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讲座稿

标签:
教育 |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的课堂理念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全面实施。新理念实施不仅给课堂带来了生机,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勤奋好学、思路开阔、创新意识极强的学生。然而,在这些“富有群体”的背后,却隐藏一些数学“学困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能放弃这些所谓的“学困生”,不能让他们一直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应热情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让学困生能够达到正常水平。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平时表现
1、计算能力缺乏。(有的二年级学生1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会计算)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思维能力差,表现为无序性、无过程性。
1、书写潦草,不工整。
2、经常拖沓作业、抄袭作业,甚至不做作业。
3、上课经常走神,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回答,与老师、同学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交流(包括目光交流、思维交流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421.png
2、存在逆反心理
对于一个班级出现一定量的所谓“差生”应该是正常的,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看,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从优、良、合格、不合格的层次分布上看,总体也应该属于常态分布。可问题是,近年来我们学校发现低层次的学生越来越多。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这种异常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于是,“责任感”驱使教师作出以下行为:课间或午间让学生在办公室“蹲点”,以督促其完成作业;个别学生总是与老师一起“办公”;把家长“请”到学校,共商对策;充分
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1、先天原因。由于遗传,个别学生天生智力平平或低下,乃至“弱智”,还有个别学生,可能患有“多动症”等障碍性疾病,影响到学习,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
2、内趋力原因。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个别学生的心理发展滞后,表现在他们自制力差,注意涣散,难以集中,持久性差,缺乏学习动力与兴趣。
3、滚雪球原因。这部分学生在综合因素下,往往知识基础缺漏多,巩固率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心理困难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4、生源原因。我校绝大多数是从偏远山区转学过来的,由于地区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的差异,他们之中出现了较多的“学困生”,不能适应本地发达教育环境下的学习。
(二)教师层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抓“学困生”有以下行为:
1、拼时间。为了“学困生”,用“起早贪黑”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恨不得所有的时间都据为己有,剥夺了“学困生”课内、课外的时间,“学困生”也是苦不堪言,家长更是怨声载道。
2、压作业。有些教师,在作业“一刀切”的前提下,给学困生“加码”,美其名曰“熟能生巧”,采用错一罚“几”的方法,更加重了“学困生”的负担,导致个别学生“破罐子破摔”,干脆“躺倒不干”,恶习也就此形成。
3、多指责。本来,一个班级或多或少出现几个“学困生”,是很正常的事,所谓“十根指头有长短”。然而有些教师总是对“学困生”戴着有色眼镜,无视他们的个体特点,经常对他们指责、训斥,不正常的心理更加重了他们学习的负担,导致因不会而不做,成绩每况愈下。
(三)教材层面。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别。老教材注重掌握基础,每册四到五个单元,讲求一点一得,课时量多,巩固练习量比较大,带有较多的“模仿和记忆”,对于“学困生”相对要有利些。而新教材,每册都有七到八个单元,量少点多,活度增加,综合性强,课时量少,讲求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究”成分多,再加上配套的练习册许多习题偏难,使得部分学生很难适应,逐渐演变为“学困生”。
(四)家庭层面。偏远山区转学过来的孩子家庭中,家长自身文化层次低,个人素质整体上也较低,家庭经济相对不佳,几乎整天为“生计”忙碌,无暇也无能力关注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身上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就学完全靠“在校学习”,导致“学困生”数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