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奇峰金刚台游记
(2009-09-03 15:01:47)
标签:
杂谈 |
金刚台位于河南省商城县东南隅。史载“山高二十余里,延袤六十余里。”主峰海拔1584米,连“一览众山小”的泰山玉皇顶也自叹弗如,系大别山在河南境内最高峰。次峰平顶铺海拔1576米,与猫儿石、插旗尖、大黄尖等十余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竞相比高。金刚台古称檀山岘、石额山,这里山势雄伟,群峰叠起,怪石深洞,古寨幽寺比比皆是,瀑布深潭时映眼帘,珍禽怪兽出没无常,奇树异花琳琅满目,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金刚台不仅是集“雄、险、奇、幽”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同时又是一座古今驰名的历史文化名山。
几年前,我与文涛君陪同中国民间艺术家泥猴张先生踏上了金刚台之旅。接待我们的余祖传君30来岁,本地人,就住在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一侧,擅长诗文书画,热衷于金刚台的旅游宣传。,一谈起金刚台,他便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都能说出个一清二楚。他说,这里原本是一片大海,海里有条孽龙经常兴风作浪,危害生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亲信到东海龙王处借来九条龙筋,将其制做了一条“赶山鞭”,将远在山海关的猫头山赶到这里填海镇龙。秦始皇猛打三鞭后,猫头山仍然未动,只是将猫耳朵刷掉一只。秦始皇勃然大怒,亲自上谒玉皇大帝,请来八大金刚,将猫头山抬起甩向这里,制服了孽龙。因猫头山是八大金刚所抬,故后人称之为“金刚台”。“金刚台”之名来源于此。
神奇动人的传说,更加引起人们登临的浓原厚兴趣。于是,我们沿山而上,顺脊而行,只见一道寨墙宛如长城逶迤于群峰之颠。最高处约许二米有余,低处也有一米左右,大部业已坍塌,尚有数道寨门犹存,蔚然壮观。余祖传君介绍说,历史上曾几度在金刚台顶峰上设置地方行政机构和义军据点,古今兵家视其为极好的军事要塞。南宋绍兴初年(1132),张昂招募义军,据金刚台凭险筑寨,盘马弯弓,坚持抗击金兵20余年。南宋嘉熙元年(1237),光州治所移至金刚台,乡民奋起筑石城,抗击蒙军。元初,置达鲁花赤,在金刚台“月亮口”一侧的峰颠重建大殿数层,俗称皇殿。元末,祖籍江西的余思铭于金刚台聚众起义,举旗反元,乡民从者万余人。义军赶走了元朝廷派驻金刚台的官员达鲁花赤,同时依山筑寨,建立根据地。筑有头寨门、二寨门、三寨门、里罗城、外罗城,并凿有储水以御元兵的千工堰。今鼓镇山和火炮山分别为其击鼓鸣警处与置炮处。元军“屡次征剿,辄皆失利”。洪武初年,被朱元璋收编,余思铭被封为“金刚台指挥同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赤城县委、赤城县苏维埃政府驻在金刚台的朝阳洞,领导商城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对于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掌故,余祖传君向我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我们大开眼界,领悟到金刚台的厚重和久远。
矗矗崇山景自生,层峦叠翠拥商城。
千峰载雪旌旗列,万壑惊雷鼓角鸣。
古寨昔年今不在,金刚此日尚留名。
欲知阳谷回春意,只在樵歌远递声。
余祖传信口吟诵的这首清代七律,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有深切的体会。
此时,大家仿佛都成了登山健将,不用任何人鼓动,哪山高便朝哪山登。不一会,我们攀上了海拔1200多公尺高的插旗尖。插旗尖,孤峰擎天,只一线山道可及。是余思铭当年率众抗元插义旗的地方。大家站在峰顶,林涛呼啸,耳畔犹响起当年义军拼杀呐喊的声音;放眼远眺,万山如浪,眼前仿佛展现出当年义军冲锋陷阵的场面。莽莽大别山,巍巍金刚台,此时宛如一幅浓黑重彩的画卷:山间公路如彩绸在云雾中飘舞,鲇鱼山水库、梅山水库似明镜在天地间闪烁。泥猴张先生激动不已,连声称赞:“壮观、壮观”,忙掏出写生本画个不停。他说,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去过不少,金刚台与众不同,雄、险、奇、秀应有尽有,占尽天下特色。余祖传是个机灵鬼,此时又忙不迭地向泥猴张先生推出金刚台的四时风光。他说,金刚台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来水消雪融,万物复苏,小溪流水,山花灿熳,是春游踏青、放松休闲的好去处;夏日郁郁葱葱的山林,丰富独特的飞瀑流泉,造就了金刚台奇特壮美、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观,更是人们向往的旅游避署胜地;秋季来临,红叶似火,层林透染——不用介绍,我们身临其中,个个仿佛都变成了“红人”,连笑声都含着红色飞向无际;冬季到来,银装素裹,冰瀑高悬,雾松摇曳,好一幅壮美苍茫的北国风光。笑谈中,陡崖下的一枝映山红映入人们眼帘,大家惊叫着围拢过去。巨石下,隙缝里,一枝映山红旁逸斜出,红得灿烂夺目,红得可爱舒心,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隙缝里沁出的清泉还结了一层薄冰。真是个大奇景,只能在春夏见到的映山红,只能在寒冬见到的冰霜,此时,都在深秋红叶中看到!四季浓缩于一时,浓缩于一地。不在金刚台,在哪个地方能有此景!大家直问余祖传,乘势相叽:你刚才不是说这里四季分明吗,眼前景色作何解释?祖传语塞,脸红得像枫叶,大家见此也不再追问,一阵哄笑了事,诗曰:
天下奇观金刚台,四季山花一时开。
莫道荒诞强人意,冰泉杜鹃笑秋呆。
登金刚台自然要到平顶铺,平顶铺为豫皖界山,是金刚台的第二高峰。山顶相对平坦,有足球场那么大。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的一支部队曾在这里搞国防施工,留下一条骡马山道,盘旋于悬崖陡坡之上。这里苍松奇特,形态万千,长在石崖上的枝杈虬逸;长在高山上的劲干凌空,真个是不可言状。路侧崖边,一苍劲古松格外引人注目,它傲风凌霜,顽强地生长在峭壁夹缝之中,主干人高腰粗,枝杈呈伞状,我们中的胆大者,仰面直卧其上,山风吹来,枝摆杈动,宛如摇篮荡晃于天地间,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刺激,什么叫酷爽。绝顶之上,时而云雾缭绕,我们淹没其中,只听见呼唤声,谁也看不见谁;时而阳光灿烂,我们露出真身,方发现大家都在身边,并没有离散。此时此景,大家面面相觑,不免留下一阵欢笑,飘向安徽,飘向河南。对于这种奇异的自然景观,有诗写道:
千仞绝壁拔地起,雄浑野趣各东西。
一柱擎天鹰独闲,乱树遮荫蝉齐嘀。
顶上艳阳碧空远,腰间骤雨青山丽。
极目淮河接苍穹,松涛声声诗情激。
“朝阳洞”是金刚台最有名的景点之一。它位于平顶铺下侧的断崖上。洞口高5公尺,洞宽7.5公尺,洞深12公尺。相传这里是得道真仙朝阳真人修行的洞府。据《商城县志》载,西汉末年有一人,姓苏名耽字子安,其父早逝,母子相依为命。苏家原籍桂阳,后迁居金刚台北麓。这一年,这里时逢兵祸战乱,民不聊生,加之境内瘟疫流行,以致田园荒芜,十室九空。苏耽忧心如焚,决心踏遍青山,寻访朝阳真人,拜其为师,求学仙术,为民解除瘟疫,拯救百姓于水火。朝阳真人被苏耽的真诚所感动,收其为徒,倾心传授。苏耽从师三年,学成后返回故里,为民除疾,德厚如山。其间苏母病故,苏耽墓前守孝,第二天,有数十只黄鹤飞临苏门,苏耽在母亲坟前三拜之后,于门前岩石上跨上鹤背升仙而去,只留下岩上的深深足印,至今犹存。后来人们怀念苏耽和朝阳真人,将金刚台下苏耽乘鹤离去的巨石,称为“苏仙石”,朝阳真人住过的洞府称为“朝阳洞”。
据《南齐书·州郡志》载:苏耽(子安)乘黄鹤从金刚台起飞经过湖北武昌西北的黄鹄矶,并在此休憩,人们得知奔走相告,十分景仰,万分庆幸,便在这里建起黄鹤楼以示纪念,黄鹤楼名源于此。黄鹤楼几经重修,如今是湖北的名胜,游人如织,四季潮涌。笔者曾登斯楼,目睹盛况,感慨自豪。由金刚台下引发的苏仙故事,竟然延续到湖北武汉,致使这里成为天下胜迹,还留下大诗人李白游黄鹤楼因“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无作而去的趣闻佳话。
1934年至1937年的3年游击战争期间,红军主力相继撤离大别山,国民党军队大军压境,对红军及其革命武装进行“清剿”,中共赤城县委、赤城县苏维埃政府被迫迁至朝阳洞。根据现有材料所知,当时国民党反动武装在金刚台地区实行“三光”政策、实行“十户连坐法”即“一户通匪,十户同罪”的政策,对革命武装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镇压和惨绝人寰的杀戮。红色苏区遭到极为严重破坏,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但是,英雄的商城人民并没有吓倒,并没有被征服,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在中共赤城县委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同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谱写了一曲悲壮地坚持金刚台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乐章,赢来了“金刚台红旗不倒”的崇高声誉。因为此,1979年朝阳洞被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离开“朝阳洞”,我们一行顺河而下,约走个把时辰,一座古刹出现在人们面前。余祖传介绍说:过去这一带有不少寺庙,铁瓦寺呀、回龙寺呀、五常庙呀、华岩寺呀。眼前这座古刹名曰华岩寺,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历史上,华祖庙几遭兵燹,几经颓废。清同治十三年(1862),由铁瓦寺空相禅寺四方募化,二度重修。民国六年(1917)民众捐资三度重修,是目前金刚台仅存的一处规模较大的人文景观。古刹座西向东,依山而建,有前后二进砖木结构的殿宇50余间,整个建筑占地1000余平方米,有台阶80级缓缓而上,依次是山门、中殿、后殿,左右配以厢房。前院厢房为两层阁楼。山门与中殿、后殿灰瓦青墙,飞檐歇山,兽头镇脊,气势雄伟,轩昂庄重。所有殿宇宽廊画栋,精雕隔扇,皆油漆彩绘,美仑美奂。沿寺北林荫小径侧,有一清泉汩汩而出,水质清洌,冬暖夏凉。大旱之年也未见干涸,被山民誉为“神水”。加之寺内外苍松翠柏的映衬,更使得这座古刹巍峨壮观,古朴肃穆。据当地民间传说,三国时代战乱不止,老百姓病灾交加,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代名医华佗来此采药济民,救死扶伤,百姓感其恩德,遂建此寺以祭祀,故此寺又名华祖庙、华佗庙。在其鼎盛时期,这里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都要举行华祖庙会,其时商贾云集,人山人海,生意兴隆,成为鄂豫皖三省边区热闹非凡之地。
数百年来,华岩寺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前来游历拜谒,留下了大量歌咏赞颂的墨迹篇章,清康熙年间的书法家汤元博游览过华岩寺后,即兴写下一副对联颂扬神医华佗的恩德:
神医已千古,借一隙石泉,德泽后世,
石额誉四海,逢盛世清泰,恩惠中州。
清顺治年间进士沈一澄游览华岩寺也曾留下一联:
石泉溢清流,代金针麻药解除疾患千重苦,
名山留仙迹,伴朗月清风会同旧史万古存。
据载,华岩寺大殿内原塑有华佗、关羽、如来、观音神像,尊尊神像皆栩栩如生,神形兼备,表现出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这些神像都毁之殆尽。如今寺内仅存明清6道修寺碑碣和民国初年县长潘鸣球楷书“华岩寺”寺名匾额一块。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金刚台自然保护区把科学开发和利用金刚台的旅游资源放在重要位置,当地百姓开发金刚台旅游资源的意识也日益加强。华岩寺的修整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华佗、关羽等现已重塑金身,朝山拜佛的香客日益增多,纷至踏来。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不信美不胜收的巍巍金刚台,香火兴旺的峨峨华岩寺,引不来八方游客,有诗赞曰:
都道当年华岩寺,殿宇因势次第巍。
山中古松知人寿,石隙灵泉济世危。
暮鼓击碎空潭月,晨钟惊香一树梅。
哀哉禅境几度扰,庆幸神医今又归。
雄伟的金刚台,神奇的金刚台,厚重的金刚台,英雄的金刚台,一步一景一传说,一石一木一幅画,构成这一方迷人的山水,展示着独具魅力的风采,难怪游完金刚台的泥猴张先生激情难奈,为导游兼文友的余祖传君书赠了四个大字: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