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61fee511xa488ad5b51af&690&690
他“眼睛看到的是一个视觉的梦”(W.S.默温《给手》),他“醒来触及的 /
是一个视觉的梦”,他真实的手转动并打开的是怎样的河流?
“以金石之寿转述王道理想,钊而永之”——擅书法、工篆刻、精花鸟国画,“三栖”于艺术世界的王永钊先生,如今已是满头银发,可谓福州城里的“老牌绅士”。那一头银发就象用过的毛笔,留下洗不尽的残墨,给人印象极深,亲近感油然而生。岁月流逝,魅力却不减当年,他依然活跃在艺术创造的前沿地带。王永钊先生的艺术工作室“一隅斋”,方寸之处,浓缩其心,是他情感与心理表现深度的原发地。毫无疑问,“一隅斋”是这位“三栖”艺术家“大隐隐于市”之所在,围起了一个封闭却可任创意翱翔的超现实空间。每每造访他,总想起《问菊》诗中“喃喃负手叩东篱”一句。而《问菊》的下一句,正是王永钊先生十分欣赏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那正是他生活与艺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1947年10月,王永钊先生出生于福州苍霞洲的一个盐商之家。他自小天资颖悟,谦逊好学,拜书画篆刻名家谢义耕及隐士林梅庵先生学习国学及书法篆刻艺术。而后的岁月,从事中国书画传统艺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创作40多年,颇有建树,成绩斐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闽都画院院长的身份,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王永钊先生先后出版有《王永钊书画作品集》、《王永钊金石作品专集》、《王永钊楷书》、《教师书写与书面表达训练》、《艺术论衡》等,而他的不少作品毕现其艺术感化与情操律动,已成传世之作。
王永钊先生的国画作品宗于岭南画派,受启于李君可、宋省予、林光诸君,推崇“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理念,在作品中大胆采用油画的迭彩肌理表现技法,致作品别开生面形成独特风格,在传统意蕴中突出了生动的自然活性和饱满的内在情绪。王永钊先生适度山水而深花鸟小品,在花鸟中强调表现技法、律理、语言与意趣,这构成了他画作不拘一格的呈现效果。其牡丹、水仙造型清新,雀鸟、鱼虫趣味盎然。他对于笔墨表现的各种关系极为讲求,如虚实相生、轻重相衡、浓淡相宜、疏密相容、动静相交、远近相立、素艳相称、表里相如等,不一而足。解衣磅礴,架驭自如,风骨侠儒,雄健取义。
在王永钊先生的个人艺术史演进中,书法、篆刻的相继介入,不但拓宽了精神意蕴,而且丰富了艺术语言,开阔而富有睿智。情之所至怡人悦已,德之所至人情练达。“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他凭借真切的自然性情去探索生命历程中的“顿悟”,以达到物我交融、神遇迹化,这正是他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王永钊先生的书法已是炉火纯青之大师风范,其“雄霸”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食金石力,养草木心,多年前他找到魏碑中的宝子碑范儿并且从此永存这些元素,风格便既不流于俗又具独特刚气,从隶书发端,进而真、行、篆、草无不涉猎。书法整体风格大气磅礴,不失淡雅;雄强浑厚,不乏简远。有方家称,王永钊先生在纯粹的技法之外,追求对象的生命意识和自身的真情实感,深厚的艺术涵养和书卷之气溢于作品中,飘逸着独特的艺术气质与风格,延伸出广博的艺术空间,其作品无不表达着对人生的见解,传递着对生活的感悟。
篆刻艺术表现着文化血统中的营养构成,王永钊先生致力于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这是一个学者对传统文化道义的自觉承担。他的篆刻,是一种以书画为基础的抽象艺术,在方寸空间中舞蹈般地表现出镌刻者的情感个性。以书画入印,尽精微于疏密朱白,致广大于造化心源,入古出今,不落窠臼;以物象入印,瘁心力以赴自然化境,运刻刀如同挥毫泼墨,古拙夸张,重而不滞,湿而不滑。在篆刻刀法上冲切并用同时又极具变化,下刀淋漓畅快,驾轻就熟,字体别致新颖,又不落俗套,布局虽取法传统,但又时出新意,边款小字也别具风格。含英嚼华之中,窥探出对生活情感体验的心灵诣趣,呈现出他超然物外的修养气质和人生态度。
而今,王永钊先生的书画篆刻作品已广传于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备受有识之士的喜爱和珍藏。有人说,王永钊先生篆刻第一、书法第二、画为平常,永钊先生亦不置可否,但称“惟其历三十载而成《艺术论衡》一书便足以交代此生”。《艺术论衡》是一个系统论艺术的阐述,是从丹纳《艺术哲学》出发而又回归于《中国艺术》的一次心灵历练。“论衡”之说采于汉代王充,讲求天地相运,万物相和,以衡为理,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精神之本。王永钊先生在这本专著里,针对什么是艺术的本体、方法和历史各家风格的形成机理有着解构式的阐述意图,特别是关于审美意识的融通贯会,把诗歌、戏剧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态和绘画美术化为一体,在比较哲学的基础上完成大艺术的融会贯通。王永钊先生说,“‘衡’者考虑得失、比较轻重、斟酌情理,谓采纳与舍得之本理,以较量而得衡理,非持重自累是谓空明。”他告诉我们,一切存在的本体通过审美视觉便都有了神性的光芒,艺术在道家的静观思想中将能获得无限的生命意义。
谦逊的王永钊先生却道:“做梦似的,花甲之龄已在眼前,真是‘丹青不知老将至’。砚田食破,废纸十万。所能奉献的只有几张画,几幅字,几方篆刻而已。”由此可解为何沉浸学海与书山,寄情翰墨与耕石,布衣萧然而不慕荣辱。“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无所不在”,神启东方色彩的灵感而将日常经验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带上人类精神的特殊元素刀耕笔种,更多的是为了灵魂的安宁和精神的愉悦。王永钊先生相信,只要细腻地洞察生活,以全部的努力去理解世界,君临之处便有人生真谛。“视觉之梦”,他还要做下去,直到永远。
(文 / 宴 羽)
(本文部分资料选自颜展等人文献,在此感谢。)
http://s13/middle/61fee511xa488ad591d2c&690&690
http://s8/middle/61fee511x76da77bc82a7&690&690
http://s3/middle/61fee511xe6d56c527802&690&690
http://s8/middle/61fee511x76da77bde577&690&690
http://s10/middle/61fee511xa488ad685859&690&690
http://s3/middle/61fee511xa488ad6a9ff2&690&690
http://s6/middle/61fee511x76da77be1215&690&690
http://s5/middle/61fee511xa488ad7783f4&690&690
http://s12/middle/61fee511xa488ad79e45b&690&690
http://s9/middle/61fee511x76da77c137f8&690&690
http://s16/middle/61fee511xe6d56c6f13ff&690&690
王永钊艺术简历
1989年1月,获全日本书道大展头等奖
1992年12月至1995年五月,受聘韩国国际艺术中心著名书画家作品招待作家
1992年12月,获全香港书画大展最佳作品奖
1993年6月,出版《王永钊金石书画作品集》
1994年6月,福建电视台专题报导《王永钊的黑白梦》,全面介绍其个人书画艺术
1995年7月,福建电视台再次专题报导《生命在尺幅中飞杨》,对其个人书画艺术成就作系统介绍
1996年5月,应福建温泉大饭店中秋晚会特邀,现场创作长42米宽12米巨幅书法“梦幻中秋”,轰动八闽
1996年5月,著作《教师书法技能训练》(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被国家教委订为全国书法课程统一教材
1996年9月,荣登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
1996年12月,荣获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终身会员称号
1997年3月,福建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徐怀中教授撰文《美的心灵历程——记王永钊先生》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
1997年3月,获英国20世界成就奖
1997年3月,获美国总统荣誉勋章
1997年10月,举办个人书画艺术展
1999年2月,被推选为福建闽都画院院长
2000年,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2005年5月,获亚太地区名家水墨画博览会作品金奖
2005年12月,获《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授予的“中国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称号
2005年12月,获《中国书画家协会》授予“中华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
2006年1月,30万字专著《艺术论衡》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6年5月,《人民大会堂》收藏其书画作品3幅
2006年8月,受聘中国名家书画院名誉院长
2007年11月,获首届中国国学奖创作类金奖
2008年5月,获《中国国学学会》授予的“著名国学学者”荣誉称号
2008年5月,获《中国书画研究会》授予的“书法大师”荣誉称号
2010年1月,应新中文化交流教育中心邀请赴新加坡参加“第17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节交流活动
2010年6月,赴韩国济州道参加中韩书画联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