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比较阅读鉴赏(一)
(2012-11-20 09:41:16)
标签:
同步训练杂谈 |
分类: 语文家园 |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6分)
【甲】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乙】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乌衣巷,是东晋时豪门贵族的聚居区,京城繁华之处,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谢安都住在这里(即下句所说的“王谢”)。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交通要道。
1.两诗都描写了夕阳西斜燕子飞,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什么不同情感?(3分)
答:惜春伤时的惆怅,年华将逝的感伤(1分);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意思对即可)(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到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话对仗(对偶)工整,“去”和“来”对比,堪称佳对;“花落去”写出春意衰残,“燕归来”意味着年华的消逝,饱含怜惜、凄楚的复杂情感;同时又蕴含着生活哲理:易逝的自然春光使人想到易逝的青春,暗寓人事无常的感慨。在人生的旅途中,多少悲欢离合,不也正同花开花落一样,常常不由自主吗?
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运用对比手法,把燕子曾栖息的王谢豪门旧居,与现在居住的寻常百姓家形成对比,含蓄表明曾经鼎盛一时的王谢家族已经灰飞烟灭,令人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对比1分,作用2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3题。(7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句)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②槎(chá):这里指简易的木桥。
1.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雪,但季节却不同,请说说分别是什么季节的雪?依据各是什么?(2分)
前一首诗写的是秋冬季节的雪,“胡天八月即飞雪” ;后一首诗则是春天的雪,“空山雪消溪水涨”或“但见流出山中花”。(2分)
2.《琅琊溪》围绕溪水描绘了山间优美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3分)
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雪消溪水涨、游人度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动等画面即可。(3分)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写雪的名句,请你作简要赏析。(2分)
八月飞雪,风雪狂猛,大雪纷飞,塞外是一片雪白,就像千万棵树的梨花一夜之间怒放,壮美奇异。作者以南方的梨花盛开喻北方大雪压林,景象神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同时流露出惊喜之情。(2分)
三、阅读下面晏殊的两首词,完成1-3题。(7分)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浣溪沙》通过摄取旧亭台、夕阳西下、落花等触人愁绪之景,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而《采桑子》借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______________等哀景抒发了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2分)
3.“好梦频惊”是《采桑子》的点睛之笔,请结合词的上阕说说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2分)
四、阅读甲乙两首宋词,回答1-6题。(20分)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乙】江城子
苏轼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朝廷
2.用现代汉语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3.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及词的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应,说明人世间很多事情是不会十全十美的确良。(3分)
5.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每首中的“弄”字理解2分,共4分)
6.对两首词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都令人伤感不已。
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9-10题。(6分)
【甲】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落”可否改成“在”,为什么?(2分)
“落”体现出动态的轻盈的美感,仿佛秋思随着月色飘临人间;而“在”则呆板无味。
2.甲乙两首诗同是描写月色,但却各有特色。请从景物特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比较赏析。(4分)
甲诗描绘了一幅凄冷幽静的中秋月夜图,借景抒发思念家乡之愁苦之情; 乙诗描绘了一幅澄澈幽美的山水月夜图,借景抒发热爱自然山水的喜悦之情。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6分)
【甲】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 两首诗都运用景物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4分)
【甲】(4分)每首诗写出2点即可。甲:①交代送别地点和友人奔赴的地点②衬托惜别、关切之情。
【乙】①交代送别季节、地点②渲染萧瑟凄凉的氛围③为下文写离愁作铺垫④衬托诗人凄凉之感。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甲】体现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乙】表达诗人离别时的沉重、悲伤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