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胡同:曾国藩生活过的胡同

标签:
旅游贾家胡同 |
分类: 宣武区胡同 |
贾家胡同,从金代即已有此名,明朝时称为贾哥胡同,到了清朝“哥”谐音为“家”,一直叫到了现在。
和附近的胡同一样,这里也是拆字遍天下,从胡同中走过,满眼都是被砸破的院墙和大大的拆字。虽然一片破败之像,仍是有些居民安祥地生活在这里,表面的平静深处,不知埋藏着怎样复杂的心情。这一切,不会持续太久了。
可能是拆迁已经接近尾声,很多院落的门牌号都没有了,让人分不清哪个院子承载着哪些过去。
35号是过去的莆阳会馆。
莆阳会馆即福建莆田会馆,原馆在高家寨,创于明代,光绪初年坍坏。光绪16年(1890年),京官江春霖等合力募捐创置此馆,称为新馆,或莆阳会馆,以与旧馆区别。
此馆往时曾根据林则徐嘉庆十八年的日记将此馆定为他在北京的居所,但当时此处并非会馆,林住的莆阳会馆是在今福州馆前街1号的老馆,后经翻建,已失去原状。
会馆坐西东向,只一进院落,大门位于庭院的东北角,面阔一间,旁与三间东房相联,均五檩进深。西房四间,进深五檩加前廊,中间有隔墙分为各二间,装修仍保留旧时的步步紧形制。南北房各三间五檩,均为一明二暗形式,门窗装修与西房相同。此院大门在东北隅,应是以西房为正房,但东西房均为四间,不合规制,仍是三间北房为正。这种按地形灵活布置的格局,正是城南四合院的一个特征。(摘自《宣南鸿雪图志》)
很多人都说林则徐曾在这里居住,看来,是个传说了。
这里现在是派出所的办公地点了,墙都重新刷过,与胡同的风格很不搭调。不能随便进去,只在门口探了探头,一个空旷的大院子。
连戗檐都刷成了白色
胡同南首的66号,是一个风格迥异的院子。
进得院来,却是一个并不大的院子,显得狭小而局促。
有人因此怀疑此处是否真为曾国藩故居,以他当时的身份与地位,实在不该蜗居于如此狭小的空间。
南怀谨在《曾国藩与屠羊说》中写道:
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不外乎告诉家人,怎样弄好鸡窝,怎样整理菜园,表示很快要回家种田等等,这些琐碎小事,老农老圃也懂,算得什么大本领,值得留传给后人?
这只是一种皮毛的肤浅看法而已。。。。曾国藩兄弟打垮了太平天国,他们所建立的“功绩”是满清入关以来,前所未有的,到达了“功高震主”的程度。。。。在政治上,一个功高震主的大臣,危险与荣誉是成正比的,获得的荣耀勋奖越多,危险也愈大。不但随时有随时失去权势财富的可能,甚至生命也往往旦夕不保。。。。
所以曾国藩的日记与家书,写这些个鸡栏、菜圃小事,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不如说是给慈禧太后看,期在无形中消除老板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的乡巴佬,以保全首领而已。
所以说,如果此院真为曾国藩曾经的故居,那么也真没有什么稀奇,因为他就是这么低调而谨慎。
他深知“左列钟铭右谤书,人生随处有乘除”,又何必在意居所的大小,庭院的深浅呢。
他劝其弟曾国荃“低头一拜屠羊说”,正因为他早已看透这世间的荣辱安危“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曾纪芬,于1852年出生在贾家胡同的曾家寓所,湖南人称为“满女”。
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除了“俭”,曾对子女家人的另一条要求是“勤”。他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而且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
胡同中会馆也不少:
12号为福建龙岩会馆,14号是高州会馆,17号吴江会馆,26号柳州会馆,
35号莆阳会馆,39号永州会馆,42号河南归德会馆,47号开郑会馆,60号湖南蕲水会馆
42号以前河南归德会馆所在,大门一看就是后来用砖头随意搭起来的
8号院的门楼也是金柱大门,木制门板备感沧桑,上面还有两个双喜。
2009.10.29
贾家胡同:宣武区东南部,北起果子巷,南至南横东街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