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种金子”和“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
——思维要遵守不矛盾律
在维吾尔族人民中广泛流传着的“阿凡提的故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阿凡提借来几两金子,骑着毛驴到野外去,坐在沙滩上细细地筛起金子来。正好皇帝打猎从这儿经过,看见阿凡提的举动很奇怪,便问道:“喂,阿凡提,你这是干什么呐?”
“陛下,我正忙着种金子哩!”
皇帝听了更加诧异,又问道:“快告诉我,聪明的阿凡提,种了金子以后会有收成吗?”
“有的,到了做大礼拜的时候就可以来收割,把长出来的金子收回去。”
皇帝一听就眼红了,连忙陪着笑脸跟阿凡提商量:
“你种这么点金子,能发多大的财呢?要种就多种点。要是种子不够,到皇宫里来拿好了!要多少有多少。那就算咱俩合伙种的,长出金子来,十成里给我八成就行了!”
“那太好了,陛下!”阿凡提满口答应。
第二天,阿凡提就去皇宫拿了二斤金子。再过一个礼拜,他给皇帝送去了十来斤金子。皇帝打开口袋一看,黄澄澄金灿灿的,乐得合不拢嘴。他立刻吩咐手下,把库里存的好几箱金子交给阿凡提去种。
阿凡提把金子领回家,全都分给了穷苦人。
过了一个礼拜,阿凡提空着双手,愁眉苦脸地去见皇帝。皇帝见阿凡提来了,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问道:“你来啦!驮金子的牲口,拉金子的大车,也都来了吧?”
“真倒霉啊!”阿凡提忽然哭了起来,说道:“您不知道这几天一滴雨也没下吗?咱们合伙种的金子全死了啦,别说收成,连种子也赔光了。”
皇帝气急败坏地高声骂道:“胡说八道!我不信你的鬼话!你想骗谁?金子哪有干死的?”
“咦,这就奇怪了!”阿凡提说:“你要是不相信金子会干死,怎么又相信金子种了能长呢?”
皇帝听了,无言对答。
为什么皇帝无言对答呢?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不矛盾律的要求。
(一)什么叫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有的逻辑书上称之为“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第二条基本规律。什么是不矛盾律呢?不矛盾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不能租相矛盾,不能既肯定某事物具有某些属性,同时又否定它具有某种属性,如果出现了互相矛盾的或互相反对的论断,那么这两个论断就不能都是真的,必定有一个或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不矛盾律可以用“A不是非A”或“不能既是A又不是A”这样的公式来表达。不矛盾律要求人们的思想应当首尾一贯,不能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恰如古代寓言中的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说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穿不透的盾;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矛也穿不透。别人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他答不上了。卖矛又矛盾的人就是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我们学点逻辑常识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自己表达思想时能够首尾一贯,不前后矛盾。
为什么说皇帝违反了不矛盾律呢?因为他既然相信金子种了能长,那么按不矛盾律的要求,他就不能不相信金子会干死旱死;否则的话,他就犯既肯定有否定金子具有农作物的属性的逻辑错误。现在皇帝恰好是一方面肯定了金子会生长,另一方面又否定了金子会干枯而死。也就是说,他同时肯定了两个相反的论断,这意味着他违反了“不能既是A又是非A”这一要求,因为陷入了不能自圆其说、自打耳光的狼狈境地。
(二)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既然事物普遍存在着矛盾,生活到处充满着矛盾,为什么形式逻辑却要提出避免矛盾、排出矛盾的要求呢?这不和辩证法唱反调吗?其实,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同辨证法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不是互不相容的,因为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只是不允许人们在思维和表述过程中陷入自相矛盾,并不是否认和反对客观事物中普遍存在的辩证矛盾。
应该把两种不同意义的“矛盾”区别开来。一种是形式逻辑意义下的矛盾,即“逻辑矛盾”;另一种是辩证意义下的矛盾,及“辩证矛盾”。所谓“逻辑矛盾”指的是叙述的矛盾、推理的矛盾,学说的矛盾。那是臆造的、荒唐的、客观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矛盾。例如说“某人是优秀青年”,同时又说“某人不是优秀青年”就是逻辑矛盾。所谓“辩证矛盾”指的是实际存在的、生活本身的矛盾,那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矛盾。例如某人说“某人有优点”,同时又说“某人也有缺点”等,就是辩证矛盾。“逻辑矛盾”必须避免,应当排除,而且也能够避免,可以排除;而“辩证矛盾”则必须承认,妥善解决。因此,我们既不能以排除“逻辑矛盾”为借口来否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辩证矛盾”,也不能打着“辩证矛盾”的旗号来为自己言论中的自相矛盾打掩护。
产生“逻辑矛盾”的原因很多,除了由于缺乏逻辑训练而造成的思考不周密、思维混乱之外,私心杂念、强词夺理等等也会导致自相矛盾。例如某些干部一方面表示“听从党的领导服从组织分配”,另一方面又提出各种条件和理由不按组织的意见办,这就是自相矛盾。
(三)不矛盾律的作用
不矛盾律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
第一、说话和写文章:人们在认识了事物,形成了思想之后,还要通过语言形式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使别人理解和接受。不管你口头表达也好,书面表达也好,都要遵守不矛盾律的要求,做到首尾一贯,前后不矛盾。如你说话或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矛盾百出,不能自圆其说,别人就无法理解你的意思,更谈不上接受你的主张了。
第二、文艺创作:创作文艺作品固然使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但同样要遵守不矛盾律。一切有正常思维能力的读者和观众,都不会欢迎逻辑混乱、自相矛盾的作品。某些文艺作品往往运用敌意违反逻辑规律的艺术手法,造成艺术效果,如喜剧、相声、民间故事、讽刺小说等,有时就是采用故意颠倒逻辑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变色龙》中,通篇采用了让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的艺术手法,以暴露这个沙皇鹰犬谄上欺下、毫无原则、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丑恶面目。作者不必对这个沙俄警官加什么贬词,这个变色龙式的反面人物的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每个读者面前了。
第三、科学研究:进行科学研究,不管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都要遵守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科学理论需要排除逻辑矛盾要求首尾一贯,不前后矛盾。遵守和应用形式逻辑不矛盾律建立科学理论的起码要求,是保证正确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在自然科学史上有过这样的情况,一些看来无可怀疑的判断,后来由于发现了这些论断违反不矛盾律而被驳倒了。意大利杰出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落体理论、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古希腊的权威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下落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物体的重量越大,下降的速度也就起快。这个错误的论断长期以来几乎成了公认的观点,统治物理学达一千八百多年,直到被当时才二十五岁的青年科学家伽利略推翻为止。
伽利略是怎样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的呢?他是从发现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本身有逻辑矛盾开始的。他说:假设一块大石头以某种速度下降,那么,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一块小些的石头就会以小些的速度下降。要是我们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那么,这块重量等于两块指头重量之和的新石头将以何种速度下降呢?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应该小于第一块大石头下降速度,因为加上了一块以较小速度下降的石头,势必减少了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另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又应该大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它的重量就大于第一块大石头,而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重量大的石头要比重量小的石头下落得快。这样就会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捆起来的新石头既应该比第一块大石头后落地,又应该比第一块大石头先落地。这一结论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要消除这一逻辑矛盾,就必须做出这样的假定:轻重不同的物体时同时落地的。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于它的重量无关。如果两个物体受到空气的阻力相同,或者消除空气阻力的影响(例如在真空中),那么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将以同样的速度降落,它们将同时到达地面。
1589年,伽利略用五十千克和一千克重的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落体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这两个铁球几乎是同事落地的。这就证明了:自由落体在阻力相同的条件下,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推翻了统治人们思想近两千年的错误理论。后来他又在真空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也证明了他的新结论是正确的。伽利略在青年时期所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至今还写在物理学教科书里。
伽利略创立自由落体学说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就是从发现旧理论中存在的逻辑矛盾并设法消除逻辑矛盾开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推翻归理论建立新理论的时候,都要遵守和应用包括不矛盾律在内的形式逻辑基本规律,遵守和应用形式逻辑规律是进行科学研究起码的和必要的条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