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良:桃花源里走出的草根书家

标签:
张锡良桃花源记桃花源桃源县刘正成 |
分类: 陋室藏珍录 |
几年前去张家界,车过常德,陪同我们的湖南同行告诉我,“这里就是被誉为‘世外仙境’的桃源县。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这里问世后,这块“仙源乐土”上孕育出了一大批知名人物和社会贤达,如诗人张颙、文澍,革命义士宋教仁,历史学家翦伯赞……”
“还有著名书法家张锡良!”我抢着插了一句话。
张锡良是目前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湖南书法家,当代湖南书家中,我只买过张锡良的作品,包括赵之谦体的行草和泥金小楷极品《心经》。
张锡良今年69岁,他50岁时以赵之谦体四条屏获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的“全国奖”,之后连连获奖。他任桃源县书协主席,一个县竟有8位作者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5人成为中国书协会员,20余人成为省书协会员。他引领的书法创作“桃源现象”引起中国书协的关注。1996年8月,中国书坛如日中天的刘正成与沃兴华去桃源县看望以张锡良为首书法群体,并与同去的颜家龙等召开了桃源书法创作座谈会,在《中国书法》上进行推介。获此殊荣者除桃源外,只有出过曾来德、文永生、何开鑫的四川蓬溪了。
张锡良总是说,自己学习书法要感谢跟多人,但首先要感谢自己的父亲。父亲从小就要他学书法。上初中时,每期放假回家,父亲从不过问他成绩如何,只检查他的“大字本”,还幽默地说:“一个学期我出几十块钱(当时一个学期寄宿学费也才45元)就是买你这本大字。”参加工作后,由于当时在影剧院工作,张锡良也画过人物速写、舞台速写,画过水粉画,但总觉得不适合自己。70年代末转学书法,从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八十年代初期他调到桃源县电影公司工作,公司一位领导批准他用10元钱买了一支很好的毛笔练字,要知道那时一个月的工资才35元,这份厚重的情谊一直鼓励着张锡良探索前行。
张锡良学书法,下的是笨功夫。他没有专业老师,将临帖当作“日课”,将创作当“余事”。 学书20多年,固守在桃源县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转益多师,最后对赵之谦行书情有独钟,浸淫其中,一写就是多少年,终于自成一家。
张锡良在选定了赵之谦行书之后,便进行了长期的临习研究。“从用笔到结字,从章法到气韵都进行了思考”,张锡良的字承接了赵之谦“沉着痛快,寓劲拔于流动之中”的风格,但用笔较赵更为丰富与灵动。继承赵而不拘泥于赵,这是张锡良所坚持的法则,因此在张锡良的字中,人们可以看到他在极力与赵之谦拉开距离,但又不经意地透出赵之谦的某种气息与趣味。
张锡良用笔胎息赵之谦,保持碑派风格的基本特色,但十分重视钩捺抵送、逆入平出、万毫齐力,这就使得他笔下的线条厚重沉稳而并不呆板,既有金石气息又有鲜明的书写意味。对于帖派用笔的借鉴又使他在用笔的转换上十分灵活,有时落笔即转锋,有时提笔却翻折,若即若离,欲断还连,虚实相济,宏逸多姿,别有韵味。其运笔中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技巧的娴熟,还有一种悠然自得、进退自如的心态。
如今的张锡良已离开了桃源,来到省城长沙,可他仍然固守寂寞,潜心书艺。他不会电脑、不会开车,独自思考、临帖是他每天的必修课。网络、电视上的流行语,他都不知道。他还延续着当初的做法,每有桃源的学生入选国展,他都要奖励一件自己的书法作品。他很少参加一些应酬性的笔会活动,还曾为此怠慢和得罪了一些领导、朋友和同道。有好友问其原因,他坦诚相对: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认为应该回到艺术的本身,表现出对艺术应有的真诚和尊重,这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有些应酬性的活动,或为了那点既得的小利,使严肃的创作进入一种表演场所。也许是我的过于固执吧,我不想在那些随意的场所,随意地刷几个字,这样做有损我对艺术的虔诚,亵渎了以生命相许的书法艺术。但是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我还是乐意参加的,比如湖南书画界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的义卖活动,我就积极地参加了。
我灵性不足,学识浅薄,综合性的因素决定了我在这条道路上不可能登上如何的高端,但是我会终生致力于书法艺术,因为书法是我生命的过程。我真诚地对待书法,融入我生命过程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我还有很多的认识、观念、感受、启迪,还有很多形而上的东西,想到了做不到,体现不出来,这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努力空间,我决不会懈怠。
石开先生评价张锡良近年之作时说他,“似乎在尽力摆脱赵之谦的影响,而更多的晋唐人稿书的潇洒超逸,明显的感受是节奏明朗,笔致细腻,好似吉它小调,抒情达意之中不失随和轻松的神韵。”
寒灯冷凳,自得风流。从桃花源里走出的草根书家张锡良,如今已擎起了湖南书法的大旗。但长沙不是桃源,长沙可以产生湖南卫视、快乐女声这些娱乐之王,但其所产生的浮躁,使艺术土壤受到了污染。而曾经卖书协职务、给主席团统一定价的湖南书协,能给顾问张锡良多大的支持?难说。但愿张锡良先生不是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