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们好。为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大丰的历史文化,从本期起,本报与大丰博物馆一起开辟“走进大丰市宝”系列报道,陆续向广大读者介绍大丰博物馆所收藏的历史文物,本期我们首先向读者介绍大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郢爰。
“走进大丰市宝”系列报道,之一
镇馆之宝:郢爰
本报记者 邓勇
通讯员 蒋玉平

大丰市博物馆于2007年10月28日破土动工建设,建筑总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2652.18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500平方米,一层为库区和办公区,二层、三层为展区。于2009年9月中旬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共有5个展厅:
第一展厅---湿地鹿乡,主要展示新石器时代至汉历史时期的文物;第二展厅---盐河流韵,主要展示唐至明朝历史时期的文物,复制海盐工艺场景,形成互动性;第三展厅---水浒文化;主要展示明、清代文物;第四展厅---棉纺垦植,主要展示近现代文物;第五展厅---馆藏书画,主要展示馆藏代表书画。

作为国家一级历史文物郢爰是大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第一展厅---湿地鹿乡中展示。郢爰于2007年4月在我市刘庄镇友谊村出土。2007年4月20日,刘庄小学六(1)班朱丛淦等4名同学在新长铁路东侧因筑路开挖的鱼塘中摸到3块金子,后来许多村民下水摸捡,总计大小不等21块,4块完整,计重175.1克,这21枚金币大小不等,厚度相同,上面戳盖方篆体阴文“郢爰”印记。据专家考证,“郢爰”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郢爰”距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金货币。“郢爰”是一种称量货币,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称量单位。从文献中可以查到,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再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多为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经过流通的“郢爰”能明显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这批金币的出土进一步验证了郢爰的流通和使用过的痕迹。
大丰市文化局联合盐城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出土郢爰的周边区域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后,友谊村为一处古遗址,采集有陶纺轮,陶豆、夹砂灰陶盆、敛口红陶钵、弦纹灰陶、绳纹夹砂红陶碎片。
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将这21枚金币鉴定为一级文物。专家组认为这批郢爰出土地点明确,处于范公堤外,是郢爰发现的新的生长点,填补了我国最东部地区的空白,对研究战国货币——郢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郢爰经过使用錾凿,数量多,形状各异,为江苏省以往考古发现中所未见(1982年江苏盱眙南窑庄出土郢爰为长方形整版,未经流通),对郢爰使用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范公堤以东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线索。
这批郢爰已成为盐城市第三件套一级历史文物,还填补了大丰市馆藏一级历史文物的空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