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要有所依附”——《伤逝》

(2010-12-26 16:45:29)
标签:

鲁迅

中国

爱情

伤逝

小说

杂谈

 

    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中描写了一对青年的恋爱、婚姻悲剧。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他们又分离了。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痛悔不已。读罢全文,我感受最深刻之处在于我们都有追求思想、个性解放的权利,但不仅是着眼在爱情的自由。 如果二人恋爱婚姻的目标实现以后,便把这狭小的天地当作整个世界,当作人生的整个意义,那这样的生活也就难免变得庸俗空虚,爱情也因此褪色,不免会造成一定的人生悲剧。思想、个性解放,是很重要的,但如果脱离了在社会实践与奉献中、呈现个人事业的价值,追求永久的个人幸福也是很难实现的。 保持人格上相对独立,有所社会地位或个人价值,爱情才有所依附,否则万物将化作空幻!

《伤逝》于1925年写成,1925年这一年亦是鲁迅个人生活中起承转合的一年,这一年他开始与许广平交往,而同时又未与前任妻子朱安解除婚约,而且此时的他也已与自己的弟弟周作人彻底决裂。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带有明显的自我思想感情的痕迹渗透其中。小说中反复提到两个词语:家庭和新生的路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这样的处所,是不能居住的。这类的话在小说中时而出现,不仅反映了此时鲁迅个人命运的困惑,也反映了当时旧的制度和思想尚未完全驱除下的社会层面的普遍的恋爱婚姻观尚未重建完整时的民族时代困惑,这也给当时正热情追逐空洞的爱情解放和婚姻自由的青年们注入了一阵强有力的清醒剂,起到了对年轻人追求自由精神而忽视现实社会大环境现状的警惕作用,亦值得我们当下的年轻人深思。

 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尤其是子君是悲剧的,往往这种悲剧式的人物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最为强烈,造成子君悲剧的原因总的说来是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因素造成的:子君在会馆时期的那种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精神是十分明显的,这时的她是追求爱情的各种甜蜜的,对爱情抱有急切之向往的,但是当她步入胡同后,定居后,情况便变了,她被越来越现实的琐碎的生活所扰,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忽视了对爱情和生活的往日激情,无法真正一边融入生活,一边又脱离普通和乏味的生活状态,最后抑郁而死也是必然之中的事情;另外,她所处的生活大环境也是她所无法改变的,当时,女性主内的传统思想并未有大的改变,因为被个人的生活所束缚以受制于自己原先的家庭,她最终难脱死神的大网,无论如何,这种结局都是大悲。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这都是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丰富艺术特色之体现。
《伤逝》之所以超出“五四”同一时期的同类爱情题材小说的地方在于他对于男女爱情和婚姻这种社会大众普遍面临的一种困惑给展现出来,并给出了一种内在的自我的回答:要么死掉,要么回来。这仿佛是对益卜生的《玩偶之家》的娜拉出走之后的一种带有作者个人情感同时又兼具中国国名普遍心理的一种解释,可以说鲁迅在这篇看是没有“矛”的小说中,硬是给了它一个带有“矛”一般刺痛人心的真诚而又极具现实操作性的解答,这种解答在历史的明证中,我们看到无疑是伟大的。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能够获得现实意义绝不简单是对爱情的命题讨论,两位主人公的价值观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两个人因为爱开始,因为爱结束,但这中间又具有了那么多的社会因素的内容溶解其中,供我们去做进一步的个体消解,不能说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的价值观的好坏,但倘若真正遇到这种情况发生到现实生活中来时,无疑我们选择最明智的,当然是一个清醒的回答,还是那句话:爱不是简单的事儿,也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的事,不论何时,谨记:爱要有所依附。这话虽然残酷,但一定受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