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则”的用法
(2012-09-24 10:21:50)
标签:
捕蛇者说《游褒禅山记》《岳阳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分句教育 |
分类: 语文园地 |
则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五、动词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仿效,效法。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如: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六、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