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对《周易诠释》情有独钟
(2018-09-12 15:48:03)分类: 文学、娱乐 |
记得小时候,每逢上梁、娶亲等黄道吉日,总免不了请一位手拿罗盘的老先生,迈着方步,俨然仙人般悬腕挥毫,写上几个我们也不认识的毛笔字,拿上两块钱,喝上几口酒就飘然而去。
上大学后,我老是跑到中文系去偷听一老教授讲授古典文学,老教授是典型的夫子,讲课抑扬顿挫,高兴时也手舞足蹈。闲暇之余也经常发现老教授在校园经常手拿一本线装本《周易》边走边读,表情在静寂中显出一种尊崇。
踏入社会后,因从事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接触的大部分是老板。每当企业遇到选新址或者是经营遇到问题时,往往出现的不是企业管理顾问而是风水先生。曾经有一次,我与一位很有名气的周易大师交流了三个小时,他曾说现在周易大师特别是在江湖上混的没有几个读懂《周易》经传的。这些周易大师家中都会陈列一本《周易》专著,大部分是山东大学刘大钧先生的著述。这几乎是对他们自己身份的一种肯定抑或暗示。
我也曾与大学里几位科班出身教授讨论过易经,他们当然有人说是哲学,有人说是古典文学,也有人说是古代贵族占筮之用。我想既然是一部被人们称为天书的书,何不自己读一下,找一下其历史真面目呢?于是,当我读完《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春秋左传》、《尚书》、《礼记》后,即转入了《周易》的精研细读中。
正式研读《周易》著作,是从2010年开始的,此前十来年只是浏览,而非研读。我读了近代当代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对《周易》的注释抑或解读,还有《四库全书》里的《周易》经学著作,如《周易折中》《周易浅说》《易经集注》等近百种。
记得我读完余敦康先生的《周易现代解读》时,自以为是,认为真懂了。后来又读了黄寿祺、张善文、金景芳、吕绍纲、李学勤、廖名春、唐明邦、丁四新、刘大钧、林忠军、张其成、姜广辉、陈鼓应、杨庆中、马恒君、朱高正、傅佩荣、李尚信、徐芹庭、高亨、尚秉和等易学著述,我都读了一至两遍!突然感觉不知所然了。因为诸家解读众说纷纭,根本无法鉴别哪家注解最接近《周易》的本义。
面对这样的迷茫,我试图对诸家《周易》解读展开数理逻辑和义理上的比对。于是发现了李守力先生的《周易诠释》《周易密钥》。
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读山大易学派如刘大钧、林忠军、王新春、张文智他们的文章,感觉他们很有思想。读刘大钧、林忠军二位先生的上海古籍版《周易经传白话解》,很老实地说,尽管白话解,但我读完后脑子空白,沒印象。但读了金景芳、黄寿祺二先生的本子后感觉很清晰,感觉二先生注易暗含着自己对《周易》的理解抑或自己的思想。读山大易学派的本子沒有此感觉。
我一直认为山大易学派是“主象数”的,但到如今也沒看到一本能给人焕然一新的象数为主的“注易本子”。吉林大学金景芳学派有代表作,福建师大黄寿祺学派也有代表作,显然还未看到山大易学派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我又通读徐志锐先生的三个本子:《周易大传新注》、《宋明易学概论》、《周易阴阳八卦说解》。用《说解》贯通这几年读易的内容。我还是喜欢“经传合一”解经方式,那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同时我喜欢“注易”一定有自己的思想。
就在我迷茫之际,2016年守力师跟我说:“注易”有自己的思想,其前提是充分把握经学道统。这就是陆九渊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就是继承几千年的经学道统,“我注六经”,就是用六经阐发经世致用的思想,以实现自己所在时空的天命。
我感觉很多研究《周易》的学者没有完整地领悟《周易》核心价值,往往喜欢用一些“虚无”的东西反过来阐释道统,这其实很可怕!
守力师对维护道统的尊严,以经学为道统,论据凿凿,这种执着态度,让人敬佩!
儒家的修养,确实靠磨练。我的迷茫经李师点出:经学道统。才大悟!
遂感觉:易经,真得不易!一旦偏离方向,是一辈子的事。
守力师一再催我提笔写点读易心得,我却一拖再拖。如果放在五年前我肯定是侃侃而谈,而且还大放厥词,但现在我却不敢写。其主要原因是怕没读懂也怕说错话也怕守力师批评,因为守力师对学术的考究极为严谨甚至苛刻。比如《周易》经文中“涉大川”之解读:自2010年7月5日——2018年6月20日,先生前后修改近八年,修改数十次。对“涉大川”在《周易》经文中作了详细统计,并结合取象进行了详细诠释,同时对“涉大川”在经文中的主要条件作了设定。当然到今天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易学诠释经典体例。
说实话,我称李守力先生为师,先生也不一定认可,因为我一次都未见过先生,但是在我心目中他已经是我的先生了。究其原因我是一直读先生的新浪博客学习《周易》的,尽管一开始读不懂。记得第一次读守力师关于《周易》的新浪文章是2010年四五月份间,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元亨利贞”如何读?即如何断句。紧接着是“元亨利贞”的释义……反正读完了《乾卦》也没有真正理解其意义。非常困惑。当时我正在西北大学读工商管理研究生,我找了一个懂古汉语的教授请教,老教授看完守力师的文字又看了看我,说:这位李先生是懂训诂学的,也精通小学。后来我又请教了易学专家费秉勋老,费老建议我首先通读《周易》经文,当然能背过更好,同时还要不能有自己的读书成见,甚至一知半解都不能有。在此情况下我开始背诵《周易》经文,同时一遍又一遍的在读守力师的新浪文章,就这样大约过了大半年,甚至守力师的诸多诠释卦辞、爻辞的片段我几乎能背诵,对学习《周易》经文有了一定感觉。当然后来读了余敦康先生的《周易现代解读》之后我对《周易》义理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反过来读守力师的《周易》经文诠释文章就容易得多了。
后来守力师研易专著《周易诠释》、《周易密钥》2016年在兰大出版,这套专著成了我案头读经的主要参考书。守力师诠释《周易》是继承孔学传统,是经学,而且遵循象理合一,经传合一原则,特别是象的来源皆取自《易传》,这一点难能可贵读后感触颇深。脱离《易传》的易象则失去了根源,成为了“假象”、“乱象”,这是诸多《周易》注解本子的通病。(历史学家赵俪生说:《周易》解读到最后没有不胡说八道的。)特别是近八年读完了朱伯崑先生的四卷本《易学哲学史》以及《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周易折中》等传统易学著述后再读守力师的《周易诠释》,不得不说守力师的《周易诠释》是一部解释《周易》古经的集大成之巨著。其诠释其训诂是最接近《周易》古经《周易》原意的,而《周易密钥》恰恰是学习《周易》古经的一部金钥匙。守力师会通了《周易》的象数与义理,用统一的逻辑法则,解读了六十四卦所有四百五十条系辞,为我们揭示了这部经典严密而自洽的数理逻辑结构。
通过十年前看守力师的博客到读先生的《周易诠释》纸本书,再返过来看王弼、孔颖达、程颐、朱熹、来知德、李光地的《周易》注解,感觉容易多了,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对当代诸多易学学者的著作也容易鉴别优劣了,似有一种“一览众山”的视野。如李学勤先生的《周易经传溯源》确实值得一读,是“二重证据法”的典范;丁四新先生引用高邮二王的训诂,为守力师所赞叹。守力师说,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于《周易》经学训诂水平最高,而俞樾的训诂已经走偏了(王力先生也是这样的观点),而当代易学界的学者大都是走了俞樾的路子,悲夫!章太炎、黄侃、王力,皆大师级人物,之所没有解《周易》古经,极可能是不想有遗憾(高亨等人就是反面的例子)……
2018年7月3日文有于古城西安清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