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高考、大学招生季节,国内关于这个话题的报道很多。美国的高校招生和中国有某些类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老实说,笔者在美国多年,对美国很多现象做法是很不以为然的。当然,其仍有不少有可借鉴之处。
美国的少数民族“加分”
今年国内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重庆少数民族加分造假的问题了。美国也有类似的少数民族“加分”的政策,但其做法完全不同。
实际上,美国这个政策并非为高校招生设立的,而且也不是给每个少数民族都加分,某些少数民族甚至还被“减分”。这个政策的中心思想是这样的:各行各业、各单位应该努力做到其成员人口比例和社会的自然比例一样;如果不一样,在招工(生)时应做适当倾斜。比如说,男女自然比例是一比一,按照这个精神,各单位的男女比例就必须是一比一。但各种各样原因,很多单位比例严重失调,那么这些单位就必须向人数少的性别倾斜。比如护士传统上是个女性职业,现在美国大部分护士也是女性,所以现在男护士在美国找工作就要比女护士容易很多。具体到大学招生,黑人占美国人口的大概
12%,但大部分学校的黑人学生远不到这个比例,所以招生时学校会向黑人考生倾斜。
相信大家可以看出,有受益的民族就肯定有受损的。在高校招生这个环节,受损的恰恰就是人数远比黑人少的亚裔,主要是中、韩、日、印。原因很简单,这些孩子高中平均成绩比其他族裔高,如果按同一分数线,亚裔在各个学校的比例将比自然比例高很多。作为亚裔,对于这么一条政策自然是很不爽,但基本也是无可奈何。
在此,笔者倒想斗胆向国内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提个改革建议:美国的这个做法其实值得效仿。各个学校招生时可以按照各个民族的人口比例决定全国的招数人数,在目前的招生框架下,在同一个省内,根据所有考生实际高考成绩按同一条分数线提档,并先按高考实际成绩招生,然后把全国招生结果汇总,多退少补。比如,某民族按照人口比例要招
50 人,如果发现按照这个办法招了不止 50
人,那多出的部分此学校应该割爱,这时相当于此民族“减分”;并且要把名额给其他没有招够定额的民族,这时相对于给这些民族“加分”。加到什么程度呢?到提档线为止,如果到提档线还是没有招够名额,学校可以把剩余名额用来招收其他民族考生。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第一是更体现各民族平等原则。给少数民族加分的初衷是要照顾教育相对落后的民族,那么对于教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民族(不论是否是少数民族)就不应该再受照顾而反过来必须照顾其他民族。第二可以很大程度地防范民族成份造假。原因很简单,在这样的招收办法下造假就不是简单的改个民族完事了,还要考虑到当年各民族全国的高考成绩分布;而且,各高校因为报考情况不同其加减分方法也各异。要押对宝不是太容易,弄不好要“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相信再冒险的人就会大大减少。另外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不会出现“省状元”考不上心仪的学校的情况。
美国大学学费的来源
首先明确一点,美国大学除了军校外都是收费的,而且收的还很高。特别是最近几年,很多学生家庭有不堪重负的感觉。那么这些学费从何而来呢?
国内一直有一种错误的宣传说美国大学生自己打工赚学费、生活费而不用家庭负担。虽然说美国大学生大部分打点零工,但能够自己打工赚够学费的是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家长还是多多少少会给一些,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出生那一天就开始做孩子的教育投资。不过家长给钱的方式还真有点美国特色,其要求有不少粗看起来稀奇古怪,不过应该说细细品位还是那么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少家长要求孩子成绩达到什么程度才给钱;有的家长明令不许孩子参加某些活动不然没钱。笔者甚至听说过这么一个的例子:某对同为教授的夫妇,因为太忙对孩子疏于教养,加上做母亲的为人罗嗦,孩子上大学后不再和父母说话不打电话回家。这对教授一气之下断了其财源,并写信给孩子说钱是有的,不过条件是你必须一个星期打一次电话回家并且和你妈妈说话不少于半个小时。
但是,这些年美国学费见长,一年下来四、五万美元的比比皆是,和美国家庭平均收入(五万美元)相比是个沉重的负担。为此,很多学校设立的各种各样的减学费的计划。就算如此,一年两、三万的费用基本是跑不了的。因此很多学生需要贷款,实际上,据统计,75%的美国大学生贷款上学,不过所贷数额倒不能算多:毕业时平均负债两万。应该说,美国贷学金制度是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很多贷学金由国家资助,利率低,并且毕业前由国家付利息。毕业后,还款期限也一般很长。实际上因为利率低,很多人都是按允许的最慢的速度还贷。当然银行能够这样做得益于美国健全的信用系统:你可以慢慢还,但非到山穷水尽没有人敢不还。但是国家资助贷款数量有限,不少人需要贷高利,这些人还款压力会非常大(详情可以看我另外一篇文章
《美国媒体担忧美助学贷款可能也成“次贷”》 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b40790101446z.html
综合素质:造假的温床
很多年来,国内提倡素质教育,其实美国也是如此,在大学招生时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很是看重。但老实说,其中弊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缺乏监督管理。这里举个例子说明。
美国中小学生的一个流行的课外活动就是帮慈善机构募捐,大学也很看重学生这方面的成绩。应该说学校的最初想法是很好的:一个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到各家各户敲门募捐,这是多大的胆量。募捐卓有成效的孩子也肯定是人中龙凤。但慢慢的,不知是谁天才地发现,就这么募捐效率低,不如利用美国人爱吃甜食的特点说成给慈善机构卖巧克力,价格当然是比市价高很多了。这样一来,经常可以看到在超市门口卖巧克力的人,但是往往是全家出动,甚至很多时候孩子都不知道跑到哪去了。更有甚者,为了孩子的前程,很多家长拿着巧克力到单位兜售,完全由父母包办了。最后变成考查的不是孩子的素质而是家长的人缘和社会关系。也许有人要问,会不会有富有的家长干脆不卖自己掏腰包呢?我不敢保证没有,但应该不多,因为在单位卖的一般是填写买主姓名的,这是将来的凭证。这倒也反应了美国社会的一个特征:和国内的很多宣传不一样的是,造假其实很多,但都造得像模像样的,不是很容易鉴别。这也许是国内有那么多对美国的错误宣传的本质原因吧。
另发表于: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9-07/21/content_11745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