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故事集锦(一)——说话的艺术
(2011-12-09 20:50: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习方法 |
初中三年学了不少文言文,相信你静下心来,能用所学文言文知识,读懂下列小事,丛中学得一些说话与规劝的技巧。试试你继承中华传统文华的能力吧!
一、
罴(①)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罌火(④),而即之山。为鹿呜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⑥) 挽(⑦) 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 】: ①罴: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 貙(chū ) :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 寂寂:悄悄地。④ 罌火:用瓶子装着火。婴,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zuó):楸住。⑥搏:搏击。⑦ 挽:拿来。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
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③陋之人也,四维④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
①仕:旧称做官为仕。
***选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
三、
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②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③;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选自《汉书·宣公好射》)
【注释】①说(yuè):同“悦”高兴,喜欢。②用强:使用强弓。
***从上文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
【注释】
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 ②浅:狭,窄小 ③教:这里指教化 ④张:乐器上弦 ⑤修:设置 ⑥饬:通“饰”,修饰 ⑦论:评定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
***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七、
【注】①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 ②野人:农夫。 ③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其中的“势”内涵丰富:对勇者而言,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