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十字句中板
中板包含有下列板式:
⑴
快中板
(一般只有正线)
⑵
七字清
(分乙反、正线、反线)
⑶
十字清
(分乙反、正线、反线)
⑷
有序中板 (即学口学舌,一般只有正线)
⑸
点翰中板 (状元跨马,皇帝点翰林用)
⑹
七字句中板 (分乙反、正线、反线)
⑺
十字句中板 (分乙反、正线、反线)
⑻
三脚凳 (一般只有正线)
⑼
流水中板
(一般只有正线)
⑽
芙蓉腔;芙蓉腔有下列板式:
①
芙蓉中板
(分七字句和十字句,分行当)
②
减字芙蓉
(一板一叮)
③
花鼓芙蓉
(唱跳花鼓后奏芙蓉腔过门)
④
白榄芙蓉
(念白榄后唱芙蓉腔)
㈠十字句中板
上面说到中板有很多板式,那么我们初学者首先要学些什么最为逼切呢?
根据我们经常所接触到的一般曲目看,最常见的应该是:
正线、反线、乙反的十字句中板,快中板与七字清。
正线中板快中板七字清要分行当,即分平喉、子喉和大喉唱法。而反线、乙反两种中板不用分行当,较易上手。
下面首先为你介绍反线和乙反两种中板,并以粤曲《槐荫别》为例。
关於中板的一些常识
粤剧主要常用唱腔是梆子腔与二簧腔。
梆子腔因为以“士、工(6
3)”两音
·
为骨干音,所以又称为“士工”(并非指士工线,不要误解)。
我们常见曲纸所写的“士工花(梆子滚花)”“士工慢板(梆子慢板)”即指于此。
正线中板的正规标法应是[士工中板]或[梆子中板]。但现在一般只写[中板]即是默认为正线中板并默认为十字句中板。其余线口与行当分类则应一一加以列明。例如:[霸腔中板]、[古老中板][反线中板]、[乙反中板]、[七字句中板][七字清中板][十字清中板][三字清]等等。
有速度要求的则应写上“爽中板”“略爽中板”“稍慢(慢唱)中板”等提示乐队伴奏时在速度上加以注意。
一般一段曲牌唱完要唱中板时,是要起锣鼓与板面然后演员才起唱的,但有时因为气氛需要直接起唱的,曲纸应标明“直转中板”或“秃起中板”。否则作默认须要起锣鼓与板面。
“正线中板”和“乙反中板”及“大喉中板”与“古老中板”还有“芙蓉中板”等等都是1=C。
有些粤曲爱好者说乙反中板是“乙反线”是错误的。须知因为乙反是指简谱里以7 4 两音为骨干音,故称之为“乙反”是也。
·
乙反因多是为了表现凄苦沧凉的,所以又称为“苦喉”,有些老艺人亦有说是“苦口”的。如“苦喉中板”“苦喉木鱼”“苦喉南音”等等。
十字句中板的每句,一般是头叮起唱,板收。分四顿共十六拍。有些特别句子需要加活动句,则应在第二顿后加上一顿或两顿,活动句每顿两拍,不作过序处理,由演员自己直接唱下去,故老艺人戏称之为强奸叮板。
正线中板一般表现高亢、舒情;反线中板则表现激愤、咏叹、无奈;而乙反中板则表现更深的凄婉、抒情。
所以唱不同的中板与不同情绪的内容时,所须配合的速落度度至关重要。例如《艳曲醉周郎》和《狄青闯三关》的正线中板分别掌握的速度就应该在每分钟55~60拍之间。
在演唱实践时,若自己未能较好把握的,应多向识者请教或找录音带较对速度、情绪、音色、字音力度、串腔等方面知识,以求所唱曲子更臻完美。
十字句中板的句顿结构:
╭———
头顿
———╮
O
、
O
、 O
L O
局
㈠
O
㈡
㈢ L O
O闻语
暗 惊
疑, O·你
╭—— 二顿
——╮ ╭—
三顿 —╮
、
O L O 、
O
㈣ ㈤㈥
L
㈦
㈧
O
出言何 惨 厉,
L宁不知 伤心
话
O句句
╭——
四顿 ——╮
、 O
LO
、
㈨
㈩
LO ㈠
碎我心
弦。
我们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这里共有九个小节,每节是一板一叮,应是十八拍才对,但第一节的“局”是属於板面的,第九节的㈠则属於下一句。
所以十字句中板的每句唱腔与过门总共十六拍。其中头顿共占六拍,三拍唱腔,三拍过门;第二顿占三拍,两拍唱腔,一拍过门;第三顿占三拍,两拍唱腔,一拍过门;第四顿占四拍,两拍唱腔,两拍过门。
十字句中板的点板示范:
例於《槐荫别》
生唱:【反线中板下句】
O
、 O
、
O L
O
、
O L
0闻语
暗.
惊
疑, 0你
出言何 惨厉,
L宁不知
O
、 O
、 O
LO
伤心 话, 0句句 碎我心 弦。
(上)
、
O 、
O LO
、
O L
0恰似
三月.
啼鹃, 0好比 日丽
风和,
O 、 O
、
O
LO
L忽降 狂
雷,
疾电。
(尺)
、
O 、 O
LO
、
O
L
0偷望
枕. 边 人,
0但见 斑斑 情泪,
O 、 O
、
O LO
L点点
流衾 上, 0滴滴 挂腮 边。 (上)
说明:
抄曲者应对每句曲词分别好标点符号,分开句顿,句子结束时打句号,句子不结束不能打句号,以免误解。属於过序或底叮底板的应与正拍叮板加以区别。一般用一条横线加在下面如上例。
初学点板时应用铅笔轻点,以便涂抹。最后定稿时才用深色粗笔确定。经过几首曲子的点板实践,就可上手。
一些初学唱的演员在演唱中板时经常与伴奏乐队错开时值,故称之为“撞板”。这是怎样做成的呢?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演唱时的叮板虽然唱对了,但所唱叮板时值保持不够,或是唱腔尚未完成。这样乐队在跟腔过序后就会留下空档,演唱者在下个节拍未到时就急急忙忙开口,这是最常见的撞板原因。
第二方面原因的出现,是初学者在未经节奏训练时就匆匆忙忙操曲。
只为唱,而不是从源头学起,这是很不对的。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初学时应当跟带练节奏,在乐社听别人唱时也应跟拍打节奏,直至学成。这是每个初学者唱好粤曲的最为基础的东西,一点都偷懒不得。乐队伴奏大家都是按拍子来拍和的。经常“撞板”,我们演唱与演奏者又怎能玩得开心呢!
上面我曾说到要“练口”;著名粤剧演员叶绍柏曾介绍他跟白驹荣老师学艺的第一年,白老只教他对着瓮缸念了三个字“弃红尘”,念足一年。急得他直跳脚,以为师父嫌弃他了,不教给他真本事;随着日后艺术实践深入,使他认识到师父让他对着瓮缸念,是要他找准共鸣音。
我们是业余唱家,要求大家学叶老师一样去“弃红尘”是不可能了;但也不应忽视练口。我一直建议业余唱者要每唱必录音;把自己的录音带细心听就会发现,较好的业余唱者最多做到百分之八十字眼清楚就不错了,严重者根本不知他唱些什么。这时应当对自己所唱曲文一字一字地练,效果还是显著的。
另一种练习方法可根本解决语病,办法是练韵母、读歌词。我们的母语是顺德话,犯语病无可避免,尤其“商量、叮咛、劈石”与大洲人易犯的“当堂”韵。粤剧用韵只三几十个,逐个练也要不了多少时间,有恒心则越练越好也。
中板的行当句顿结束音
十字句中板适用
┏━━━━┯━━━━━━━━━━━━━━┓
┃ 句顿
│
┃
┃结 │ 上
句
┃
┃
束 ┝━━━┯━━━┯━━━┯━━┫
┃行当 音│ 头 顿│ 二顿 │ 三顿 │四顿┃
┠────┼───┼───┼───┼──┨
┃
大 │
623 │
263 │
263 │ 1 ┃
┃
喉 │五尺工│尺五工│尺五工│
上 ┃
┠────┼───┼───┼───┼──┨
┃ │ 256 │
63 5 │ 63 5 │
2 ┃
┃
平喉 │ · │·
·│·
·│ ┃
┃ │尺合五│士工合│士工合│
尺 ┃
┠────┼───┼───┼───┼──┨
┃
│ 3 52 │ 5 32 │
253 │
1 ┃
┃
子喉 │·· │·· │·
·
│ ┃
┃ │仕合尺│合仕尺│尺合仕│
上 ┃
┠────┼───┼───┼───┼──┨
┃ │ 2
5 │ 5 2 │ 2
5 │
1 ┃
┃
乙反 │ · │
· │
· │ ┃
┃ │
尺合 │合 尺 │尺 合 │ 上 ┃
┠────┼───┼───┼───┼──┨
┃
反线 │625 │
632 │ 6
2 │ 5 ┃
┃ │五尺六│五工尺│五尺
│ 六 ┃
┗━━━━┷━━━┷━━━┷━━━┷━━┛
┏━━━┯━━━━━━━━━━━━━━━━━━━━━━┓
┃
句顿│ │ 下 句 ┃
┃ 束
│
┃
┃ 音 ├─────┬─────┬─────┬───
行 │ │ │ │ ┃
┃
当 │
头顿
│ 二顿
│ 三顿
│ 四顿 ┃
┠───┼─────┼─────┼─────┼────┨
┃ │ │ │ │ ┃
┃ 大喉 │ 3
1 │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