天后,在市书协几位主席碰头会上,吴玉珩向金意庵讲了请他书写“放船歌”的想法。金意庵先生回家后,一共写了三张墨稿:一张四尺对开条幅,一张四尺斗方,一张为一平尺稍大一点的小品,吴玉珩最后选择了写得更为自然的那张小品(作品照片见题头)。书籍出版后,吉林市的国宾馆——西关宾馆把作品放大后镌刻在大堂的大理石壁上。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来访时,被该作所吸引,诚恳地向吉林市领导提出想求一幅金老的这一作品。年已古稀的金意庵先生闻讯后,不顾年迈,奋笔挥毫,一气呵成,完成了这一大作,赠送给陈香梅女士。从此以后,不断有人向金老索要此作,《松花江放船歌》开始名扬中外,金意庵先生创作的上百种幅《松花江放船歌》也被誉为吉祥励志的艺术珍品,在收藏市场上10年间价格暴涨了80倍。

    近些年来,书写《松花江放船歌》一直是吉林书法界的时尚,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望祭。无论是著名书法家还是书法爱好者,大都书写过《松花江放船歌》;在吉林市的各个公共场所或居民家里,到处可以见到《松花江放船歌》书法、刻字作品;在松花江两岸、北山揽辔桥下、北华大学校园等处,都有“金书放船歌”刻石;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吉林省政协邀请著名书法家刘廼中先生创作了丈二巨幅《松花江放船歌》,悬挂在省政协主席会议室……《松花江放船歌》成为了吉林市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29岁的康熙皇帝不沉迷宫廷酒色、弄权于朝堂,而是胸怀天下,走马关外,亲临边陲,在松花江的惊涛骇浪中视察水师、舰船,鼓舞东北各族人民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志,并即兴写下了反映吉林、松花江沿岸的锦绣风光的豪迈诗篇,为我们留下了本乡本土三百年前的一支奋进的颂歌。今天,诗中散发着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畏强权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精神仍是我们最为朴素的情怀。我想,这也正是江城吉林人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之一。

                                                                                                                 

                                                          2012823日壬辰七夕之夜23时于三惜草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