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风骨 历史情怀——袁武先生“钟馗造像”收藏琐记

标签:
袁武钟馗吴道子北京画院三惜草堂 |
分类: 陋室藏珍录 |
《为钟馗进士造像》(68cm×136cm)是我最近收藏的一幅袁武先生的旧作,此作线条凝炼,笔无妄下,造型威美,气象通神,品高韵雅,具有较高的学术、审美和收藏价值,堪称袁先生红袍钟馗系列作品中的上佳画作。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神之一,后来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他的主要功能是捉鬼。钟馗,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
有记载唐代的画圣吴道子是第一位擅长钟馗画的大师,虽然他的钟馗像画作现已失传,但北宋时还有人在皇宫里见到过。北宋鉴赏家郭若虚,详尽描述他所见吴道子的钟馗像真迹。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中写道:“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所谓“衣蓝衫”的“蓝”字与褴褛的“褴”字同义,是破旧的意思,也就是身着破烂的衣衫。从郭若虚的描述来看,在吴道子的笔下,钟馗就是面目丑陋、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现存年代最早的钟馗画像,是五代时期人物画家石恪的作品。当代人作钟馗造像,多以“捉鬼”、“迎福”、“嫁妹”等反应了钟馗狰狞、纳吉、温和的几个瞬间形象。上世纪初,敦煌王道士偶然发现在唐代写本经文当中,有一篇提到钟馗。篇名为《除夕钟馗驱傩文》。文章大意说: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钟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带领十万丛林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后人多作红衣钟馗,取吉祥辟邪之意,
袁武先生是当代水墨人物画重镇,其创作除现代题材的抗联系列、老农与牛系列、文化名人系列等,更多的是历史题材绘画,在传统文化的大海里捡拾那些向来为民间所传唱不已、所津津乐道的典籍、传说、故事。如“老子出关”、“孔子暮年”、“霸王别姬”、“姜尚独钓”、“庄周梦蝶”、“屈原行吟”、“曹操观沧海”、“苏轼游赤壁”等,重温历史,讨教于前人,从中获得文化上、精神上的灌溉和养育。袁武喜欢读书,是我接触的当代画人中的饱学之士,对历史知识、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理解。每每沉浸于老子的高远、孔子的博大、庄子的哲思中,不禁激发起多少慨叹与遐想,情不能已,则引笔作画,抒发一二,造就了许多精品力作。
袁武经常画钟馗,然形态各异,这幅《为钟馗进士造像》,是袁武先生2008年为了一个展览精心创作的。人物头部的怪异的发髻、凌乱的胡须,线条多变,动人心弦,行笔微妙的提按顿挫,极为耐得住琢磨,令人越品嘬、咀嚼,越有味道,而钟馗的红色大氅,湿笔绘染,恣肆放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舒心通络的美感,钟馗的神情、心性一览无余,充分展示了促使钟馗的神情心性赖以形成的那种文化精神。
创作这幅作品时,袁武整整50岁。那一年他曾与来访者讨论美术大家50岁之前在干嘛?他们发现:齐白石在斫木头疙瘩,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在研究美术史,张大千在临摹古画,李可染在画写生……袁武说:“我所知道的大家,50岁之前是些潜在水里的人,偶尔出来呼吸呼吸,喘喘气,其余时间都在水下掏宝,捞那些海参、海胆、鲍鱼、鲜贝之类,过了50岁才上岸吆喝着卖这些东西。等到老了,60岁、70岁,成精了,再玩玩深沉,寥寥几笔。再看如今的画家,30岁不到就开始卖画,一直在水面上漂着,莫说大家,画匠能不能算得上?这都啥时了?2008年了,能挣钱不叫本事,见财起意还是视而不见?放着钱不挣才叫本事。”
今年的袁武,完成了预定的50幅作品,谢绝了许多画廊的请求,再也没有向市场投放新作品。国庆长假前,他回吉林市陪伴不慎摔伤的老母亲期间,利用一天时间接待收藏爱好者,撕碎了十数张过去的习作,为他们一一重新创作了作品。10月1日,“踽踽之旅——袁武早期作品发现展”在开业一周年的长春市今月轩画廊举行,展出的70余幅早期作品,是袁武先生上个世纪70至90年代的画作。是画家念中学、当知青、做工人、上大学、读研究生一路问师的历程。我发现,袁武撕碎的是不成熟的习作,展出的则是各个时期的探索性作品。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我相信,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袁武仍旧会“带着一支笔”上路,给人以预期及震撼。
让我们重温袁武先生的“心路”:
我喜欢在纸上画下又长又涩的线和又黑又重的大墨团,我希望笔下条条长线和浓浓的墨块是我心灵的倾诉。笨,使我对画有了一种平平和和、不急不躁的心态。面对我的作品总是不能很满意,但我却满意我的这种心境。
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做事,安安静静地定一份计划,然后,义无反顾地去慢慢地实现,做得我很累。在生命属于我的这几十年的时光里,我一直为画好画而劳作着。我想画出一幅范宽《溪山行旅图》那样令人惊叹、敬畏的大画。也许我一生的努力都不及,但那是我心中的大山,我的心路会一直攀缘在这大山上。(袁武《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