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伶醒酒台

(2013-09-03 09:18:53)
标签:

文化

             刘伶醒酒台

 

 

焦作市云台山景区百家岩景点茂盛竹林葱绿、山岩耸峙。崖壁栈道中有“汉献帝避暑台”,汉献帝避暑台西侧下面五十米有一块巨石,长6米,宽3米,高10米,伸出崖头,巨石上有宋代人题刻“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字迹。大致魏晋时“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等人曾在此驻足游览、流连忘返。后人怀念他们而在此题刻清道光版《修武县志》(卷三·舆地志·古迹)中记载:“刘靈醒酒台 在避暑台西,横石一片,长二丈余,阔丈许,俯临绝壑。其石东首高起,直立如几,醉卧相倚,有若隐囊。宋曹泾就横石大书‘(刘)醒酒台’、‘(嵇康)淬剑池’镌于其上。”《修武县志》上还记载,清朝时修武县人范正宗写有《刘伯伦醒酒台》诗:“伯伦性嗜酒,醒酒者何为?想亦偶然尔,后人因命之。桮(杯)中潦倒日,枕上太平时。有梦惟求稳,松风不用吹。”修武县人教谕田发也写有《醒酒台》诗:“翠壁丹崖天半开,七贤曾此共徘徊。当年酩酊堪遗世,何事仍留醒酒台?”范正宗认为刘伶在此饮酒、醉酒、醒酒属自然、偶然,后人在此题写“醒酒台”等字迹也是偶然,忧患与喜悲,唯人自知;田发认为既然醉酒的名声可传后世,后人何必多事、再添醒酒台呢?
    2010年10月23日,我随沁园春宋君等四人前往百家岩,耗时一天,摩拓 醒酒台”、“嵇康 淬剑池刻石大字。因年久石质剥落,小字落款漫漶不清,勉强可以辨识。石刻内容是宋代的达官士人写在巨石上、石匠刻下,印入大家心中的字迹:“刘靈 醒酒臺 大宋嘉祐四年三月一日同脩武梁適(宋代东平人,知河阳。本传。)逰百岩寺河北提刑曹涇書石 僧紹□看”、“嵇康 淬劒池 巨宋嘉祐四年三月朔河北提刑曹涇書石” http://s13/mw690/61fe4a23tx6Cm6fSkq09c&690    

http://s5/mw690/61fe4a23tx6Cm6hfu3Wc4&690

一块巨石上,“刘靈醒酒台”等几个字在前、在上面,高一些“嵇康淬劒池”等几个字在后、在下面,低一些。刘伶的“伶”字在古代写作”。从书写落款时间看,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距今已经950多年。

无独有偶,在辉县市北部的驼峰山上,也有一处“刘伶醒酒台”。

《卫辉府志》卷一·古迹)记载:“辉县 醒酒台 在驼峰寺傍崖畔,突出一石若神人舒掌之状,光净平坦。刘伶每大醉则卧其上。”

辉县市西北50里有驼峰山,此地山高地广,草木茂盛,山上有洛伽寺,寺前面东南有一块巨石,伸出崖身一丈有余。魏晋时期,寓居在太行山之阳山阳城东侧、竹林寺处的嵇康等人曾来此地游览,留恋寓居。

     如今,辉县人苏轩在《南太行笔记·刘伶醒酒台》中写道:“……石名刘伶醒酒石,广方丈许,平坦若砥,有如巨人伸到崖边的巴掌;只要路过这里的人,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这方巨石,而置身其上,或坐或卧,对于周围的层峦叠嶂,乃至于田陌平畴、片片竹林,都可以一览无余;山风温柔似水,也清凉如水,让人感觉到意。据说,竹林七贤里的嵇康、刘伶来到这里采药、游览坐在这块上乘凉、休息刘伶有时会醉卧石上,直到酒醒……  
    刘伶醒酒台朝夕伴随清泉、竹林、古寺颐年养性占尽一方地利,也自然招来了人和千百年来,来朝山的人,必徜徉于一石一寺一水间;由于刘伶醒酒台的存在,太行山上、山下多了处景观,文人墨客、名儒贤达跋山涉水,亲近攀缘它,对它歌咏赞叹!两处刘伶醒酒台,寄托了后人无数的情思。刘伶爱酒,醉卧天地间,他不单爱饮酒,还从中悟出许多道理,一篇《酒德颂》,启发世上人,也使他名传千古;刘伶醉酒,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一类人,醉生梦死,以酒浇愁,释放心中的苦闷、不如意,来调整心态,面对坎坷人生。由此看来,醒酒台何止一处、两处?  

来到焦作云台山百家岩或登上辉县驼峰山(陀佛岭),看看醒酒台会平添许多感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日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