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证据如下:
一,学校坐落地:兰台
兰台是有名的三台十八景之一。兰台的得名是怎样的呢?
相传4000年前,洪水滚滚,浊浪滔天,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禹父子受命于危难,率力士改常规,筑高台,开沟渠,理水而治。在钟祥地域内,呈“品”字形,取犄角之势,压土夯打,筑起中、东、西三台,将紧临水泽的天成石壁与龙山、樠木山、崇岵山连成一片,匡救土人,并疏导汉水南泄,注入彭蠡。后太帝舜南巡狩,见汉水洪流驯服,大地一片葱绿,土人安居乐业,于是幸驾驻帐中台,亲手在台上遍植惠兰。兰花怒放,清香四溢,与他地迥然不同,故有兰台之谓。
西晋张华《博物志》载:舜帝在兰台期间,“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土人献沙里所淘之金,伴歌、伴舞,帝“自倚凤琶”,采“巫觋神祀”之旋韵,吸“万物知春、和风澹荡之意”,取“凛然清清、雪竹琳琅之间”,创“阳春”、“白雪”之曲,赐名之台为“兰台。”因为兰台造就于舜帝、禹王之手,地脉旺盛,文风悠长。而后,在华夏普天之下,才有了其它诸台,如燕之黄金台,楚之章华台等。所以,后世人称兰台为天下第一台,且代代传歌而唱。
二,教师办公地:兰台书院
兰台书院为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安陆府知府张世芳率本府所辖四县(钟祥、京山、天门、潜江)和荆门州所辖三县(荆门、当阳、远安)共七县的官员募捐集资所建。
据史载,清乾隆年间,兰台出了一个探花,名叫杨炳。杨炳五十七岁时,参加金殿会试,中了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原来,他在八个半月前,连个秀才都不是,一下子“连中三元”,点了个探花,可谓一步登天了。乾隆皇帝在金銮殿上召见他时,有意奚落他,于是出了个上联:“县考难、府考难,院考更难,五十七岁游泮池。”杨炳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典试易,会试易,殿试又易,八个半月点探花。”针锋相对,对仗工整,巧妙地回敬了皇帝对他的奚落。于是得到赏识,名噪一时。为表彰杨炳的才华,安陆府知府张世芳出面集资在杨炳故宅(五十年代一中朝东大门内的小礼堂及其后的四合院)的背后兰台山上修建了几个四合院,取名“兰台书院”。以此作为府属士子(秀才和贡生)肄业之所,并延请山长主讲。每月分官、私两课,由知府与山长分别主持。书院内设有“夤门馆”,每逢月中三、八,县中秀才皆赴馆会文,即所谓“三八会文”。兰台书院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咸丰八年(1858年)曾有三次扩建和重修。现兰台四合院就是当年兰台书院的一部分。现在是兰台中学教师办公室。
清代胡志章有一首诗《忆兰台书院》:“《离骚》一卷吊湘累,弟子同时作赋才。秋草何人寻故宅,雄风终古属高台。江山文藻前贤迹,井邑凋残浩劫灰。曾是旧时弦诵地,扶风绛帐盼重开。”表达了广大士子盼望书院兴旺的心愿。清代危映奎的《兰台书院雨窗即事》:“层台细雨暗詹牙(应为“檐牙”),冷院从教薄絮加;带锸僧分前寺菊,担囊客送本山茶。蝇贪墨沥窥青管,蜂困窗棂啮绛纱。午梦初惊成独酌,酡颜犹印枕纹斜。”则真实地记录了书院“从教”者的清苦生活和敬业精神。
三,雄风之源地:《风赋》
兰台中学教学楼前,有宋玉的雕像,四壁刻有《风赋》一文。兰台被誉为“雄风之源”,就与《风赋》有关。
《风赋》是著名的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的代表作之一。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风赋》
【原文】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飚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
“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邸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帷,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
“故其风中人,状直憯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
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
“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蔑,啖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译文】
楚襄王在兰台宫游览,宋玉、景差随身侍候。
有风飒飒吹来,楚襄王便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爽快啊!这是我和平民百姓共同享有的么?”宋玉回答说:“这只是大王您一个人独自享有的风罢了,平民百姓哪里能与大王共同享有它呢?”
楚襄王说:“风是天地间的一种气流,普遍而畅流无阻地吹送而来,不分贵贱高低吹到每一个人身上。现在你单单以为是我一个人享有的风,难道有什么理由吗?”宋玉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枳树弯曲的枝丫上会招来鸟雀做窝,空穴之处会产生风。鸟窝和风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那么风的气势也自然会因环境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楚襄王说:“风最初从哪里开始发生呢?”宋玉回答说:“风在大地上生成,从青苹这种水草的末梢飘起。逐渐进入山溪峡谷,在大山洞的洞口怒吼。然后沿着大山弯曲处继续前进,在松柏之下狂舞乱奔。它轻快移动,撞击木石,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其势昂扬,象恣肆飞扬的烈火,闻之如轰轰雷响,视之则回旋不定。吹翻大石,折断树木,冲击密林草丛。等到风势将衰微下来时,风力便四面散开,只能透入小洞,摇动门栓了。大风平息之后,景物鲜明,微风荡漾。”
“所以那清凉的雄风,便有时飘忽升腾,有时低回下降,它跨越高高的城墙,进入到深宫内宅。它吹拂花木,传散着郁郁的清香,它徘徊在桂树椒树之间,回旋在湍流急水之上。它拨动荷花,掠过蕙草,吹开秦衡,拂平新夷,分开初生的垂杨。它回旋冲腾,使各种花草凋落,然后又悠闲自在地在庭院中漫游,进入宫中正殿,飘进丝织的帐幔,经过深邃的内室。这才称得上大王之风呀。”
“所以那风吹到人的身上,其情状仅只是让人感到凉飕飕而微微发抖,冷得使人倒抽冷气。它那样的清凉爽快,足以治愈疾病,解除醉态,使人耳聪目明,身体康宁,行动便捷。这就是所说的大王之雄风。”
楚襄王说:“你对大王之风这件事论说得太好了!那平民百姓的风,是否可以说给我听一听呢?”
宋玉回答说:“那平民百姓的风,在闭塞不通的小巷里忽然刮起,接着扬起尘土,风沙回旋翻滚,穿过孔隙,侵入门户,刮起沙砾,吹散冷灰,搅起肮脏污浊的东西,散发腐败霉烂的臭味,然后斜刺里吹进贫寒人家,一直吹到住房中。”
“所以那风吹到人的身上,其情状只会使人心烦意乱,气闷郁抑,它驱赶来温湿的邪气,使人染上湿病;此风吹入内心,令人悲伤忧苦,生重病发高烧,吹到人的嘴唇上就生唇疮,吹到人的眼睛上就害眼病,还会使人中风抽搐,嘴巴咀嚼吮吸喊叫不得,死不了也活不成。这就是所说的平民百姓的雌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