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
(2012-05-14 09:54:40)
标签:
导学案例校园 |
分类: 语文家园 |
苏教版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
【考试要求】(《中考说明》P30页
1.考查范围由内逐渐向课处延伸。
2.由对识记性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为重点的考查。
3.对古诗词的赏析,要注意创新的题型的解答。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
2.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概念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考查,早已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保留剧目”,而对比性阅读又是今年中考中很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新的考查形式,作为考生,对古诗的对比阅读应该有所准备。对于古诗的对比阅读,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说到“鉴赏”,它是一个双向性的要求。“鉴”就是鉴别、鉴定,也就是说对诗歌的内容作鉴定:其内容表述是否恰当,其思想是否积极,其情调是否健康。“赏”就是欣赏、品味:品味其形象生动在何处,品味其形式工巧在哪里,品味其遣词造句精妙在哪里。
二、命题角度
下面来谈在进行对比阅读时应当关注的一些对比热点,也就是说,命题人常常会在哪些方面设题来“比”。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概括地说,古诗的比较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出来的情感;
②诗句的意思和作用;
③诗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
④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
⑤诗句的前后勾联照应;
⑥修辞手法的功能、作用;
⑦诗作结构的总体安排等。还有一些典故的运用、反向衬托的作用等。
三、真题再现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四、考点展示
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
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
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
4.关于字词的比较
五、题型详解
题型一:意象类
答案构成:概括意象特点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思考】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答案】(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题型二:意境类
答案构成:
①找意象;
②点特点
③析感情
下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并说明理由。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1)竹子象征人生的“坚劲”,石灰象征人生的“清白”。或:《竹石》表现的是逆境中个性的坚持与张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
(2)《石灰吟》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题型三:情感类
答案构成:
①描图景;
②点特点
③析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思考】试从作者表现的情感,比较这两首小令的异同。
【答案】(1)第一首诗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地表现了羁旅悲怀。(2)第二首诗作者写在满天秋意里泛舟洞庭下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飞动,透露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解题方法:①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心情。
题型四:手法类
答案构成:
①点手法——点明手法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③析效果——表达效果+情感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
【思考】两首诗刻画人物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1)王诗采用衬托手法,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与碧绿的荷叶、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照,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面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2)白诗运用细节描写,直接表现少女腼腆活泼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题型五:炼字类
答案构成:
①释含义——字的含义
②描图景——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
③析效果——表达效果+情感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杜诗中“欲”字和韩诗中的“惊”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赋予了花朵以动态美。一个“惊”字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六、课堂小结
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注意点:①
③关注分值分配,要点要齐全,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④答案力求表达流畅,准确,简明,规范。
诗歌比较题型的解题方法规律:
①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②注重对诗歌的阅读比较。
【解题步骤】①理解全诗, 求同辨异; ②审清题旨, 研读示注; ③分析概括, 归纳要点; ④组织语言, 据问作答
第二课时
练习讲评
【课后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十五夜望月》中你最欣赏哪个词语?为什么?
答:
(2)
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
3.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巴山夜雨秋涨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答:
(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
的志向。
4.诗歌赏析。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
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试分析两首元曲在内容上的不同点。
(2)试分析两首元曲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3)你觉得哪一首更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5.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下列题目。
绝句漫兴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新,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漫兴》“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渔家傲》和《从军行》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
(2)两首诗词在思想和风格上分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甲】出关(关,指居庸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旆(pèi旌旗。)
(1)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戍边战士的怎样的情感?
答:
(2)甲诗中的划线句子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这两首诗都是感慨光阴,前者说“谁道人生无再少”后者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你觉得苏轼和朱喜的说法是不是有矛盾,为什么?(可从诗人写作目的角度分析)
答:
(2)“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两句诗的表达好在哪里?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答:
9.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宿王昌龄隐居》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②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③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④群:与……为伍。)
(1)《宿王昌龄隐居》的诗眼是
(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答:
(2)“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主要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乙】诗的颔联所表现的画面。
答: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与君都盖洛阳城。
以上两首诗歌表达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
12.阅读两首《相见欢》,按要求答题。
相见欢
相见欢
答: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
答:
13.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苏轼《赠刘景文》,回答问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绝胜烟柳满皇都。
答: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答:
14.简要说明下面两首都写了“山中”景色的唐诗各有什么特点,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飞晚,山山黄叶飞。
答:
15.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唐·韦应物
答:
16.分析两首清代诗歌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t答:
17.比较两首《赤壁》诗的艺术手法。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
1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两首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答:
答:
19.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下边两首唐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与同.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0.阅读下面李白的两首诗歌,完成1—3题。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是25岁的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第一次出蜀东下途中所作。后世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甚妙,请你点评妙在何处?
(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中年的李白失望离京后所作,试分析诗尾“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含义。
(3)李白的诗风以”浪漫飘逸”著称,请任选上面两首中的最能体现李白浪漫风格的一组诗句,加以赏析。
选择的诗句:
赏析:
【参考答案】
1.(1)我最欣赏 “落”,一个“落”字将秋思拟人化了,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2)《望月怀远》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十五夜望月》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在万籁俱寂的夜深,秋露轻盈无迹,打湿庭中桂花。全诗营造寂静、空灵、清美的意境,将思乡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2.(1)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2)修辞手法:夸张。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3.(1)渲染气氛,融情于景。(2)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
4.(1)前者在内容上既渲染秋日萧索冷寂的气氛,又展现秋日明朗绚丽的景象,后者则主要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2)在写法上都选取典型景物采用纯白描手法勾勒秋天图景,写景注意动静结合。(3)①前者好,它所描绘的景物能给人以色彩明丽的感觉,不似后者让人感觉悲苦。②后者好,因为它能充分地借助景物来渲染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前者描写的秋似乎有不够真实的感觉。
5.(1)在乱中,愁思激切,忧国思家;一在暂安,客居惆怅。
6.(1)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②两者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
(2)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前者豪壮,后者显得悲壮。
7.(1)抒发了戍边战士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思乡之情。(2分)
(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或者用“桃花”与“雪”分别象征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蕴含了思乡的情感。(3分)
8.(1)不矛盾,两者的出发点(写作目的)不同,苏轼说的人生之“再少”,并非企求“返老还童”,而是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朱喜谈光阴似箭,是规劝人们珍惜少年光阴,莫轻易错过。(2)池塘生春草还未从美梦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前句用拟人,后句用借喻,表达青春易逝,学问难成的道理,劝勉人们珍惜光阴。
9.
(1)
10.(1)《使至塞上》是作者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时所作,诗的感情基调是孤寂、悲凉;《汉江临眺》是作者受朝廷重托去黔中、岭南等地选拔官员,路经汉江时所作,诗的感情基调是开朗、欢快、积极。
(2)【乙】 诗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11.杜诗写己饥寒而悯人饥寒,宁可苦己而利他人;白诗写己饱暖而怜人饥寒,希冀己利也利他人。
12.(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分)
13.(1)韩愈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傲霜”,既写景,又咏物喻人。
(2)“菊残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这里菊花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语浅情遥,耐人寻味。
14.第一首诗中的“高飞晚”“黄叶飞”是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了“悲”与“念”的复杂心情,抒发了作者寓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幅迷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喜悦之情。
15.这里要求分析意象“雁”的内涵,两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16.只要细心感悟,先找出能传情达意的物象,加以揣摩,再按具体答题格式回答:前者通过“落红”“春泥”“花”,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限关爱。后者通过“春生”“千红万紫”“新雷”,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
17.杜牧一破传统旧观,反面落笔、大胆假设“东风不在”,则“周郎兵败,二乔落难”,诗人借史实吐胸中不平之气;而赵翼却是借用典故、工巧对仗,时空对照、昔今反差,以冷静幽远的笔墨自我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超凡心境。
18.(1)示例——甲诗:高远旷达(积极乐观),乙诗:凄凉哀愁。
(2)示例一:这句诗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点点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景物中寄寓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动人。
示例二:这句诗语言精练传神。如“尽”,诗人长久独立江边,连点点寒鸦都飞尽了还不忍离去,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深长。或如“悠悠”,写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样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19.(1)相同点:都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都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不同点: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衬托“汪伦送我情”,后者通过写景并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20.(1)妙在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2)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无法解决,他总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只能以“散发弄扁舟”来摆脱苦闷,虽是消极、幻想之词,但也表示了他与恶势力的决绝、不甘沉沦的思想。(3)示例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赏析:运用奇特的想象,写出神驰宇宙、摘取明月的豪情,进一步渲染了双方举杯畅饮后谈古论今的兴致,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示例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赏析:将水中圆月比喻为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想像天上云彩构成了海市蜃楼,表现了江面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