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hexun.com/p/2005/1218/7261/b_673D138C94E75FA4.jpg——评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TITLE="回望青春、祭奠理想 ——评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
如歌流动的画面、悠远低沉的音乐、步步衔接的情节带给了观众无限美的享受,但却掩盖不住对逝去青春的回望、掩盖不住城乡冲突的激烈,更掩盖不住每个人心中无限的遐想和他们理想的破灭。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呈献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段夹杂着悸动青春的背叛和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故事,同时还有近乎悲壮的小人物理想。
谈及“第六代”这个群体的电影,总是会联想到城市边缘人、青春残酷物语与无望前程这些既真实又矫揉造作的评价。而在王小帅的这部影片中这些都被完美地诠释出来了。
一、关于导演及其影片
姓名:王小帅
出生年月:1966.01.01
籍贯:上海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作 品:《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极度寒冷》、《17岁的单车》、《梦幻田园》、《二弟》、《青红》。其中,《冬春的日子》被英国BBC选为电影诞生 100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17岁的单车》入选第5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片单元,获评审团大奖银熊奖;《青红》获得2005年纳电影节评委会奖。
王小帅一直执导独立影片,从《青红》开始,导演身份从“地下”变成“地上”。
二、剧情介绍及影片背景
现代,北京。贵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他找到了一份快递公司的职业,骑着公司借给他的自行车送快递,每单业务收费10元。等他挣够了600块钱,他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银色山地自行车。贵承受着客户经常的抱怨,努力地工作着。
就在他快要攒够钱的时候,他的自行车丢了。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寻找他的自行车,几经辗转。然后在街上,他看见一个学生骑着它。新的车主小坚说这辆车是在旧货市场上买的,而贵必须要回自行车。同样,要车的过程难上加难,最后两人只好设法共用这辆自行车……
本片为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人焦雄屏
经营的吉光电影公司“三城记”系列电影之一。“三城记”系列电影结合两岸三地新锐导演,希望为二十一世纪华人新社会树立新形象,以别于上一代华人电影注重
悲情及历史回顾。另五部影片为台湾导演林正盛《爱你爱我》、易智言《蓝色大门》、徐小明《流浪到淡水》、大陆导演贾樟柯《上海宝贝》以及香港导演余力为
《人民找换》。本片及林正盛的《爱你爱我》为已完成作品并双双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单元,本片更获得最佳故事片评审团大奖即银熊奖。
三、关于本片
被情节牵动着,微笑着痛苦着看完了这部影片。回头想来,最为钟情的莫过于那一次次和着低沉悠扬的音乐、用长镜头移动而形成的单车划过的流畅。小贵骑着他那心
爱的单车,或匆匆而过、或难掩心中愉悦,却都如诗一般,将石头森林留在身后,渐渐模糊。也许他本就是匆匆过客,也许他本就无法真正融入。
使用长镜头拍摄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影片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个长镜头。一方面王小帅作为坚持走艺术影片道路的导演会更加倾向于这种拍摄技法,另一方面本片也
属于目前流行的写实风格的电影,长镜头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有利于使观众形成切实的感受,易于形成写实风格。
良好的节奏感,是王小帅的一大特色,他的电影总是在叙述中展现舒缓的诗意。本片较多地使用了跟踪拍摄,在与单车同步移动的过程中使背景形成流动状态,因此凭
直觉总能够记起的就是这样的镜头。一方面它是作为一种拍摄技法而存在的,尤其是加入了近似于《2046》的悠扬音乐,万籁俱静,据说这是汪锋的作品,所以 与《2046》的感觉很像。但另一方面也许导演的意图正在于表现这种匆匆、这种置身城市之外的匆匆。但总体让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舒缓、悠扬、充满诗
意的美。好似所有印象在脑海中飘过、沉淀,留下了思考独自等待。
电影刚刚开始,带着些许期盼。影片的开场令人耳目一新,采用正面的机位拍摄而且距离极近。这样就给人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和紧张的感觉,就如离得很紧和人
交谈一样让人窒息。再加上招聘人员的审问式面试,整个电影的基调和主题已经在此时有所暗示。农村和城市的不平等时刻存在,主人公打工过程的遭遇也将拉开帷
幕。这种交待是非常必要的,然后进入影片。但首先让我触动的却是字幕之下的流动单车。整部影片的流动便始于此。似天籁之音的笛声掩埋了单车流过的单调,而
且镜头从接近地面的角度拍摄,只留下车轮划过的印记,朦朦胧胧、低沉悠远,如史诗一样记录这个社会走过的痕迹。每一辆单车都承载了一段故事,但每一个骑单
车的人都只是社会的一分子,对于别人的生活、对于这个社会的状态又有几个人会关心呢?他们漠然的匆匆而过,带有悲壮色彩的故事也将展开!
(一)关于一次次如诗流动的画面
王小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好莱坞市场化运作的大片充斥全球之时坚定地走艺术电影的道路。他这么想也这么实践着。他认为电影就是存在着这两种形式,他希望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将最具艺术性和美感的电影呈现给观众。因此,在他的影片中我们既可以领略艺术的氛围又可以看到颇具诗意的画面。
第一次这样的画面出现在公司领导一连串高高在上的姿态之后,镜头从北京市地图拉出,悠扬的音乐就插入进来。贵骑着他心爱的山地车飘扬在首都的大街上,心情的
愉悦在脸上绽放。也许他正在憧憬那美好的新生活,亦或是他正在想象一个北京人的未来。在镜头的跟踪拍摄下,鳞次栉比的高楼成为一道道影像,绿色的树木也飞
速滑过,只有那永恒的旋律在诉说主人公的心情。
颇为喜欢这样的画面,也许以后还会一遍遍的看,一遍遍的感动,永不生厌。
其实导演是希望通过这种镜头来贯穿整部影片的,这一方面是一个主题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几次类似镜头都代表了一个新的情节阶段。第二个是他开始工作的象
征,第三个是他渐渐接近目标的时候,当然也是他快要开始另一种状态的时候。当一切发生时,来得太匆匆了。贵在痛苦之后才想到要送的信件还没有送,这时出现
了第四次这样的镜头,但这次是贵拼命地奔跑、挣扎,没有了单车,没有了轻松和快乐,也没有了音乐的陪伴。剩下的只是急促的呼吸,踏着这城市的夜色,心力憔
悴的奔向没有光明的前方。贵没有选择,只有最后一点希望,依然是跟踪拍摄的画面,石头森林划过,划得贵很深很深……。最后面对紧锁的大门,贵欲哭无泪,满
是汗水或泪水的脸上折射出发自内心的无奈。看看旁边,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只有他独自惆怅。在这样的表现手法下,观众的心与主人公一起前进,如亲身经历似的与
他一样紧张,一样提心吊胆。剧情的几段波折都会让观众为主人公揪心,有时忽然想到自己好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梦中或童年中闪过极度无奈之时的无望。
第五次就是将这种无望继续延续,镜头关注了更为广泛的芸芸众生,表现了每个人的匆匆而过,也似乎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或闲来散步,或急匆匆而去,亦或艰难
的前进,但每个人似乎都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着,且无暇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漠然和这个世界的大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现实的残酷。每一个个体所能代表得真的太有
限。
然后利用同样的表现手法将我们带到了另一个主人公面前,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惬意都通过小坚在湖边小路上的飞驰来传递。和着轻柔的钢琴曲,再一次被绿色包围,
再一次看到路边景物的模糊。我不得不承认,太多的记忆涌入脑海,太多的影像重叠在一起:那些少年叛逆的爱情,那些骑着单车逆风飞扬的情景,那些血腥的打
斗,那些不安和妒忌,那些白雪飘飘和残阳如血,都在不经意间飞出时间的闸门。我也曾放开车把让路人飞过,也曾在自尊和骄傲中放飞青春。少年时代激动过消沉
过的回忆一次又一次的被影片中年轻的面孔吸引出来,这些记忆因为画面的冲击而清晰起来,同时又因为画面偏向的蓝色而显得不真实,那种青春时的如花记忆伴着
伸展的双臂在瞬间让人感动。因此小坚在湖边伸展双臂飞驰而过的镜头也就成了这部影片的经典镜头之一,成为宣传海报上的主要镜头。那是因为“青春之歌”是人
生舞台上的必备曲目。
然后是贵夺回山地车,坚拼命追赶,镜头划过树林……
然后贵再度回到过去开心的单车生活,撞倒了漂亮的“城里姑娘”……
然后贵开心得继续穿行,却在公司门口遇到围追堵截者……
再然后他们达成一项共识……。贵放下破旧的红旗车向前跑去……一如上一次的奔跑,但似乎眼前闪现着点点光明。
于是,戏剧性的情节感染了我。导演共用了七次换骑单车来表现这一过程,夹着一贯的音乐,两个年轻人的生活用一辆单车交织起来了。他们的青春都停驻在灰色的单车上。单车之于小贵,也许是一种生存的艰辛和生活的沉重。单车之于小坚,是一个满足虚荣心的砝码。
最后小巷中的追逐,摄影师的镜头虽然固定,但逃跑狂奔的少年却构成了如血液般令人心痛的流动。那场彻底打碎他们的梦想的胡同追逐战拍得像一场盛宴,揉进了日
常生活的场景,淡化了野蛮的血腥味。——或者青春本身就是一场血腥得让人乐不可支的闹剧,他们的愿望和坚持如此脆弱,徘徊在成年的门外,被突如其来的粗暴
推倒,磕在了门槛上,马上跌得粉碎。在没有退路的失望和绝望中,小坚和贵分别在不同的时刻举起了板砖,给予了最后一击。但一切已然不能挽回。
小坚遍体鳞伤躺在原地,贵扛着几近
散架的自行车走出了镜头,他们曾经交叉的命运走向了分岔路,没有人知道那条路通向什么地方。音乐响起,人流聚集,在人流奔涌的大街小贵坚定地走在,他成为
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类似的场景可能我们见过很多回,但谁会多看这个人一眼!由具体残酷的故事到我们熟视无睹的大街场景的转换,这个镜头的猛然改变带来
了哲学深度的收获:每一个普通现象后面都可能隐藏着特殊的故事与意义,从而传达了这个电影深层的人文关怀。这个画面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处理非常大气。
最后,镜头拉向远方,人流涌动,小贵真正地被茫茫人海淹没掉了。
http://photo.hexun.com/p/2006/0102/8167/b_B8C8720F4A7D089D.jpg——评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TITLE="回望青春、祭奠理想 ——评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
(二)关于本片主题
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对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的回归,记录底层生活,城市化——以对城市的拒绝和出逃完成真正的城市化,这些第六代共同的母题同样贯穿了王小帅的电影创作。和另外一位导演贾樟柯相比,王小帅把关注更多地放在特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异化。在本片中,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
图进入平民的核心。
他曾经说过:“无论在任何时代,电影,或者说艺术应该都有着其批判的一面。我的作品里一直带有这种情绪,可能带有个人的一点喜欢和眼光。我自己也是这个大时
代里的一个小人物。”因此,虽然本片让人不断叩响少年时代的记忆大门,那种朦胧的爱意、咆哮的叛逆、以为理所当然的偷钱、放把骑飞车、血液升腾地聚众打假
在眼前流淌,但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却不仅仅是这些逝去的青春。从王小帅本人一次次徘徊在大城市之外的经历以及他作为“地下”导演的关注点来看,本片更多的
深层次关怀正是在于城乡冲突的现实以及小人物理想的破灭。可能有很多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影片,表现了许多让人魂牵梦绕的少年岁月。但是,从这
部影片的英文名字“Beijing
bicycle”就可以看出,它完全可以从片名上与十七岁脱离的。因此,这部影片决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青春的纪念,事实上导演只是通过对青春的回望,加入青
春到影片中,来祭奠理想。一方面青春年代是最为充满理想的,另一方面从王小帅一贯的批判色彩来看,他的视角总不会停留在一个基本层面。事实上,关于城乡冲
突一直是第六代导演的关注点,也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现实,其中折射的时代变迁、世事苍凉、犹如挽歌的悲壮将继续延续。导演是想通过这
部影片来表现这种小人物的命运,表现这种大背景下无法改变的生存状态。农村人来到城市很难融入近来,而城市中的人却也有许多无奈、许多期盼、许多的理想破
灭。
电影中,农村少年小贵和城市少年小坚像两条平行线,勾勒出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异,却因为一辆自行车而偶然重合在一起。对于小贵,那辆山地车象征着一种生存的
基石,同时也是通往城市生活的唯一钥匙。而对于小坚,拥有一辆不错的山地车以及不凡的车技,却意味着酷和女生爱慕的目光。王小帅的青春底片,是一幕幕流动
的银灰。后工业时代的都市,在每一栋高楼大厦后面,都是灰色的天空和闪烁不定的霓虹。
电影刚刚开始,从招聘人员的“审问”到快递公司经理的“教导”,从公司会计的不屑到小贵在高级宾馆的经历无一不透露出城里人对农村人的不认同。似乎小贵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处处体现。
在破旧的小杂货店里,小郭他们充满羡慕地谈起城市人的不凡生活,镜头随之转向不远处高楼上穿着旗袍的美丽女子,两者之间如此接近又可望而不可及,导演有意安
排的这一画面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城乡之间的距离远不只是金钱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巨大鸿沟,那个仰视的镜头在精神上的象征意味尤其明显。在电影的结
尾,那个遥不可及的旗袍女子被证实其实是一名保姆,喜欢偷偷穿女主人的衣服高跟鞋上街,结果被主人发现而扫地出门。身在城市之中,却不属于城市,这种被城
市所拒绝的体认潜伏在小郭和所有同类人的心里,使得电影在小郭的部分始终笼罩着一丝沉重。
这部影片在本质上是批判社会现实的,而它又借助了如歌的青春,借助了城乡矛盾。小贵是向往城市的,小坚是向往自尊的,而他们又都有着自己钟爱的女孩,而最终
他们各自的理想却都破灭了。小贵的城市梦想在小巷中粉碎了,心中女孩的美好形象也在空中飘落。小坚的自尊和爱情也渐渐丧尽,留在空巷子中的只有血腥一片。
同时,在这部影片中,周迅饰演的女孩作为一个进城打工的保姆其实她的城市梦也破碎了。这种无声的粉碎是太过残酷的,似乎影片中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将收拾残
局,留下叹息一片。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回望青春,让那白衣飘飘的年代有所保留。还有祭奠理想,让每一个有理想的人不要心灰意冷,尽管这样的理想在业已
形成的格局面前脆弱不堪。
青春,只为了这两个字,就构成了热泪盈眶的理由。
而小人物的理想也在一次次挣扎中呼吸困难,怀抱理想和信念的人们在黑夜中摸索前进。在看不见尽头荒草丛生的铁轨上,在废弃空旷的工地和地下停车场,在黄昏阴
影笼罩下的胡同深处,在汹涌的人潮中,被远远地抛出去,带着倔强的狂热,或者羞涩,或者暴戾,落在一个没有办法承载它的重量的点上,迸出微弱的光芒,然
后,滑入虚空,祭奠理想!
http://photo.hexun.com/p/2006/0102/8167/b_9B2394F60E8F268E.jpg——评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TITLE="回望青春、祭奠理想 ——评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
(文/赵毅岗,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影视文化研究”课程影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