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房头条:百年劝业场的凋落

标签:
旅游廊房头条 |
分类: 宣武区胡同 |
廊房头条:
明代初年,北平商业萧条。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北平改为北京,为了振兴北京经济,以设“廊房”。
据《人海记》记载:“永乐初,北京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如民居住,召商居货,谓之廊房。。。。今正阳门外廊房胡同,尤以此名”。
由此说明“廊房”用现在的话就是商业街。清乾隆年间称廊房头条胡同,宣统时改今称。
廊房胡同从北往南有头、二、三条。据《旧京琐记》记:“灯市旧集于东、西四牌楼,后始移廊房头条。”因之,昔日廊房头条有“灯街”之称,在这里有华美斋、文盛斋、秀珍斋等二十来家灯笼铺。
清宣统二年(1910)开业的“京师第一劝业场”和北京著名的天宝、三阳两家大金店也在此胡同。
劝业场的建立:(在建立时间上有不同说法)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的商部创建、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览各地工业品为主,同时附设劝业场,销售部分商品。
到了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陈列所不幸遭火灾,遂移至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新建一座三层楼房为该所馆址。1912年,到了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将它改为商品陈列所。
1928年,又改名为工商部国货陈列馆,馆址迁至前门箭楼之上,展出各商号的商品,兼有销售。
正式叫劝业场那是1936年以后,当时的政府把它划归了北平市政府,称北平市国货陈列馆,改名为北京劝业场。意思是“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规定私人可以在此租地设摊,只许卖国货,不许卖洋货。
1940年,劝业场三楼又开设了评戏、相声曲艺等场所。
解放后的劝业场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点。共有二十二个行业,一百八十多个货摊,吃、穿、用、玩俱全。
1956年公私合营后,劝业场改为国营商场。其主要经营,珠宝玉器、金属器皿、丝织品、刺绣、棉麻织品及土特产品等,同时出售日用百货、皮货、五金电器等。文革时曾一度停业。
1975年北京劝业场改为“新新服装店”
记得小时候都由父母带着去劝业场逛过,印象已不深。
现在廊房头条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劝业场暂被保留,不知能保留至何时。据说前门要重建劝业场,这块工地紧挨着劝业场的大厦,不知是否要旁边重新在旁边新建大楼。
廊房头条以金店为主,比较有名的有天宝金店、物华金店、三阳金店等几十家
这是现在仅存的一家金店小楼
过去廊房头条被称“灯街”,在这里有华美斋、文盛斋、秀珍斋等二十来家灯笼铺。
这些灯笼铺都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生产的灯笼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圆纱灯,这种圆炒灯是用竹条做成灯架,外蒙红色或白色纱,答名少灯多做喜庆宴会时点燃用,白纱灯为观赏彩色花灯,上画会油彩艳丽的人物或花鸟鱼虫等图画。
另一类是宫灯。用硬木或其它上好木料,做成棱形或多方形的灯架,灯架上雕着各种玲班剔透的花牙和各式饰物。在灯的每方格上镶玻璃或纱绢。玻璃上和纱绢上,都要画上各种好看的图画。这些灯笼铺生产的各式灯笼,既是生活照明品,又是民族工艺美术品。华美斋和文盛斋等生产的灯笼,不仅受一般市民的欢迎,并且供应清皇宫内使用。
清末民初,每逢正月十五,大栅栏地区还举办灯市,各家店铺门前各种花灯竞相点燃,大放异彩
廊房头条:宣武区东北部,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