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衔接与排序
(2015-05-25 14:55:34)
标签:
教育中考复习 |
分类: 语文家园 |
盐阜中学
初备人:
课 |
衔接与排序 |
课型 |
复习课 |
课时 |
2 |
||
教学目标 |
1.理解语段中关键句子的意思。 2.为上下文衔接选用恰当的句子。 3.用序号重新排列句子顺序使其通顺并前后衔接一致。 4.在语段空白处插入上下文相衔接的句子。 5.在具体语境中完成句子。 6.调整文中画线句的顺序。 |
||
教学重点 |
理解语段中关键句子的意思,为上下文衔接选用恰当的句子。 |
||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缀句成文和语言感悟的能力。 |
||
教学过程 |
三次备课 |
||
【中考要求】 能根据语境和要求扩展语句或压缩语段,能根据要求仿句、选用或变换句式。 【2012·盐城卷】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 ①最有价值的,是恬淡宁静的心和丰富无悔的回忆。 ②最温暖的,是纯洁无瑕的真挚感情; ③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善良、单纯做底色。 ④最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 A. ④②③① 【2014·重庆市(B)卷】4.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B(从结构和内容的照应方面思考。) 【中考命题规律】 1.考点扫描 2.命题趋势分析 (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写题为主,分值在2~4分之间。 (2)预计2015年考查的内容是: ②填写题:用序号调整句子顺序;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语意连贯、句式整齐。 【解题方略】 基础知识梳理 1.衔接:包括为语境选用句子和给几个句子排序。 (1)句子衔接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和内在逻辑的严密。做题目时应该注意四个方面:①看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陈述对象(即句子的主语)应当保持一致;②看语句是否前后呼应——既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又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③看语句的结构是否相应——语句间的相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间的照应等;④看语句是否符合事理的逻辑性——句子衔接首先是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合乎思维规律,即要合乎逻辑,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就会出现“裂痕”,衔接不上。 (2)句子排序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两种:选择题和填写题,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做题目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安排的,调整句序时,如果能找准中心句并确定其位置,整个语段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并列、对照)、相承关系(顺接、层进)和相属关系(总分),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由此看来”等关键词语。 句子衔接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和内在逻辑的严密。 答题时分三步走:(1)找中心句;(2)梳理思路;(3)抓关键词。 【经典例题】
例一:【2014·四川省资阳卷】
4.(3分)下面句子横线处所填序号正确的是( 观点,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即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 ①议论文总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 ②所以,在议论文中论述观点的文字必须简明、确切,不能含混、啰嗦。 ③要做到这一点,作者的观点首先要正确、鲜明。 ④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真理。 ⑤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A.③④①⑤② B(③承接①,引出④⑤,②是结论句)
例二:【2014·湖北省武汉卷】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创设“清明”这个节日的人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青”,“日月”同在为“明”。这里的“同在”,道出了天地的秘密,也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秘密。______________。山因水不枯,水因山不浊;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 ,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A.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 B.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 C.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 D.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水之山少了情韵 【答案】B
例三:【2014年湖北省随州卷】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 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平 的 ②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 ③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 ④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 ⑤但是它不愿意 ⑥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A.⑤⑥③①②④
例四:【2014·甘肃省天水卷】8.根据课文,为下面空缺处选择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充满了回忆中的童趣与梦幻色彩,而现实却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生机 ②折射出他改良强国的忠诚愿望与智慧为臣的人生艺术 ③承载了作者对故乡与民风民俗深深的热爱之情 ④展示了他不畏强权的凛然正气和爱国精神
例五:【2014·贵州省遵义卷】5.语言运用——根据语境,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技法点拨】 一、初读 拿到练习题时,不要急于下笔标序号。要先默读一遍,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熟悉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如:谁做什么?谁怎么样?说了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这样能使我们把握住排列时的总方向。 二、复读,明确先后次序 三、精读巧排列 (一)精,就是找句子中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二)巧,就是从句子中间寻找它们之间有联系或相同的词语。 如有些要求排序段落中有表示顺序的关键性词语,像“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接着”、“现在”,“换句话说”、“与此同时”、“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理顺句序也就简单多了。如果没有明显的关键性词语,就要更加仔细地阅读,弄清发展变化顺序。推敲句首,句尾词语,找出联系,使句子能合理衔接。
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2)看句子语序是否合理; (3)看句子的结构是否一致;(4)看语句是否符合事理的逻辑性; 【梳理答题思路】 一、语句连贯的规律 1.保持陈述对象(主语)的一致性
例1: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已经爬到中天了, 【解析】 2、保持语序的合理性 【解析】此题是典型的按时间顺序排列:先是“大地苏醒”,然后是“冰雪融化”;有了温度和水,才会有“草木萌发”;再接着才有“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归来”肯定落在最后面,所以选D。 (2)空间顺序
例3:下列四个句子填在横线上,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C 【解析】例3是按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排序的。紧承“半月池上”,则到“沿池环水四周”,所以将④排在首句,再由“环形路”到“路面”,则将②放在第2句。再由“路面”到“路边”,则将①放在第3句,最后则为③“水上”。正确答案为C。 (3)逻辑顺序 例4:下列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嘁嘁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④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⑤①②③⑥④ B.⑤③⑥①②④ C.⑤③①②⑥④ D.⑤①②⑥③④ 例5: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浪费个人时间,蹉跎年华,虚掷生命,是个人的损失②而浪费国家和民族的时间,造成历史倒退,则是亿万人民的损失③因此赢得时间,接受挑战,为民造福,没有不能创造的奇迹④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的浪费⑤时间孕育机遇,机遇来自时间 A.⑤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⑤③ 【解析】逻辑顺序一般用在说明性和议论性语段中。例4是说明性语段,它们的规律一般是先概括说明,后举例具体说明,最后再总括说明,而举例说明又常采用分类别的方法。⑤是概括说明,应该放在首句;②③⑥则属分类举例说明,①是过渡句;根据①,举动物之例的③⑥应放在前面,举植物之例的②应放在后面;那么③⑥又该把谁放在前呢?根据⑥中“还有”一词,⑥应承接③;①承接⑥(承上启下),②承接①;④“因此”表示总括之意,多用在末句句首,所以④放在最后,这样正确答案选B。例5是议论性语段,它的规律一般是先总论,后分论,再结论。根据此规律可知:句④为总论,应放在首句;接着依次是①和②,因为这两句是分论,又因②前一个“而”字,表示递进,所以②应排在①后;⑤③是该语段的结论,又因③前“因此”一词在议论中多表示结论,所以③应排在段末。所以正确选项是B。 3、保持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例6:从下面四句中选择最能与语段想衔接的一句( 被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 A.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B.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C.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D.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解析】例6要选择正确的答案,必须首先看清被衔接句子的结构:“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是比喻句;“温柔轻盈”是形容性短语。据此所选衔接句子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才能保持句子结构的一致性,保持句式的整齐美,朗读的音乐美。通过分析A句前一个分句符合,后一个分句不符合;B两分句均不符合;C句前一个分句不符合,后一个分句符合;正确答案应为D。 4、保持语句内容符合事理的逻辑性 例7:从下面4个句中选择与语段衔接的一句是( A.蓝天宛如浩瀚的海洋;白云恰似草原上的羊群 B.蓝天好像辽阔的草原;白云犹如海洋上的白帆 C.蓝天仿佛海洋般浩瀚;白云好似白帆一片片 D.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如同点点白帆5、保持句子情境的和谐性 5、保持句子情境的和谐性 例8:下面语段空白处填入的恰当的句子是( 夜幕不知不觉地降临了。在这静谧的夜色里,我独自在漫步松软的沙滩上。经过一天的喧嚣,海,有些疲乏了。躺在巨大的摇篮上小憩。他亲热地吻着岩石,嘴里哼着一首小夜曲,那声音是轻柔、甜美、透明的,轻轻滑过钢琴的键盘,从肖邦手下流出, A.海的疲惫,海的无奈,海的悲哀我全感受到了。 B.望着夕阳,我的心也随着这乐曲慢慢沉入海中。 C.我陶醉于这美妙的音响之中,心也随着那乐曲荡漾起来。 D.海这歌那么高亢,那么嘹亮,我的心也随着歌声,随着波涛轻轻飘荡。 【解析】读例8被衔接的语段,我们知道语段描写的情境是“轻柔,甜美”的,在这种情境下的人的心情也应该是柔美的。选项A一个“悲哀”完全不符合上文情境;B“沉入海中”也不符合上文情境;D中“高亢”“嘹亮”与上文“吻”“哼”“轻柔”的情境也不吻合;只有C中的“陶醉”“美妙”“荡漾”与上文和谐一致,所以答案选C。 二、语言连贯题解题方法 1.感悟规律,准确选择 感悟规律即结合语文课文学习,逐步感悟语言前后连贯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推敲句子如何衔接,怎样排序更为合理,这是正确解答连贯衔接题的根本方法,也是最准确的方法。以上8例都是这样解题的。 2.寻找衔接词,逐一接对 例9: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D 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多分为外宅和内宅两部分。 ①外宅为宾客居住,内宅为主人居住。②垂花门为四合院内的二进门,俗称“二门”。③内外宅之间有一堵墙隔开,这堵墙上的门通常用垂花门。④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解析】例9承被衔接句“外宅”和“内宅”,选①为首句;③句前“内宅”二字,紧衔①句末“内宅”,故排列次句;②句前“垂花门”又紧衔③句末“垂花门”,故排列第3,④的“二门”正好又紧衔②的“二门”,故放在最后,正确答案为D。 3.瞻前顾后法 这一种方法常用在衔接的系列句子夹在语段中间时,衔接的系列句子既要和前句连贯,又要跟后句衔接。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瞻前”,而且要“顾后”。 例10: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 ①如同病牛一般。②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以上例题都是先找与语段前面衔接的句子,即先“瞻前”,而此题只要先“顾后”就行了。根据语段后面的“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可见该句陈述对象是海,它的前面必须衔接一个写海的句子,①③④都不是,只有句②写海,又因为四个选项结尾都不同,确定②为最后一句,这样正确答案只有C了。 |
|
||
教学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