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仙书吧第七讲《伊则吉尔老婆子》
(2018-01-30 11:35:12)
标签:
高尔基丹柯利他 |
2018年1月27日,朋友们聚集在雪仙书吧,温习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
该作品的作者是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他出生在木匠家庭,从小受尽压迫,他的小说《在底层》反映了这些生活。他的代表作《母亲》(1906)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的现实。
《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和《海燕》(1901)反映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
《伊则吉尔老婆子》1981年由巴金翻译。
作品中,伊则吉尔讲述了三个故事,我们重点介绍其中“丹柯”的故事。作品不长,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动人,人物和景物描写及其生动、形象,显示出高尔基高超的写作技巧。当然,这里面也有巴金翻译时再创作的功劳。
作品开头这样写道:
草原的远处,闪亮着一粒一粒的蓝色小火花。
“我”问:这些火星是从哪里来的?
伊则吉尔老婆子说:是从丹柯的燃烧的心里发出来的。
老婆子就讲述了丹柯的故事。
古代,有一族人,他们居住的地方,三面是走不完的茂密的树林,一面的草原。
他们是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民族。
可是,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别的种族,抢他们的地盘,与他们作战,打死了很多男人。他们被迫走进了森林。
森林里面很阴暗,很多沼泽。
太阳照在沼泽上面,就会有一股恶臭散发出来。孩子们就会中毒死去。儿童在减少,妇女们在痛苦中挣扎。
男人们在静默,沉思,他们被悲哀压倒了。
他们知道,只有两条路:
一条路,退回去,继续作战,打退异族,或者被消灭。
一条路:向前走,走出无边的森林。
习惯了在广阔草原生活的人,他们很害怕森林里的声音,当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他们,给他们唱葬歌。
男人们在想办法。他们想回去打一仗,拼一个你死我活。可是,面对妇女儿童,他们又犹豫了。他们还有一个夙愿,他们不想死去。
愁思最伤害身体,他们感到了身心疲乏。
人们被思想弄得衰弱了。
恐惧在他们中间产生了。最初,恐惧是在女人中间产生的,恐惧似乎抓住了他们的命运。恐怖随着就产生了,蔓延开来。
林子里出现了胆小的话语,他们想把自由献给敌人,去当奴隶。
就在这个危机关头,丹柯站出来了。
丹柯是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人总是勇敢的。他对大家说:“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力气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
大家望着他,看出来他是他们中间最好的一个,因为他的眼睛很明亮,闪着很多力量。
“你领导我们把。”他们说。
丹柯领着大家向森林深处走去。大家和谐地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他们放弃了与敌人战斗,选择了与大自然搏斗
路很难走:
沼泽张开大口,要把人吞下去。
树木像一堵墙拦着他们,树枝相互纠缠,很难穿过。
树根像蛇一样朝四面八方伸出去。
森林越来越密。
人们每走一步,都要流汗,流血。他们走了很久,力气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丹柯:说他年轻没经验、不知把他们带到哪儿去。
这天,下起了大雷雨。林子里非常黑暗。
摇摇晃晃的树木发出轧轧的响声,闪电在林子顶上飞舞,寒冷的青光把林子照耀一下,又隐去了。来、去,是一样的快。
闪电划过天空时,在亮光的照耀下,人们看到了可怕的景象:树木好像活起来,伸出带着疙瘩的手(树枝),结成密密的网,要把他们挡住。
(想象这个环境。拟人写作手法)
人们总是不会承认自己软弱,他们就开始抱怨丹柯:丹柯不能好好地带领我们。大家站住了。疲倦,气愤。
在黑暗中,他们开始审问丹柯。
有人说:“你对我们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因此,你就该死。”
丹柯挺起胸膛对大家说:“是你们说,领导我们吧,我才来领导的。”“我有领导的勇气。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像一群绵羊一样。”
树林里,闪电把黑夜撕成了碎片。许多人围着他,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高贵的表情。丹柯不能期望从他们那里得到宽恕。怒火在丹柯心理燃烧起来。
丹柯心里在斗争。开始他愤怒,可是因为怜悯,他又压住了怒火。他爱那些人。丹柯知道,没有他,他们就会灭亡。他心里又发出愿望的火。他想搭救他们。他的眼睛里又发出光芒,像狼一样。(狼性出现)
大家知道他发脾气了,警戒起来。像狼群似的,围着他,等着他发起攻击。
树林一直唱着忧郁的歌。
雷声依然隆隆作响。
大雨瓢泼而下。
丹柯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只要他有所动作,他们就会弄死他。
“我还能为这些人做些什么呢?”丹柯思考着,他的叫声比雷声还大。(虽然委屈,还依然坚持)
忽然,丹柯用手撕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自己的心,把它高高举过头顶。
他的心燃烧着,像太阳一样,而且比太阳还亮。
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
树林被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逃跑了,跑到森林深处,颤抖着跌进沼泽龌龊的大口里去了。
人们都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想象这个画面)
丹柯说:“我们走吧。”
他高高地举着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着道路。自己带头向前奔去。
大家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他冲去。(不再是慢腾腾的绵羊了)。
大家的脚步声盖过了树林发出的响声。众人勇敢地跑着,而且跑得很快。现在也有死亡,不过死的时候没有抱怨,也没有眼泪。
丹柯一直走在前面,他的心一直在燃烧。
奇迹出现了:
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感动了上帝)
不知走了多久,丹柯和所有的人都闻到了新鲜空气,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了。在他们的面前,草原一起一伏。
他们终于走出森林,发现了另一个草原。
黄昏,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
丹柯看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袤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了。他死了。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他的心还在尸体旁燃烧。
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灭了。
伊则吉尔老婆子的故事讲完了,她说:“在雷雨之前,草原上会出现蓝色的火星,就是丹柯破碎的心。”
吴教授说:整个作品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森林和沼泽的恐怖
雨夜的闪电
愤怒的人群,似乎是一匹狼与一群狼在对峙
看到丹柯燃烧的心,人们被惊呆了,像石头
丹柯死去的平静。
吴教授说:读完作品,真想哭一次。为丹柯的伟大,为丹柯的孤独。
接着,吴教授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个是英雄柯丹,一个是族人大众。
英雄丹柯的特点:
1.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一定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丹柯付出了生命,却没有享受到胜利果实。
2. 会被误解,要承受了很多委屈。丹柯被指责,被误解,大众把自己的艰难嫁祸于英雄,以为英雄就该帮他们克服困难。
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都是在误解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的。我们普通人也是如此。
3. 选择做英雄,就要无怨无悔。丹柯为了拯救族人,用自己的心做火把,照亮前进的路程。他知道自己很快就会死亡,但是,只要对大家有利,能救大家,他就愿意做。
4. 值得欣慰的是:历史总会记住英雄所做的贡献。我们至今还在讲述丹柯的故事。
关于族人大众:
1. 大众是盲从的。跟对人,就有未来;跟错人,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2. 困难面前,大众会抱怨。他们缺乏坚持下去的勇气。总是需要被劝说,被鼓舞。
3. 众人不会认错,会把错误归于领头人。
4. 众人也会被感动,但很短暂。
5. 危机一结束,众人就忘记了英雄丹柯。我们可以想象,丹柯死后,许多人开始吹嘘自己的艰辛与付出,乃至抢功。那些族人在喝酒的时候,也许会吹嘘自己的贡献,比如:“想当初,我在森林里搀着老人,背着孩子,”等等。
丹柯是了不起的英雄,他的故事似乎有点“神奇”,但是,这类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被误解,感到委屈。这时,为了证明自己,只能做出更大的付出和牺牲。在最后的坚持中,成功就来了。
吴教授说,好的作品总会在多方面给我们启迪,一百多年后重温高尔基的《伊则吉尔老欧洲》,依旧会感慨万千。
第一:成就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在每一个大的成就后面,都存在着超人的付出、无处诉说的委屈和打掉牙往肚子里咽的忍耐。成就不会轻易到来。这就是为什么,在获奖的时候,人们总是流泪,女排获得世界冠军,姑娘们躲到卫生间放声痛哭,就是这个道理。
有没有上帝?好像没有,又好像有,说不清楚,只是在《愚公移山》的故事里隐隐约约地觉得,有吧?愚公的韧劲儿感动了上帝,于是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背走了。
读的书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好多作品都涉及“感动上帝”的话题。
《伊则吉尔老婆子》里面的丹柯感动了上帝:森林为他们分出道路,让饥饿的男女老少通行无阻。
欧洲童话《灰姑娘》里面的Cinderella,她美丽无比却全然不知,待人善良,终日劳作。她的纯洁感动了上帝,上帝让她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
美国文学《红字》,女主人公真诚向善,终于使那个“惩罚的标志”变成了受人尊敬的象征。
吴教授问到: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伤心到想要放弃,当你痛苦到想要离开,突然,时来运转,你成功了。
为什么?很简单,你的真诚感动了上帝。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所以,不要只看见掌声和奖杯,有多大的成就,就有多大的坚忍。
尽管有委屈,要咬牙坚持,我们还是要努力奋斗,还是要做一个有利于他人的人。
第二,丹柯是“利他”的,以“利他”为前提所做的努力,都值得赞美。
吴老师也讲了一个“利他”的故事。
那是新世纪初,广西卖一座山的开采权,生产水泥。几家水泥公司都去投标。A公司也去竞标。在计划书里,A公司承诺了几个方面:1,在解决就业和员工薪酬方面,他们承诺:保证雇佣当地工人,水泥厂的工人工资会高于广西工资的平均线(此前,水泥厂工人吃住在工地,月薪只有几百元);2,当这座山被挖完以后,我们会在那片裸露的荒原上,修一个人工湖,湖边栽上书,树边盖上房子,我们挖一座山,还给你们一个美丽的社区(环保);3,保证税收交给当地政府(言外之意,有的企业也许会把一些税交给公司总部所在地的政府)(投产后,税收会过亿)。A公司给广西送“业绩”,各级官员会因为业绩好而得到提拔,这是好事。他们竞标成功。后来,他们在那里做得非常好。港珠澳大桥桥墩的水泥用的就是A公司生产的水泥。
A公司投标时所说的几条,都是“利他”的,当与之相关的各方在这个项目中“多赢”的时候,这个项目必然成功。
丹柯在做“利他”的奉献,他虽然付出了生命,但死得伟大,他拯救了整个族人,包括那些儿童。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
吴老师留了几个讨论题:
1、你有过“在绝望时突然峰回路转”的经历吗?
2、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
3、“利他”,我们是不是总会这样做事。
4、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你会计较和抱怨吗?会因此跳槽吗?
5、英雄,可以分为大英雄小英雄,你有英雄情结吗?比如当校长,总是要付出很多,你想当校长吗?受了委屈,你怎么面对?(包括大众给的委屈,上级给的委屈)
在讨论阶段,大家发言特别踊跃,大家都是成年人,对文学理解比较透彻。
李帮风首先发言,她说:今天听了这一课,对丹柯有了深刻理解,对英雄为什么会受委屈,也突然理解了,顿开茅塞。以前,我也会经常感到委屈,以后就不用委屈了,自己能化解了。李老师的话引来大家的笑声。看来,都有同感。
窦晓月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她回忆了自己的故事:为一个项目,做了7年的坚持和付出,有时候很难过,就在车里哭,哭完了,补妆,再面带笑容回到团队中间,鼓励大家坚持下去。7年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工作中。靠责任感度过了绝望期。后来,成功了。(朋友们报以热烈掌声)
罗珊珊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付出了,迟早都会有回报。我在学校,曾经选过最差的班级,我真诚带学生,学生就努力,期末平均成绩成为第一,四个差生彻底转变。他们的父母来感谢我,说我帮助了整个家族。这就是最好的回报。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付出真的太多了。
侯典国老师说:《危楼愚夫》告诉我们,大众启蒙是多么艰难。鲁迅的《药》也表达了这个意思:英雄的牺牲被无视。丹柯与族人的关系,这个话题太有意义了。
杨宜凯说:我们90后不崇拜权利,但我们也想干一番事业。
何思薇是数学老师,她说:我也是90后,我也想飞,想成为了不起的人,但我知道,首先要脚踏实地。我知道自己要努力,要利他。
窦晓月鼓励年轻人说:有大英雄,也有小英雄,首先要做好自己。
深圳降温了,夜半时分,很冷,可讨论很热烈,曾校长一再推迟“下课”时间。走出书吧的门,大家还三三两两地在门口继续讨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