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大师俞振飞书法扇面收藏琐记

标签:
俞振飞俞宗海黄梦耘李蔷华三惜草堂 |
分类: 草堂夜话 |
现代京昆名伶雅好书画者甚众,梅兰芳、姜妙香、尚小云、萧长华、马连良、程砚秋、荀慧生、张君秋等于氍毹献艺余暇,纷纷拜投名师,下苦功研习书画,均有丹青之作存世。我知道昆曲大师俞振飞的名字,也是缘于书法。
1982年,我用节省下来的军贴费买了一本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人谈治学》,在前面名人题词中,第一次看到俞振飞的书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上海豫园古戏台看到两侧石柱上镌刻的俞振飞书写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挺秀遒劲,方知其书画造诣深厚,遂生收藏之意。
俞振飞的书法源于家学。他的父亲俞宗海,号粟庐,是民国时期苏州城里著名的演唱昆曲的清曲家(即不以此为职业的业余专家),在苏州享有“曲圣”之誉。俞老先生除擅昆曲外,还是一位书画金石的鉴赏家,写得一手好字,书学东坡与文征明。苏州名园“拙政园”内,“拜文揖沈之斋”的西墙上,有一大片刻石,其中的《王氏拙政园记》,就是当时的园主张履谦,于清光绪二十年请俞老先生书写的,可见俞老的书法功力和当时的声望了。
俞粟庐先生喜欢读书,家中藏书颇丰。俞振飞从小就喜欢钻到父亲的“四壁图书”的书房里去,拿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大概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俞粟庐先生开始教俞振飞学习书法,从“碑”入手。因为俞粟庐老先生认为“北碑南帖”之中,学“北碑”便于打基础、见功力。辛亥革命以后,上海有关方面从清政府那里接收了大量的金石书画,需要甄别鉴定。为此发出请柬,邀请一批阅历较深、有鉴别能力的书画家到上海去鉴定书画,俞老先生也在被邀之列。
上海这个鉴定小组有吴昌硕、陆廉夫、冯超然、王一亭等书画大家,俞粟庐老先生与他们极为熟悉,每天共同鉴定书画、碑帖、篆刻等物,平均一天要看一、二百幅。那时俞振飞才十二岁,天天在一旁帮助展开和收卷画幅,历时三年。在此期间,俞振飞一面浏览了大量字画精品,一面又倾听着各位前辈名家的品评,不但扩展了视野,又学到了书画金石方面的不少知识。
当俞振飞十四岁的时候,就在父亲的授意下,拜吴江大画家陆廉夫(名恢)先生为师,学习国画。先攻山水,后习花鸟,后来,俞振飞对“艺坛三绝”(诗、书、画)都拿得起,其造诣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他演出时舞台上的书卷气高人一等,其原因也在这里。
一九三○年粟庐先生去世,俞振飞开始临“帖”,书风发生了变化。嗣后,俞振飞放弃了在暨南大学教书的职务,正式“下海”唱戏,写字的时间就不多了。30年代以来,俞振飞先后与程砚秋、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张君秋、黄桂秋、章遏云、新艳秋、李玉茹、童芷苓、吴素秋等诸多名家同台合作。誉满京、津、沪、宁、渝、香港等各大城市。1948年与张君秋合拍了《玉堂春》彩色影片,1955年和1959年与梅兰芳先后又拍摄了《断桥》和《游园惊梦》的彩色艺术影片。因为演戏出了名,各方面人士慕名来求索“墨宝”的多了起来,由于“盛情难却”,他就常常“借他人的纸张,练自己的笔墨”,一手飘逸清新的行书,颇得藏家喜爱,识者认为功夫在“米(芾)赵(孟頫)之间”。
俞振飞人到中年,妻子离异了,儿子病死了,孑然一身。1937年,与聪颖美丽、能书会画、爱好昆曲和京剧的黄梦耘结为伉俪。俞曾请著名画家祁井西来家教他和黄梦耘学画,后来在香港又请张大千先生正式收黄梦耘为大风堂弟子。鹣鹣鲽鲽,夫唱妇随,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黄梦耘女士给俞振飞的事业与生活,作出了莫大的奉献,1956年因患癌症病逝于上海。
俞振飞山水花卉无不精通,书画之名为剧艺所掩,惟兴到挥翰,所作不多,故得者倍珍之。我收藏的这幅扇面是他1973年书赠福建泉州一位戏迷老琴师之精品,当时俞振飞先生已被迫离开舞台九年时间了,赋闲在家,以书画为乐,所作俊逸潇洒,颇多佳构。
(释文:誓比黄河开国男,酬恩当取虏头函。镜中鱼鸟频虚伍,笛里梅花漫奏三。美酱几时陈戏下,藁砧何在战城南。翻惭梁市行吟者,绝塞山川聚米谈。满贮诗囊不待探,风流胜赏事偏谙。寄愁直欲还天上,招隐时闻过水南。有橘可能
摛楚颂,无花大类说燕函。凭高辄吐惊人句,为道平生僻性躭。
1990年夏季俞振飞做了白内障手术,惜乎效果欠佳,此后直至故世就再也没能写字。1993年7月17日(农历癸酉年五月廿八日)俞振飞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他逝世后,夫人李蔷华把家藏的名家书画文物将近三百件全部捐给了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