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文俊还岁书法展(大量作品图片)

标签:
丛文俊题跋书法三惜草堂吉林艺术学院还岁书法 |
2010年4月16日,“丛文俊还岁书法展”在吉林艺术学院展览馆举行,展出作品160余幅。我驱车几百里前去观看,大开眼界,欣赏了展览,见到了老朋友。
下午参加讨论会。发言如下:
今天我仔细观看了每一件展品,尽管其中的大部分已在丛先生家先睹为快,但看后仍很震撼。可以说,丛先生已与许多同龄书家拉开了距离。这使我想起了先生的的一句话:“这些年我把走穴赚钱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研究、练字了。”
创造了题跋书法的体系是丛先生对当代书坛的巨大贡献。在这之前,题跋都是作为作品的附属品出现,丛先生将题跋由附属品的身份转为主体,是他最大的贡献。先生熟悉前人题跋,所作文质彬彬,有些作品初看竟与清代民国人约略相似,我想,丛先生一定有一种对古人智慧的膜拜和赞服,没有这种敬畏之心是很难有这样纯净的东西做出来的。从形式方面,丛先生开创了题跋书法的样式。以前题跋书法的样式都比较局限,难以体现艺术的丰富性。因为前人题跋并不注重陈设性,丛先生的题跋在章法上惨淡经营,尝试各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模式,使得拓本题跋在居室陈设的功能上更进一筹,这是他的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
丛先生的题跋书法充满学术性。丛先生的题跋,考据品评居多,其中引经据典的评论,更不乏真知灼见,学术性非常强。从丛先生这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书法是很雅的一门艺术;从丛先生这里,我们更有所感悟:学书法,应该从学问入手。
又是两年过去了,相信这次展览又将在书法界、收藏界吹起题跋书法的劲风。
在祝贺丛先生书法展成功的同时,我也想起了先生经常与我提起的隐忧。
十年前,丛先生为我的一张拓片题跋时,曾写下了这样的感慨:“今书家腹中无学,文章亦劣,多不知风雅为何事者心窃鄙之。而古之书家莫不学问渊雅,文采烂然。纵如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辈,书画之能既备,无不问学矻矻于诗文,差等者亦附庸风雅。至如今,风雅不再,斯文扫地以尽矣。倘若干年后老成凋尽,则为书画者尚能斯文否?空负盛名之流或已不如古之书工画匠远甚矣。此外,今日高考艺术类文化考试皆取以低分,是则斯文扫地已成普遍之社会弊端矣。艺术之衰落为时不远矣!
丛先生今年六十一岁了,六十岁在古代叫杖国之年。希望丛先生创造的题跋书法的体系能有人传承下去,不要让几十年后的人手持先生手泽慨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不要让这样美好的艺术品成为绝响。
请假来到省城,带着朝拜的心情看完了展览,又在诸位专家面前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喜爱丛先生题跋书法的心情。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