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回流的“文人味道”——白谦慎“楷书张充和《小园即事》册页”

标签:
白谦慎张充和董桥孙康宜华人德 |
分类: 陋室藏珍录 |
我一直对所谓的“文人味道”情有独钟。“文人味道”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文人味道”是一个人,文质彬彬,谦谦君子; “文人味道”是一杯茶,馨香馥郁,沁人至深;“文人味道”是一幅字,有淡淡墨香,无纤毫俗尘;“文人味道”是一本书,是方继孝的《旧墨记》,是许宏泉的《管领风骚三百年》……今夜,展开一件新得的散发着“文人味道”的藏品——“白谦慎楷书张充和<</span>小园即事>册页” 慢慢品味,即品味诗文、书法,也品味其中的“文人味道”。
我藏有白谦慎所书楷书手卷、对联、横幅等多件,也写过他的文章。他给我的印象是:随和而不失原则,谦虚而不乏自信,儒雅而不无个性,博学而不以自矜,勤奋而处处闪耀睿智,含蓄而无不出于本真。有人说他的书法是“书家中的文人学者字,文人学者字中的书家字”。可这套册页却与其他藏品不同:《小园即事》是白谦慎先生的老师张充和先生吟咏日常生活的一组诗,共有十首。白谦慎选用稍旧的诗笺,每页一首,加跋语共计11页。每页尺寸均为17.7cm×27.7cm。用印、钤印,都不稍苟且,再配以白先生老友华人德的题签,通篇散发着一种别样的意味。
“张充和先生是华夏传统文人精致文化最后一幅动人的刺绣:绵密的锦心经天纬地织满个人多少悲欣,家国多少阴晴。”(董桥语)近几年,这位旅居美国多年的“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在董桥、白谦慎、孙康宜等人的推介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2004年在北京、苏州等地举办的张充和书画展和三联出版的《张充和诗书画选》影响颇广,而这两件事都是白谦慎一手操办的。
关于《小园即事》,白谦慎先生在跋语中写道:“古人作诗,每有以《小园即事》为题者,所记皆家园之物华,林下之高风。乙丑夏,充和先生 此旧题赋诗十首。今味其诗,知所谓即事尔,会意远者。”
寒暖分明土最佳,春来仍种洛阳花。归来见叶知花瘦,去后无人护短芽。
游倦仍归天一方,坐枝松鼠点头忙。松球满地任君取,但供清阴一雾凉。
窥户饥禽未有家,不难相与忆中华。一冬雨雪三秋叶,可有春泥再种花。
水喷新雾起朝虹,人在朝虹七彩中。忽忆峨眉山顶事,此生应和在花丛。
当年选胜到山涯,今日随缘遣岁华。雅俗但求生意足,邻翁来赏隔篱瓜。
辘轳牵引走胶蛇,细洒甘霖醒睡芽。三两素禽相待久,和泥珍重上檐牙。
当日画兰如画韭,今来种韭爱如兰。堆盘不尽乡情美,休讶降王第一餐。
枯藤曲干写秋蛇,有日春来满缀花。闻到普贤不退转,为何岁岁换袈裟。
乳涕咿呀傍笛喧,秋千树下学游园。小儿未解临川意,爱唱思凡最后篇。
一径坚冰手自除,邮人好送故人书。涮盘余粒分寒雀,更写新诗写虫鱼。
这诗、这字、这笺、这情调,得益于一个人的策划,这个人就是止堂张磊。他约定这套作品时告诉白谦慎先生,“写这些字,就当是工作之余的调剂,当作消遣,写得慢不要紧,就要那闲情。”止堂的理解和睿智,造就了这难得的“文人味道”。
几天前上网,读到陈新亚的一段经典语言:“常言云:无君子不养艺人——书法收藏家,书界之君子也。然在真艺人一面来看,则有钱之君子,不如善识之君子;善识之君子,又不如善识复善文之君子也。——有钱之藏家,固可活艺人,而善识之藏家,复能使艺人活而有方,远离恶俗,更臻品格也;而善识复善文者,不特于艺人有所培养,更于世人有所教养焉耳。”陈新亚说的是抱朴生之于曹宝麟,止堂之于白谦慎不也是如此吗?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我曾请白谦慎先生的另一位老友丛文俊先生为“白谦慎楷书兰亭手卷”题跋,丛先生写到:“谦慎兄学兼中西,往往以最近之途径,切入问题之主旨,其中新思维、新方法、新观点最受学林推重。斯人虽旅居海外,而学者莫不对其稔熟,且口碑甚佳。惜人多知其学而罕之其书,更不知其为沧浪书社发起人之一,为推进书学研究与书法展事出力尤多。今观此卷,用笔清穆、和婉、尔雅、恬淡,几若不食人间烟火,令人回味无穷,直欲浮一大白矣。”这是白谦慎在大陆的同辈朋友对其书法艺术的最新、最公允的评价。
记得几年前,许宏泉在杭州做过一个名叫“墨香里的旧时文人”的展览,展品是他收藏的文人学者书法,(后来结集成三卷本《管领风骚三百年》),颇受嘉许。那展览、那展题,透着一种对“文人味道”标本般的珍视,当然,似乎还有些许留恋。是啊,现在书法家和书法展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文人味道”那里去了?中国传统“文人味道”也需要“海外回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