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宴初体验

标签:
旅游径山茶宴老崔茶馆径山寺径山茶 |
分类: 寻茶问源 |
http://s15/mw690/001NgIcdgy6SU53oSEm6e&690
立夏后未几,一行十几人的队伍随南京老崔茶馆的老崔行往余杭径山。当天雨水连绵,褪去此前的高温乍现,一路叶嫩花娇,清新如洗,恍惚间夏虽至而春未归。猜想山间春迟,径山之中必是春意正盛,一年内可经两春,不由窃喜。当然,此去最大期待是“径山茶宴”,千年前禅茶礼仪再度重现,着实心驰神往。
http://s2/mw690/001NgIcdgy6SU588jYJa1&690
好山好水显好品
行至径山镇时已是下午时分,雨未停天未暗。车在竹林间穿梭,空气中的含氧量与负离子量骤然上升,摇下车窗,把头伸向窗外,贪婪地深深吸上几口,慰藉一下在都市空气里闷坏的肺,神清气爽。
下榻之所为“陆羽山庄”,庄外山峦叠嶂,庄内溪水潺潺,亭台楼阁,古树雅竹。山庄一名便道出此处与茶圣陆羽的渊源,据说陆羽曾在此种茶论道,确切与否虽已无从考证,但当天却偶遇陆羽迷大茶,有幸聆听他说茶论道。大茶研习《茶经》已久,是圈内有名的学者型茶人,他曾循着陆羽足迹,走遍陆羽寻茶之处,对茶以及茶文化颇有心得。说起径山茶,他满口称赞。
径山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法钦大师亲植茶树,宋代是其闻名并大放异彩之时,而有关喝茶的礼仪也是那时起广为流传。比起同为浙江名茶的龙井,径山茶更为古远,但未如龙井般声名显赫。其原因大概是早期径山茶产量不高,能够输出的并不多。如今径山茶通过引进了新茶树品种以及规范化管理,产量有所提升,方为越多的人所获悉。
http://s8/mw690/001NgIcdgy6SU5bDjTx97&690
来径山之前有幸品尝过径山茶,当时的感觉是头杯茶滋味并不出奇,但二杯茶开始滋味尽显,香清雅,味淳爽,三杯茶后回味无穷。关于径山茶据说有两种泡法,第一种是投茶法,先加水,后投茶叶。这种方法茶汁出来较慢,须二杯茶后才觉察出好;另一种则是先加适量水,投入茶叶,然后再冲水,如此茶汁出来快,头杯茶就能尝得好滋味。对于不识径山茶的人,通常采用后一种泡法,而对于径山茶的知音自然是有那份耐心细细品味这其中的好。如此,径山茶倒是像极了茶中隐士,急切不得见,知己方可交。
大茶口中的径山茶好完全得益于径山的生态环境的好。他说,就连不太受待见的早熟茶树品种乌牛早到了径山竟也褪出往日的平凡,成茶后一改滋味不足的缺点,延续了径山茶滋味醇厚悠长的品性。不得不说是径山山水改变了它。
http://s16/mw690/001NgIcdgy6SU5e0R3hdf&690
《大清一统志》记载:“径山高三千余丈,周五十里,乃天目之东北峰,从山径通天目而名……”径山属东天目山余脉,受浙北茶区纬度和径山山脉等综合因素影响,气温相对较低,茶树在漫射光下生长,可产生较多的叶绿素B,形成多种氨基酸,使茶叶香气四溢。
隐逸古刹育禅茶
陆羽山庄稍息片刻之后,径山五峰茶业有限公司的陈姐,就一路带着我们上山拜谒唐代古刹径山寺。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1200余年,曾被誉称“百万峻松双径皙,三千楼阁五峰寒”,南宋时评定为“五山十刹”之首。据说径山寺鼎盛期寺僧三千,求法者络绎不绝,遍及海内外。而今径山寺历经沧桑变迁后得以鸠工重建,虽恢复如新却低调许多,静静隐于五峰之内。
http://s16/mw690/001NgIcdgy6SU5h3JhB4f&690
一路环山而上,林木幽深,竹海滴翠,同时可见大片大片茶园,于雨雾中若隐若现,沐浴着天地精华。据说这条上下山的盘山路除非逢宗教界的重要节日,平时很少有汽车行驶。另有一条通往径山寺的古道,长约2800多米。行走速度较快的人,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古寺。古道入口就在陈姐公司的对面。顶着盘旋而上的不适,大家仍是期待雨停后再走一次古道。
到达径山寺已快接近寺院关门谢客的时间,寺内一片静寂,路上遇一法师,双手合十,点头致意。寺内如今僧人不多,一路上碰到不少义工。走廊避雨处摊晾着义工采摘的鲜叶,油绿喜人。大家纷纷举相机拍照,但始终觉得拍不出鲜叶的一半好。这些鲜叶采自后山茶园,是真正属于寺庙的茶园。穿过径山寺后院的小门就可到后山茶园,茶园的边界是无边的竹林。这个茶园生产出来的径山茶一般供寺里供奉饮用以及宴客招待,多出来的一小部分就被僧人们拿来赠送。
http://s16/mw690/001NgIcdgy6SU5lExnVbf&690
寺僧饮茶习俗源于达摩祖师。相传达摩祖师面壁修炼九年,过程中,某次竟沉睡过去。醒后后悔莫及,于是割下眼睑扔地,不料却长成一棵茶树。达摩摘取茶叶以热水冲饮后竟格外清醒,睡意全无,于是一面壁就十年,最终修成正果,创立禅宗。而开山鼻祖法钦禅师建寺后也亲植茶树,也许那刻起,径山茶就与佛结缘,有了它独特灵性。禅与茶向来关系密切,丛林最重的就是茶礼,向来有“谢食不谢茶”之说。“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因的就是茶能提神,不易昏沉,利于僧徒修身养性。当然,修身养性不只是僧人的追求,文人士大夫亦有此需,于是茶汤会由此盛行。
http://s9/mw690/001NgIcdgy6SU5w0M8U48&690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留有《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由此可见唐代饮茶已经成风。径山茶汤会真正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式据说是在南宋时期,受了怀海禅师《百丈清规》以及宗赜《禅苑清规》的影响,其中《禅苑清规》有专门的篇章“赴茶汤”,记载了受请和尚赴茶汤的规范要求。
虽然关于径山茶汤会的历史记载并不少,但真正让我期待的还是现场版,毕竟比起那些纯粹的文字记载,场景的再现固然要生动许多。于是径山寺归来后,大家蓄精养锐,期待第二日的“径山茶宴”。
http://s11/mw690/001NgIcdgy6SU5yyocyda&690
穿越南宋茶汤会
“径山茶宴”即径山茶汤会,2010年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时最终敲定“径山茶宴”这个名称。在此之前,径山茶宴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存在于零散的史料记载中,其程序仪式已被大多数人忘却,而重新恢复并展现是源自径山村村委主任俞荣华的一番心灵历程。
http://s4/mw690/001NgIcdgy6SU5BkeGLa3&690
http://s16/mw690/001NgIcdgy6SU6aznqL9f&690
当天闲聊时他说起,“人们说起茶道,只会想到日本,却不知径山茶宴才是日本茶道的源头,对此心里有些别扭。”他的一番感叹确实道明了一个事实:南宋时期,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取学于径山寺,后将径山寺种茶、制茶技术、茶宴礼仪以及台式茶具一起带回日本,由此发展了日本“茶道”。后圆尔辨圆禅师于径山寺修行结束,依据《禅苑清规》制定《东福寺清规》,其中包括严格茶礼。而后日本茶道愈发完善,径山茶宴却日渐式微,如今很多人是通过日本茶道才开始追溯径山茶宴,甚至80年代后径山寺的重建也是与日本僧人有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出于对祖辈优秀文化的尊崇和传承之心,加之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俞荣华决定亲力亲为,将径山茶宴的现场版复原出来。
http://s3/mw690/001NgIcdgy6SU5CvjEKf2&690
他笑称,他不是一个文化人却在做一件文化事。俞荣华本是径山五峰茶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任径山村村委主任。这些年他名义上是村委主任,私下里却一直自己出钱补贴当地需要帮助的农户。这也是他在当地群众口碑较好的原因之一。或许是什么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做有心人。茶宴所需之物,从桌椅到服饰,甚至一个小小的茶具,无一不是俞荣华亲力亲为。在听取各方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俞荣华反复推敲修改,最后制成样图与设计师沟通,茶宴所涉及到的用品完全依照宋代风格。道具备齐后,俞荣华根据脚本自己做导演,陪同演员反复排练。说起些日子的历程,他虽面有疲倦,但表情仍掩不住喜悦。
http://s6/mw690/001NgIcdgy6SU5EwMv325&690
径山茶宴正式亮相时,嘉宾无一不称赞,这显然不是门外人所为,分明解析得深刻到位。只见“五峰山房”的横匾悬挂正上方,匾下为径山茶祖法钦像。像右为鼓架,架上一红色圆鼓。像左置一榜架备茶榜置放。像前设供桌一张,右放一古琴架,左设一桌放文房四宝。像前横放一桌为会首席,纵放的六张桌椅分别为主客席及嘉宾席。古朴的背景瞬间令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随着一声高亢的“张茶榜”,禅乐缓缓响起,茶宴正式开始,击茶鼓、恭请入堂、礼茶祖、宾主参话、行盏分茶、说偈吃茶、法师弘茶、煎汤点茶、谢茶结缘、退堂送客等十余道程式展示,整个茶宴前后持续了半小时左右,重点突出了了径山茶汤会作为日本茶道之源的宋式点茶程序。茶宴结束时嘉宾情绪似乎停留在南宋。
http://s14/mw690/001NgIcdgy6SU5GvKLb2d&690
复原的径山茶宴并非寺庙场景,而是展现了南宋时期民间乡绅为迎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善男信女而举办茶宴的情景。这不难理解,茶汤会虽源于寺庙,但真正延续其生命力的还是民间。至今,在长乐、斜坑、径山等地部分村民家中还保留着用石头围砌的火膛,长年生着炭灰,上面用铁索悬挂着大铜壶,随时准备用茶汤待客。
http://s11/mw690/001NgIcdgy6SU5IDX1U4a&690
http://s5/mw690/001NgIcdgy6SU67BEzOd4&690
离开径山前雨停,偷闲片刻走了走径山古道,只可惜时间不允,只走到三分之一的路程便折回。不过想想也好,留一个遗憾才有再次相遇的期待。也许下次,自己就是那径山茶宴中的一员,品了禅茶,结了佛缘。
http://s15/mw690/001NgIcdgy6SU5Sy8eq4e&690
作者:吴梅云
摄影:任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